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杜绍文(1909-2003),别名杜超彬,广东澄海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报人、国际问题研究专家。1927 年考入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新闻组,师从谢六逸、戈公振、黄天鹏等早期著名新闻学者。1929 年,复旦大学新闻组正式扩建成新闻学系。1931 年春,杜绍文成为复旦大学新闻系第二届正式毕业生。毕业后投身报业,先后在镇江《苏报》、《杭州民国日报》(后改名为《东南日报》、金华《战时记者》、湖南《国民日报》、上海《前线日报》、《新闻战线》、《文汇报》担任过社长、总编辑、总笔、资料室主任等职务,在抗日战争时仍笔耕不辍,坚持办报。先后任复旦大学新闻系助教、国立浙江大学助教,抗战胜利后任复旦大学新闻系副教授。1980 年退休,寓居上海,2003 年逝世。著有《新闻政策》、《中国报人之路》、《国际现象学讲话》、《战时报学讲话》、《国际纵横谭》等著作,并在多家报纸上发表文章。杜绍文是我国第一个系统研究新闻政策的学者,也是最早发表关于“电视新闻”研究的报人,他在“战时新闻学”领域有颇多论述,有“战时新闻学理论健将”之称。
由于杜绍文一直供职于国民党体系的报纸,现今学术界对其尚未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对于其历史地位和对新闻界的贡献也尚付阙如。随着新闻史研究的不断推进,学界呼吁对新闻史要多做“个案研究”。“知今而不知古则为俗士”,本文拟对杜绍文进行个案研究,结合其新闻从业经历去系统、全面的研究其新闻思想。客观分析,系统研究新闻史上的新闻人物,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新闻界过往的发展历程,填补历史空白。
.....................
1.2 研究现状
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主流资源库,以及高校论文库的检索,尚未发现有学者对杜绍文新闻思想和实践经历有系统、完整的研究。关于杜绍文新闻学方面的学说论述多散见于一些学术书籍和少量期刊论文中。论述较多的当属李秀云、庄廷江两位学者。
目前新闻史领域对《申报》《大公报》《中央日报》《新闻报》四大民国报刊以及与之相关的报人、学者研究成果较多。实际上杜绍文供职的《东南日报》和湖南《国民日报》在战时均有突出的表现,尤其是抗战胜利后杜绍文任总编辑的上海版《东南日报》,在当时与《大公报》《申报》《新闻报》并称为“上海四大报”。而他自己更是亲历四次长沙会战,在战火中仍然坚持办报,险些以身殉职。除了丰富的新闻实践经历外,作为复旦大学新闻系第二届毕业生,杜绍文师从谢六逸、戈公振、黄天鹏等早期新闻学学者,对新闻学理论层面也有颇多论述和成果。由于杜绍文投身报业以来,基本上在国民党党报、机关报体系内工作,目前学界对于杜绍文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但是他对于战时新闻学和纯粹新闻学的学术贡献却是所有研究这两块领域的学者不可忽视和遗漏的,所以在一些研究文献中或多或少对杜绍文会有所提及。按文献类型进行分类,涉及到杜绍文的论述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著作类(包括新闻学教材);第二类为期刊论文类(包括学位论文);第三类为一些地方志、回忆录和人物传记等。笔者对上面三类文献进行扫描式概述,简要概括已有的研究成果。
在新闻学方面的著作中:李秀云《中国新闻学术史 1834-1949》(2004)、《留学生与中国新闻学》(2009)中对杜绍文有相对较多的论述。在《中国新闻学术史 1834-1949》中李秀云将杜绍文与另一民国新闻学者任毕明对新闻学的界定进行比较,指出杜绍文对新闻学功用性的强调。并介绍了在抗战后纯粹新闻学和大众新闻学分野的阶段,杜绍文基于“中国本位”立场提倡构建新闻学理论体系的主张。同时肯定了杜绍文所著《新闻政策》是中国第一本专门论述“新闻政策”的专著。《留学生与中国新闻学》一书中,李秀云着重强调杜绍文作为早期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其授业恩师谢六逸、戈公振、黄天鹏均有留学或者游历欧美的经历,这直接影响杜绍文等当时的后学青年,“既受过正规的新闻教育,大多又有新闻从业经验”,为他们以后的新闻学术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阐述了新闻学研究的这种发展和传承性。
......................
