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在中国式“大片”所反映出的电影艺术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的尴尬境地中,王竞以其具有现实主义深度且艺术创新精神的作品,成功突围了当今现实题材电影陷入“四面围击”的困境。对于王竞的电影,鉴于大多数研究者研究的重点是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电影叙事结构、空间等单独层面,且大多数研究者对王竞影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声誉较高的《我是植物人》、《万箭穿心》和《大明劫》上,而对其早期的《方便面时代》、《孩子那些事》《一年到头》、《无形杀》等作品研究甚少。由此得出,目前关于王竞电影整体全面的研究尚且十分欠缺,因此,本文将这些前人研究较少的电影与近年来荣获声誉较高的影片集中整理,结合其电影中精巧的叙事策略与结构、富有特色的镜像语言、商业元素的巧妙应用等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从王竞电影的整体性和长远影响与发展出发,对王竞电影做进一步整体深入的研究与评价,在学术研究上完善王竞导演及其相关影视作品的风格特色、叙事空间等方面的评价,做较系统的研究。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直以来,对于王竞及其作品的研究,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影片文本层面的探讨,对于作品视听语言层面的研究涉及很少,王竞早期电影《方便面时代》、《一年到头》、《无形杀》、《我是植物人》的陆续上映形成较为明显的现实题材系列影片后,大众开始给予王竞高度的关注,对他和他的影片也开始阶段性研究。继 2012 年影片《万箭穿心》荣获国内外多项荣誉,且 2013 年《大明劫》作为出色国史影片被大众接纳后,对王竞的研究开始集中在其后期作品上。但截至到目前为止,对王竞做整体研究的文章很少。胡春毅、常金秋的《 大明劫 :历史镜像的凝视与反思》[1]主要偏重于研究王竞影片《大明劫》的创作观念和叙事风格。作者认为,从《大明劫》的影像中,可以窥见导演所秉持的一种执意还原历史本体,立意反思历史,进而挖掘社会问题的创作观念和叙事风格,王竞前期的作品都是在反映当今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剖析社会现状,而《大明劫》是站在当下对历史问题的反思与呈现,作者在王竞导演对于历史问题和当今社会问题的选材上做了比较,认为导演对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都立足于还原事实真相,挖掘事实背后隐匿的本真,进而去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该篇论文是针对影片《大明劫》的个例研究,论文从影片涉及的历史题材层面去分析了王竞的创作风格,对王竞单个作品的研究有突破性的意义,但只是对王竞整体作品的局部研究。
..........
第二章 王竞的电影之路
第一节 王竞的电影之路的铺垫
一、学习经历
绘画是王竞从小培养的爱好, 1986 年王竞高中毕业后背着画夹来到北京,准备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然而,也正是那一年,北京电影学院做出了教学调整,自1986 届,美术系停止招生。王竞于无奈下选择了同属美术系的摄影系。直到大三,他才真正意识到绘画与摄影之间存在诸多的相通之处,艺术的相互交融性让王竞全身心投入到摄影知识的专业学习中。也正是大学生涯中这次意料之外的选择,开启了王竞的电影之路。
二、广告事业
王竞在北影学习期间所学专业为摄影系的纪录片专业,是当时北京电影学院开设的第一个本科生纪录片专业,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让王竞对摄影有了深刻的认识,他在“纪录片摄影”与“故事片摄影”各自的技巧上做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样的学习经历使得他新的梦想开始生根发芽。在本科学习生涯结束时,他决定留校任教,当时处在“六四”刚结束阶段,学校规定留校任教的前提是下基层工作一年,于是,刚毕业的王竞来到了留学生办公室,从事文案和行政工作,正是这一年的蛰伏与积淀,让王竞脱离了学生的稚气,也让他以一名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清晰地认识到当时中国电影市场的萧条,在那样的环境下,电影或者纪录片的拍摄都很难大展身手、学以致用,在对外界市场做了一番调查与考量之后,王竞采用了“曲线救国”的方式,选择了广告拍摄的事业。