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1940 年代短篇小说文学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76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 “让日常生活变成一件艺术作品”

1.1 平凡生活复现
如若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最直接的参考因素是该国国民的生活水平状况,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可以说日常生活可以折射出国家、社会、个人的方方面面,是“最大的公约数”。孙犁谈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文学要反映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会受到政治的影响,通过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就间接的反映了政治。在当时战争环境的背景下,他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将目光放在战后每一个家庭以及家庭成员身上,展现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由于日常生活的平淡化而造成小说结构的散文化。
1.1.1 情节的淡化
孙犁的《<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1945 年 5 月于延安)开篇就将读者带入一个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当中,“皎洁的月光”、“女人”、“苇眉子”、“小院”都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人物、时间、空间、事件、氛围构成了一幅白洋淀水乡独有的惬意画面。孙犁 1936 年在保定同口镇一所完全小学任教,同口镇位于白洋淀西南方岸边,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通过宿舍临街的窗户可以看到淀里明丽的景色,嗅到水乡独有的气味。他在诗歌《白洋淀之曲》(1939 年 12 月 20 日阜平东湾)中满怀深情地“唱”出了这里的美景和人情。1936 年到 1937 年白洋淀的从教生活经历尤其是那里的自然景观和风土民情成为他创作灵感的来源。这篇小说就是作者在延安根据从冀中平原来的同志所讲的关于水淀的故事而写的。
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1945 年 5 月于延安)中描写了“月夜织席”、“夫妻话别”、“水中歼敌”、“夫妻会面”四个场景。“月夜织席”反映白洋淀水乡人们的日常生产劳作。得益于白洋淀的恩泽,这里的人主要从事织席和打鱼行业。妇女们编织苇席还有织布。阿格妮丝·赫勒认为人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必须保证日常的生产,那样才能满足社会的生产,“这种‘每一天都发生’的无条件的持续性,是一组日常活动的特征。这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的生存基础。”小说开篇就交代了白洋淀苇席生产的热火朝天的景象,芦苇收割后,灵巧的女人们编成细密而且精致的席子往各地出售,而且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白洋淀席”。人们用卖席赚到的钱来购置物件,填补家用。《采蒲台》(1949 年)中敌人在白洋淀修筑了炮楼,抢夺鹅鸭和鱼鹰,破坏人们的生产,鱼米之乡变成了饿殍世界,导致乡民破产的敌人采用专收专卖的垄断手段收购苇席,肆意压低席的价格,人们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被敌人践踏。最后作品中的“我”发动当地的游击小组夺回了一大船粮食。孙犁的散文《织席记》(1947 年 3 月)写的就是十几个女孩围坐在一起集体织席的场面,得到民主政府的支持,公家商店高价收购她们的成品,不仅如此,她们还分得了苇田,自己有了自己的田地,过上了“享福的日子”。除编席之外当地人还纺线织布,自家拥有织布机,除去为自家人编织衣物外还赚些钱财。《“藏”》(1946 年 10 月重改于河间)中形容浅花是纺织能手,能干的媳妇,“她纺线,纺车像疯了似的转;她织布,挺拍乱响,梭飞得像流星。”
........................

1.2 日常生活是抒情的载体
叙事主体通过对日常生活的选择和叙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孙犁这里,冀中人民的日常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还原了战争年代的人情世故,普通人成为表现的主体。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就是要“使所有人都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变成‘为他们自己的存在’,并且把地球变成所有人的真正家园。”孙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者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不去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把所有的感情投入到人们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发现日常生活中所展现的美好的人性、人情。日常生活归结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人,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根本上是对人的发现和重视。他在《文艺学习》(1941 年)里写到乡村里的一些问题,一些人的思想、性格、态度,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等往往都表现在日常生活零碎的细节中。他关注诗意的日常生活还在于自身对美的追求,作者有意回避战争年代血腥的战争场面,不对战争进行正面叙述,而是转向美好的一面。
1.2.1 “人”的发现
小说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关注到并重视每个人的价值,二是普通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必须丰富多样,……能引起小说的读者的兴趣。文艺复兴以后,个人经验取代集体传统成为小说兴起的重要背景,被称为小说之父的笛福、理查逊、菲尔丁受现实主义的影响始创了那种“把人完全置于具体背景之中”的能力,走出传统的阈限,他们开始转向现实生活,表现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个人,运用真实人物的名字给小说中人物命名,而不是取自过去的文学作品。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将主人公置于荒岛之上,由一个社会人蜕变到自然人,他首先解决的便是个人的生存问题以及个人如何克服内心的孤独甚至绝望。生存成为首要的问题。这部小说开启并影响了小说家们对人以及人的世俗生活的关注,理查逊通过描绘人物的家庭生活和个人感受使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人物的家庭的稳秘之中”。中国现代小说受到西方小说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对人包括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关注,周作人接受“人道主义”思想提出了“人的文学”主张,孙犁对人物日常生活的关注离不开人的价值的提高。
........................

