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河南文学“村庄”的外围视野
第一节“村庄”及“村庄意象”的界定
早在上世纪40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在其论著《乡土中国》中谈到:“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可以说,这是对中国社会属性的本质进行的宏观意义上的把握。乡土性,进一步来讲,这样的乡土性就浸染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个个村庄的躯体里,是村庄生命的灵气,是村庄生活的精神气,也是村庄所承载的社会文化的元气。
对于村庄概念的界定和阐释,最初是在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民族学的研宄中产生的。随着村庄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不断衍生的复杂的社会意义,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已经有很多,如今得到学界广泛认可的就有好几种。我们从中可以大致总结出“村庄”在社会学中所具有的几个共同特点:它作为一个承载人类历史文明的社会群落,有固定的生活空间,有延续不断的历史时间,在这样相对恒定的时空中,其繁衍生息的生活群体是农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原生态的自然更为贴近^在这样的地理空间中,延伸出的文化、社会属性也是具有乡土本色的。所谓的乡土本色,“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7村庄由社会学的概念延伸出来的文化意义,也可以作为文学意象的“村庄”进行美学建构的基础。
围绕着文学作品中的村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一直都延续着“乡土小说”和“农村题材小说”这两个重要的类型。对于“乡土”、“农村”、“乡村”、“村庄”等的概念阐释和界定,影响到对文学中的村庄进行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而对这些概念的模糊指认,也会阻碍新的文学研究范畴的深入发展。因此,在对河南文学的村庄进行意象研究之前,笔者有必要先对这几个界限模糊的重要概念进行区分和说明,为什么以村庄为意象进行研宄,而不是农村或乡村?以村庄为意象的文学研究与此前的乡土文学研究有什么不同?而这些问题放在这里的探讨,也为论文之后的研宂内容以及研究视角和方法提供了前提。
.......................
第二节河南作家书写村庄的影响因素
90年代以来,随着“中原突破”的口号声在文坛响起,河南文学在新时期的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阎连科、李佩甫、田中禾、二月河、刘震云、刘庆邦、李洱等,他们的作品以其独异的地域色彩、深刻的地域文化内涵、丰富复杂的民族根性,引起了文坛的关注。对于这样一个创作风格独异、个性鲜明的作家群体,中国文学界常常有“文学豫军”、“河南作家”、“中原作家群”等几种说法,但每一种说法都能体现出这批作家作品共有的河南地域文化属性,他们的个人生活和创作经验都打着河南的烙印,这片中原大地是作家们一生都走不出的情感羁绊。
笔者在研究90年代以来河南小说的村庄意象时,重点选取刘震云、周大新、李佩甫、阎连科、刘庆邦等几位作家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虽然他们中的一些现在已经生活在北京,但他们的创作和中原文化母体依然有着切不断的联系,作品的文化地域属性也明显带有河南地域的色彩,所以笔者将会以这几个重要作家的作品为例,对河南文学中的村庄意象进行深入的分析。
“豫军是有根的,他们过去的作品不离故乡的乡土,是在那种特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不仅具有乡土的‘根’性,而且具有生长性。”这些河南作家的“根”就在河南的村庄。他们的童年和少年大多数都在村庄度过,后来因为人生际遇远离了故乡进入到城市生活。故乡对于已经成为城市知识分子的他们,是隔着时空的距离重新审视打量的地方。作家们在自己建构的文学世界中反复回忆诉说着那个想象中的村庄,无不带着他们过往的记忆和童年生活的烙印。因此,在进入到文学文本中对村庄进行内部考察之前,对作家书写村庄的影响因素以及创作心理动机做一个外部研究,对于深刻理解文学文本的内涵,是必不可少的。“一部文学作品的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来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
..........................
第二章河南文学中村庄的文化建构及意象变迁
第一节鲜活生动的生态空间
村庄作为最古老的社会群聚区,最早在黄河流域人类社会定居下来继而繁衍生息,村落在河南这片中原大地上已经绵延发展了几千年。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人们与自然形成了共生共存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又逐渐形成了复杂的亲疏关系,建立起维系村落社会稳固发展的道德规范、社会规则以及文化机制。因此,我们谈及文学中的村庄,往往是文化的,是精神的,是人的,但首先村庄是物的。这里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房屋建筑、家禽家畜、生产农具等,都带着原始自然的乡土气息充盈在村庄文化空间里,参与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同时它们不仅仅是单纯的物态存在,在这些鲜活生动的风景画背后,都被赋予了独具意味的美学内涵。
一、自然环境
村庄从自然母体的孕育诞生之初,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大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在漫长的相融共处中形成人类文明。城镇、城市都是在村庄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但过多的现代化首先“化”掉的是自然生态,人们距离大自然也越来越远。当我们回到文学中的村庄,回到现实中的村庄,内心所期许的也往往是贴近自然的风光景色,“天人合一”的朴素情怀。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也是人类的家园。在村庄漫长的生息衍变中,这些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生态,潜移默化中也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象征意味,在文学的审美表达中成为富有情感生命的存在。
..............................