第 2 章 杜绍文及其主要新闻从业经历
2.1 1909-1931:求学于复旦新闻系,主编校刊
1909 年 9 月 14 日,杜绍文出生于广东澄海,与民国著名学者杜国庠为同宗同族。1919 年杜国庠从日本学成归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当时澄海杜氏创办的崇德学校经费拮据,教学环境简陋,绝大多数同宗农家子弟因家境穷困不能入学。为改善家乡教育状况,杜国庠便联合当地的乡贤、士绅一起制订了《杜氏子弟就学奖励办法》,建立“书田制”,为培养同宗人才提供物质条件。杜绍文就是书田制度受益者之一,之后还专门撰文悼念杜老。
1927 年,杜绍文考入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的新闻组,成为该组的第二届学生,当时复旦大学尚未成立新闻学系。1929 年 9 月,复旦大学系科改组,正式扩建新闻学系,隶属文学院。当时的复旦新闻系教师有谢六逸、戈公振、黄天鹏等著名的新闻学者,杜绍文在校接受了专业系统的新闻教育。新闻系对高年级的学生侧重实习与考察,鼓励学生办报,杜绍文便是学校新闻活动的积极分子。1928 年与同学王德亮、马世淦创办《星火壁报》,掀起学校的办报热潮。1929 年又与朱福增、王之平等创办《短波无线电壁报》,编排美观、标题新颖,所刊文章被上海各报副刊转载。1930 年兼任学校周刊编政,从《周刊》复刊经《五日刊》到《校刊》,先后任主编有一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31 年杜绍文毕业,成为复旦大学新闻系第二届毕业生,并留校任助教。在导师谢六逸的建议下,杜绍文以《新闻政策》为毕业论文,填补了当时我国对新闻政策研究的空白。后来该书由复旦大学新闻学会作为“新闻学丛书”公开出版。之后杜绍文拟著的《最近百年中日两国新闻事业之比较观》也被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会列为学会丛书出版,但是该书只见出版广告。据杜绍文自述“仅写成一半,因资料匮乏而停笔。当时面临毕业前夕,忙于找工作以谋生,原稿带往南京,以后又带往镇江,不慎遗失,没有出版。”
.......................
2.2 1931-1940:《苏报》《东南日报》编辑,主编《战时记者》
1931 年 9 月开始,杜绍文供职江苏镇江,任职于江苏教育厅编审室,同时应《苏报》社长蓝渭滨敦请兼任《苏报》副刊《甘露》编辑。一年后升任《苏报》总编辑,并且主办了一张小型的《热报》。对于稿费首创“论质不论量”,对于版面“小报大报化”,极具新意。此后,杜氏还参加了“江苏各界慰军团”,在北上长城各口以及平津一带奔波两个月。后《苏报》记者刘煜生被枪杀,他积极参与新闻界的声讨,开罪当局,被迫辞职离开江苏返回家乡。在广州又因为一篇评论文章,曾被西南当局囚禁七个小时。
1933 年 3 月,杜绍文应命赶往杭州,在杭州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担任助教。而后转入《杭州民国日报》任国际新闻版编辑,兼任资料室主任。《杭州民国日报》乃国民党浙江省党报机关报,是东南地区的党报。1934 年 6 月 16 日改名《东南日报》,并成立“东南日报股份有限公司”(后改成“东南新闻事业股份有限公司”)陈果夫任董事长,陈立夫任监事长。上级领导和经费来源是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与国民党中央党部。②在这一阶段,《东南日报》开始从居于浙江一隅的地方性报纸,发展成为全国性报纸。1935 年 5 月,杜绍文虽身处杭州,却开始兼任上海《复旦同学会会刊》编辑,并为校友会出钱出力,多篇文章见诸会刊。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杭州沦陷,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迁往金华,金华成为当时浙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杜绍文也随《东南日报》迁往此地。在浙江,杜绍文主要工作仍然是《东南日报》的国际版编辑,主编“国际一周”,先后写了数十篇国际问题研究文献,后来这些文章辑成著作《国际纵横谭》上下两册,1942年由金华国民出版社出版。
......................