2 风景描写与特征

2.1 风景描写
孙犁喜欢梅里美、果戈里、普希金短篇小说中的唯美的画面和像诗歌一样独特的调子,而他们的小说所展现的浪漫主义气息离不开风景的再现和景物意象的渲染,连作者都沉浸在优美的环境中流连忘返。所以他强调文学作品要有景物描写来体现作家们对美的追求,这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得以显现。他批评没有景物描写的作家作品时说:“有的作者根本不要这些,他要使作品里的人物事件和环境景物绝缘。”1940 年代的短篇小说中,孙犁结合自己的生活和行军经历,描写了白洋淀、冀中平原、阜平山地、滹沱河、大黑山等。
2.1.1 白洋淀
通过对作家孙犁 1940 年代的短篇小说的细读,其中描写白洋淀风景的主要是在他创作的《<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1945 年 5 月于延安)、《<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1945 年 8 月于延安)等小说中,这些小说以白洋淀为创作背景,描写了水淀的美丽景色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采蒲台》(1949 年)中概括了白洋淀水乡的地域特征,这里可以说是鱼米之乡,从当地的屋舍景观便可看出,家家墙上张挂着渔网,墙角堆放着鱼篮虾篓和打死的水鸭子,院子门前还要留一块空地用来碾苇和编席,于是就出现了水生嫂在洁白的月光下编着银白雪亮的席子。芦苇和荷花是美好的事物,春夏秋冬芦苇点缀着水淀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色,春天苇锥锥像小牛犊头上钻出来的紫红小犄角,夏天是一片摇动的绿色的大栅帐,红色和绿色渲染的水淀相继呈现,给人不同的体验,冬天黄白的芦花点缀着平原单调肃杀的气象,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孙犁并不只描写出芦苇和荷花的美,还赋予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水生嫂们逃离敌人的追击,划船躲进淀里,大荷叶像铜墙铁壁,粉色荷花箭则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它们像守卫家乡的战士,寄予了作者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老头子给大菱二菱报仇,鲜嫩的芦花迎风飘撒仿佛在为老头子的成功而庆贺。每年芦花飘飞正是苇子收割的时节,孙犁用夸张的笔法形容苇子的丰收,就如一条苇子的长城,白茫茫的一片,而“长城”在中国人心中又有着特殊的隐喻功能,代表要坚决维护祖国的安全使其不受侵犯,苇子又和芦苇、荷花承担着作者对人民精神的赞扬和作者自身对祖国的感情。繁盛的鱼米之乡正应该是满街鸭子跑,无数船只运送苇席到世界各地,但在战争紧张时刻,白洋淀里白天没有一只船影儿,作者营造出一种空旷肃杀的紧张氛围,如水生嫂们遇敌之前和“我”送信到同口镇,淀里只有老头儿和“我”驾着的一条船,只有在深夜才会出现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孙犁既给我们呈现出自己故乡的水乡自然美景和人文风貌,又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下象征性地表现了当地的村民积极保卫家乡的精神状态,因为深深眷恋所以要保护,保卫故乡也要保卫国家。
...........................