就是这样的选择,他坚持了十一年,在这期间,王竞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度从零起步一步步做到广告行业的大咖,他的成绩得到圈内圈外各界人士的认可和支持。其中,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好空调,格力造”这一广告标语便是王竞做广告导演时留下的代表性作品。此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康佳电视、汇源果汁等大型企业都曾是王竞广告公司常年合作的客户。以中国电信为例,王竞于 2002 年中国电信南北分拆的时候为南方中国电信打出了“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广告标语,将其变成企业形象的口号,使得广告语与企业发展理念一脉相承,短期内提升了南方中国电信的行业竞争力,王竞因此受到广泛好评,也由此与中国电信结下不解之缘。王竞的广告公司一年拍摄的广告片数量达十几条之多,在国内同行业中遥遥领先。在这样的成就中,众人以为王竞会一心投入广告事业去追求现世的安稳,然而,对于王竞来讲,他大学生根发芽的梦想一直都未曾泯灭,在毛俊玉对王竞的一篇访谈中[1],王竞曾表示,在他的广告事业生涯中,他一直在寻觅拍摄纪录片或电影的恰当时机。对他而言,广告事业生涯是为了给他心中的梦想铺垫基石。在广告拍摄期间的 1996 年,中央电视台邀请王竞联合投资制作纪录片《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由此,王竞参与导演制作的第一部纪录片就此诞生。首次尝试纪录片拍摄而取得的成功绝大程度上得益于王竞多年来广告片拍摄积累的认识与经验技巧,他表示,对于当初无奈之下选择的广告事业,他深感庆幸和自豪。
..........
第二节 王竞与“学院派导演”
王竞的头衔除了导演、摄影师、编剧之外,还有另外的身份标识,那便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而正是由于学院主任和导师的身份,王竞被当之无愧的冠上了“学院派导演”的称呼,而所谓的“学院派导演”实际上是“学者型导演”的一个变体,大家称王竞为“学院派”,更多的指其坚守在学院中的教学前线,在学院教学中传承着导演梦想并身体力行进行影片的投资与制作。事实也正如此,王竞为了电影梦想,为了让电影在学术的氛围中更好的进步与传承,他一直坚守在北京电影学院,以一名师者的姿态行走在当今略显浮躁的中国影视界。王竞说:“如果真要讨论学者型导演,郑洞天、谢飞这些老师是不能越过去的。”[2]郑洞天 1966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76 年回到母校北影任职,从事电影创作、评论和理论研究;谢飞于 1965 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即留校任职,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这两位前辈均身兼导演和教师的双重职责,除了创作电影,与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为中国的电影界培养后备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艺术的传承颇为重要。于王竞自身而言,在他的导演生涯中,他的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学院中学者型导演的指导与支持,他认为电影自诞生以来,最重要的理念便是将电影这一艺术得以传承。1997 年,王竞打算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方便面时代》便经由郑洞天、谢飞和黄丹老师给予指导性和建议,多次共同协商剧本和拍摄方法,从而使得影片的拍摄顺利和完善。且拍摄于 2012 年的令王竞享誉国内外的影片《万箭穿心》也是由谢飞老
第三章 王竞电影的影像世界..........17
第一节 主题意蕴....17
一、社会敏感性话题与热点的揭示....18
二、边缘人物的人性与欲望诉求.........20
三、生命与哲学意义的探讨........23
第二节 叙事艺术....25
一、叙事支点及策略............25
二、叙事空间......27
第三节 影像语言....37
一、纪实的摄影风格............37
二、镜语特点......39
三、色彩与灯光...........46
四、言语特色......50
第四章 王竞电影的风格概述..........57
第一节 现实主义题材.....57
第二节 艺术与商业的相对平衡.......58
第四章 王竞电影的风格概述
第一节 现实主义题材