第 3 章 新闻学理论研究..................13
3.1 新闻学: 一种学问式的“工具”............... 13
3.2 “健全”的新闻学理论与“中国本位”的新闻学理论体系.........14
第 4 章 战时新闻思想................25
4.1 战时新闻宣传:“宣传重于作战”...............25
4.2 战时新闻政策:“无血的战斗”................28
第 5 章 新闻教育思想....................31
5.1 记者素养及其教育....................31
5.2 提倡建立中国本位的新闻学教育...............33
第 6 章 新闻编辑思想与实践
6.1 儿童报的“儿童本位”
纵观中国新闻史,早期新闻界对儿童读物不慎重视,出版后也不注重收集保管,所以有关儿童报纸的记载较少,研究文献也不多。事实上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专门报刊,早在 19 世纪末已有雏形,由于政治因素,导致这一时期的中国本土儿童报刊侧重反帝救国和维新救国两大主题,宣传色彩浓厚,重政治轻受众。五四文化运动后,出现了“以儿童为本位”的观念,并促使中国的儿童报刊开始转向注重儿童的心理和阅读趣味。但随后十几年创办的儿童报大多经营时间十分短暂,儿童报刊事业发展缓慢。直到三十年代,儿童报纸的发展逐步成熟,数量激增。其中 1930 年 6 月 1 日在绍兴创刊的《儿童时报》(三日刊),首次提出了“儿童新闻”的概念,该刊在取材上尽量选取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内容,表现形式上也经过精心改编,使新闻读起来更加浅显易懂,有趣味,刊物在当时影响较大。随着儿童报刊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新闻界对儿童报刊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在此背景下,杜绍文于 1939 年提出自己基于“儿童本位”的办报方针。
......................
第 7 章 结语:杜绍文在我国新闻学术史上的贡献及地位
在整个战时新闻学研究的版图中,杜绍文扮演着承袭者和发展者的角色,继承了正规系统的新闻学科知识,又在战争的特殊语境下使其新闻学研究自成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论述,涉及新闻学理研究、战时新闻思想、新闻教育思想、新闻编辑思想等多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战时诸多学者和新闻业者,如范长江、赵家欣、陆诒等对新闻学的研究更侧重实用性和技术性,杜绍文却是少有的对理论研究颇多关注的新闻学者,其对理论新闻学说的论述,以及战后在纯粹新闻学领域对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都为我国新闻学科发展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学理依据,是战时新闻学理论健将。
综而论之,杜绍文新闻学研究和新闻实践活动都集中在战时,学说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战时色彩,甚至会有一些不现实和激进的成分。但其对战时新闻学研究,新闻政策研究,“报纸教育观”的贯彻,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和电视新闻的前瞻性论述方面,表现十分突出。
杜绍文对新闻学理的研究有继承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特点。他对新闻学的阐述和新闻对象的定义未脱离早期新闻学者的主流观点,可见其新闻思想中的继承性。但杜绍文研究新闻学之初,即大学毕业时,中国已进入战时,所以他整个新闻从业和研究的经历都是在战争状态下的,所以学说有很浓厚的战时色彩,其对新闻学研究注重功用性,视报纸为战争宣传工具即可看出。而由于自身的从政身份,其新闻学说里的政治倾向比较明显,这也是其所处的时代原因和个人立场造就。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