2.2 风景描写的特征
风景是用来欣赏的,不是触碰的。它是地方的抽象化,空间的具体化,米歇尔·德·塞图对“地方”和“空间”的概括:地方是一个特定的场所;“空间是实践的地方”,是被移动、行为、叙事和符号激活的场所。因风俗画所代表的地域特征,使得一个地方区别于另一个地方,又因人的实践活动使得空间成为一个被激活的场所,总体上概括,风景将地方和空间变成了视觉图像。孙犁描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和行军经历中目睹的风景,他写白洋淀、冀中平原和山川既包括当地的地域特征也包括人物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得这些地理空间具体化。在我们欣赏视觉图像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作者融入在其中的感情,作者还运用了象征性的手法叙述风景,达到写实、浪漫抒情和哲理意义的结合,既有对故乡、母亲、家人的眷恋,又时时彰显着一种对待革命事业积极乐观的精神,对革命战士的赞扬。同为抒情化小说家的废名、沈从文也重视对风景的描写,他们采取了不同的风景叙事方式,集中表现为不同的聚焦方式,主体和风景之间因之产生了不同的距离,而这些都根源于作家们主体意志的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就孙犁来说,他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呈现在风景叙述之中。比较作者对白洋淀风景和后期对蒿儿梁和大黑山的描写,由原来的清新明丽到雄奇惊险给人压迫之感,我们能读出作者心绪的变化。
2.2.1 情、景、理的统一中国现代化小说以鲁迅为开端,他的情感根源首先立足于乡土,描写的是故乡农村的风景,农村有着都市社会不曾拥有的自然风光、淳朴善良的美好人性、独具特色的风俗民情。彼特拉克同样表达了对乡村的亲睐,从都市的骚乱中逃离到乡村的平静里,这正是风景画赖以生存的情感。冯至曾在《伍子胥》中写道:“原野永久是那样空阔,但他只要接近城市,便觉得到处都织编了蜘蛛网,一迈步便粘在身上。”孙犁也曾表示自从 1949 年进入天津以后,城市生活让他仿佛置身在无望的梦中,满浸着恐惧感、窒息感和无可奈何感。作家们开始将关注点投向故乡的山水风物和民俗民情,风景在这里充当了地域性标志的角色。
........................

3 “美好的极致”——女性.......................29
3.1 “她在丛中笑”...........................30
3.1.1 女性是真善美的化身.......................30
3.1.2 女性的乐观精神..............................32

3 “美好的极致”——女性

3.1 “她在丛中笑”
孙犁以女性作为农民的代表来体现“美好的极致”,也可以说,女性在孙犁心中即是真善美的化身,他所描写的女性大都处在如花似玉的年龄,而且以他自身的审美观来描绘他笔下女性的外貌特征。他在《论风格》(1953 年 12 月 2 日)一文中说到风格主要基于作家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崇高的愿望,要“把人生和人物美化了成全了”,所以他在《山地回忆》(1949 年 12 月)中没有描写那个真实出现的很刁泼并不可爱的妇女,而是选取了他心目中的山地女孩化身。这些女孩不仅让我们赏心悦目,而且总是保持着微笑,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这其实也反映着作者当时的创作心境,孙犁说过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说是他个人气质和时代特征的完美结合,在当时统一战线的背景下,人人都为抗战服务,在那时的环境下,因为没有任何的限制,进行创作真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达,大敌当前,事业方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作者不仅感叹女性,还感叹当时的美好的社会状态,个人命运和时代特征息息相关。
.......................

结语
孙犁的小说有抒情的成分,让人读起来像一首首优美的诗篇,孙犁、沈从文、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都体现了小说、诗歌、散文文体之间的互相融合,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感情。孙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件,这些事件通过印象式的拼接,概略式的叙述方式,不讲求因果逻辑,只为抒发事件中人性的美。他描写的也是单纯的人物,主要是女性,所有的行为者都可归结为同一个行动元,即所有的女性都是勤劳美丽善良的化身。他笔下的“风景”包括白洋淀、平原景色、山地和河流等,既有充满生命和情趣的地方风俗,也有通过象征性意境渲染,暗示作品的情绪,成为人物性格的补充材料,承担某种叙事功能。由于情节的淡化、结构的散文化、风景环境的抒情化、女性人物的单纯化,再加上诗性的语言,孙犁的小说具有了诗歌、散文的一些特征,而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爱到隔壁的抒情诗和散文那里去串门儿。”短篇体裁相较于长篇更能做到叙事和抒情的兼顾。
孙犁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对风景风俗的描写都是对“人”的发现,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集中到女性身上,表现为女性的人性和人情美,即使到了晚年,他还夸赞年轻女孩的到来给他冰冷的小屋增添了温暖和色彩。而这都源于他受到“五四”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主张作家要发扬真善美的精神,给人向上的力量。他还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但不同于赵树理的客观写实的现实,而是“过滤”了现实中不好的一面,发现并反映现实中美好的一面。“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共同影响着作者的价值选择,从而决定了他作品的价值导向。孙犁以及赵树理等作家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追求,然而具体到政治环境中,作家们和政治主流之间既相互吻合也存在裂隙,从而决定着文学史对作家的评价,作家如何处理个人文学追求和时代政治的关系是我们解读作家作品的关键,而且对文学史的研究也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