王竞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后,在他学习画画的梦想破碎后,他开始一心钻研电影,当他发现电影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可以用来表达对现实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他将自己做电影的方向定位为“关注显示和忠于自己”。而他的第一部影片《方便面时代》他为了忠于自己关注教育体制的内心,坚持了八年完成了最终的成品。在 2004 年第 11 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电视电影奖的颁奖现场,王竞凭借《方便面时代》获得最佳导演奖,他说:“在做电影之初,题材的选择上,我的想法是一定要做本土电影,而不是靠一些敏感题材在国外获奖,不做纯粹文艺片,要做与现实有关联、有想法的电影,是我做电影导演的初衷。”[1]在到处都是雷区的中国电影业,王竞始终坚持选择反映现实,反映生活,自从取自生活,表现真实的《方便面时代》确立了王氏影业的现实主义风格以后,春运题材的《一年到头》,聚焦人肉搜索的电影《无形杀》,以及解密医药行业潜规则的《我是植物人》等,都围绕社会热点展开,大多为真实事件改编,因为王竞电影的拍摄原则为:电影的最终目的在于赋予现实生活以一定意义,而不是单纯的娱乐,无法给观众留下思考和回味的空间。《方便面时代》的拍摄初衷是王竞深切意识到当下教育体制的失衡,可怕的是这种失衡现状已经北大多数满腹经纶的高校毕业生麻木接受,从而形成体制继续失衡的恶性循环,王竞向借助影片呼吁教育体制可以得到调整,呼吁高校毕业生不要安于现状,去追求和自身才华匹配的生活,如此才能将人才高效利用,才有可能增强国家人才实力。《无形杀》的拍摄实则是讲述了一个网络时代中一场人性的悲剧与闹剧,借此呼吁广大民众认真对待网络,守护道德底线。《我是植物人》题材本身触碰到电影界的“灰色地带”,但仍在多方努力下得以上映,于王竞而言,他追求的从来都是内心的安定与最初梦想的坚定执着。
..........
结 语
时至今日,提及电影及电影导演,王竞并不属于耳熟能详的一位,相反显得有点默默无闻,但是每一个对电影创作秉持敬畏与热爱的电影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都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对其优势进行吸纳,对其不足给予客观的评价是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王竞的影片除却鲜明的风格特色外,也略有不足之处。王竞的影片多为小成本影片,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精美的服饰,也没有特效的画面,因此,导演认为,不能仅靠题材吸引大众眼球,也不能像《万箭穿心》那样,光靠演员在人物的呈现上做到十分扎实从而成为亮点,因此,他有必要去做点什么,在《我是植物人》中,王竞在手法和形式感上较之前的片子做了最大程度的偏离,为了让片子呈现出锐利的感觉,在拍摄上出现了多次画面虚焦,但是,此次尝试并没有为影片带来突破,相反,引来很多的不解和质疑,多次虚焦情境出现的节点并非属于戏剧冲突节点或者蕴含寓意深意的节点,而是在故事平铺直叙的时候突然呈现了画面虚焦,对于观众而言,没有美感和新奇感,更多的是突兀感和违和感。曾就画面虚焦问题,章勇在《<我是植物人>:虚妄与真实的交叉影像》中认为虚焦是影片的一大特色,意在表现影片中人物精神世界的恍惚和影片主题,对此,我认为观点较为片面,因为所有的拍摄手法必须基于观众的接纳和理解,拍摄手法和形式应该综合各方面去衡量利弊。且由于王竞的电影绝大多数为小成本电影,即使出现了不恰当的拍摄,也会在经费考量上将小失误进行“放任”,也由此带来了影片质感的损伤和偏离。其次,在《无形杀》的拍摄中,作为社会问题剧,导演在片头加进了香港警匪片的类型模式,在表现方式上加进了悬疑惊悚,但是,在社会剧的创作中融入类型电影的模式并非易事,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对影片整体风格和立意造成影响,而《无形杀》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瑕疵。首先,是类型元素的安插不合理,既然影片是社会问题剧,惊悚与悬疑只是艺术表现的方式和手段,那么就要对惊悚和悬疑元素的比例和分量进行合理的安置,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的感觉。而在影片开篇安排的追捕戏就稍有欠妥,这段有着明显香港警匪剧痕迹的桥段与接下来的主要剧情基本上没有关联,当影片结束时,观众回味起开篇部分,会觉得有一种故弄玄虚的感觉。另外,在剧情推进上也缺少足够的吸引力,相比《我是植物人》,《无形杀》稍显逊色。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