第二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在村庄生活的人们,出于族群生存的需要和村庄社会的发展,人们长期的交往活动逐渐形成一个社会文化群。生老病死、人际交往、婚丧嫁娶、农事劳作,这些都会被村庄人赋予重要的仪式。正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域的村庄,也会形成不同的民间文化风貌。“风俗层积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有群体的伦理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不同于传统乡土小说中对于地方风俗极具乡愁滋味和异域情调的表达,90年代之后河南作家所写的村俗民风融入了更多的文化思考,从中不但可以看到河南地域的村庄独特的文化风景,还能挖掘到这些村庄文化意象背后所内蕴的中原内在精神和个性文化特征。
婚丧嫁娶作为每个人人生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文化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民俗集中表演的大舞台。相比较都市生活中对人的生老病死、婚嫁喜事越来越删繁就简的仪式,村庄仍保留着传统的繁文缛节,有些在城市人看来可笑或匪夷所思的仪式,在农村中却固执地坚守着,带着信仰依托的意味。河南作家们在书写村庄时也会将这些颇具中原特色的风俗仪式浓墨重彩地描绘一番,从中呈现出斑驳陆离的人性风景图。
与送别死亡相对应的是迎接新生,村人也会在家族中新添子嗣的时候安排一系列的礼俗,来表达对新生命的美好祝福,同时也暗含了传统文化中对传宗接代家族兴旺的重视。阎连科的中篇小说《家诗》中就有孙娃满月时,家里要摆满月席,邀请亲戚们来参加宴席,而在宴席上作为孙娃奶奶的五婶却因为身患重病,不能抱孙娃,这让五婶有了心结。这在中原的很多地方都传承了这样的习俗。
...........................
第三章河南文学中村庄的文化隐喻.............46
第一节荒原:残酷的诗意..............46
一“荒原”意识的由来.............47
二荒原的空间维度:物质情感双重“饥饿”的生存空间............49
第四章河南文学中“村庄”意象的价值与局限.........72
第一节“村庄”意象的整体表达困境..............72
第二节“村庄”意象表达的价值意义........74
第四章河南文学中“村庄”意象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村庄”意象的整体表达困境
90年代以来以至新世纪后的现代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变迁。城市经济的发展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生存格局,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渐衰微,越来越多的农民逃离土地涌向城市的旮旮旯旯,成为“城市中的异乡人”和“大地上的游走者”。伴随着社会生存空间的变动,城乡之间的文化空间结构也在发生着转变。城市所彰显的现代文明以骄傲的姿态上升为社会文化空间的主宰,而在城市文明咄咄逼人的对视下,农业文明拥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价值四分五裂。“面对被工业社会和城市化进程所遗弃的乡间景色,我像一个旅游者一样回到故乡,但注定又像一个旅游者一样匆匆离开。对很多人来说,‘乡村'这个词语已经死亡。不管是发达地区的‘城中村’,还是内陆的‘空心村’,它们都失去了乡村的灵魂和财宝,内容和形式。一无所有,赤裸在大地上。”就是在这样的大地上,曾经鲜活着激烈变革和历史动荡的村庄,正在日益萎缩荒芜下去,它被时代滚滚向前的车轮甩出了正常的轨道,蜷缩在荒草丛生的荒原,成为一个个百年孤独的寓言。
..........................
结语
一个世纪的文学对于村庄的表达书写,呈现给我们的依然是那个发黄陈旧的村庄故事,时间在这里似乎消失了,100年前出现在文学中的村庄跟100年后的村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村庄死了,作为一个鲜活而具体存在的文学生命,它似乎从来都没有以自信的姿态在文学舞台上跳一曲独舞,彰显出它不断涌动的前进的变化的艺术风采。与此相反,与它同台竞技愈舞愈热的城市,当现代文明的聚光灯照下来的时候,村庄也跟着时代的节奏亦步亦趋地做了城市的伴舞者,笨拙、粗糙、自卑,是文学中的村庄一直都未能摆脱掉的心态。所以,当我们谈到“村庄”时,它作为落后、萧索、破败的整体概念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我们的审美印象中,而当我们谈到农民,它作为传统文化中愚昧、土气、粗鄙的人物群像也会固化成我们的刻板印象。
那么,在“村庄”日益被遗忘、被同化的时代语境中,河南作家如何跳出根深蒂固的“村庄情结”以现代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村庄,赋予文学中的村庄更为理性而宏阔的现代性的艺术内涵,更为自信而独立的艺术生命,这将成为河南作家在面对今日的村庄时所要面临的挑战。这与村庄当下所面临的现代化转型的挑战在内在精神上有着某种共通性:“乡村的发展应该有自己独特道路和前进方式。它既要克服贫穷,走向物质的发达,但又不应该走向完全的西方化,如何既保留自己的独特文化,又结合现代的民主和自由精神,是其必要的选择。”那么,对于河南作家如何书写村庄,也同样需要坚守这样的独特性和民族性。
参考文献(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文学小说的“村庄”意象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