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报道现状及策略研究——以《吉林日报》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29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目前规划中的吉林省珲春市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东方节点,一眼望三国的珲春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东面水路通过俄罗斯的扎鲁比诺港和朝鲜的新罗港连接日本海,西面陆路与蒙古和俄罗斯的大铁路相连接,构成了东北亚地区新的亚欧大陆桥。2015 年开通的长珲高铁,贯穿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吉林省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吉林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平台,长吉图沿线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吉林省 50%,这不仅让区域发展铺陈开来,还塑造了吉林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吉林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脉络正在一丝丝地蔓延,随着吉林产业经济的的快速隆起,区域一体化格局正日益显现。
“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以一个全面创新的发展理念,将中国的产能优势、技术优势、经验优势整合成为市场发展的新型模式,拉动着世界经济的列车飞速前行。
“一带一路”战略让中国改革发展的红利得到了充分的分享,让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成果转化为新型的市场合作模式,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和交流,促成了一个平等和谐全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为世界经济持续的增长打下了稳定坚实的基础。
因为传统观念里的经济全球化都是因海而起,因海而生,所以沿海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就首先会发展壮大起来,相对的,内陆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就比较缓慢和滞后,这种贫富差距是由地理位置造成的。如此,处在全球化西方中心论的欧洲和美国便经济发达,已然成为了国际新秩序里的“老大”,而我们东方的这些国度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是就形成了许多不合理不平衡的效应。

.........................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宏观上的指导,媒介框架理论作为具体的理论工具,研究《吉林日报》在“一带一路”这一重大战略构想的报道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分析《吉林日报》在“一带一路”战略报道传播效果的优劣势所在,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为《吉林日报》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这不仅在现实层面为《吉林日报》未来的“一带一路”战略报道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同时又在理论层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案例。
论文选取的样本是《吉林日报》2015 年所有“一带一路”战略的相关报道,以 2015 年 1 月 1 日到 2015 年 12 月 31 日为时间跨度作为研究的时间范围。因为“一带一路”战略是在 2013 年提出,在 2014 年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实践,在2015 年进行全面的铺开,因此 2015 年是“一带一路”战略顶层设计的落实年,2015 年“一带一路”战略的各项建设进入了务实合作的阶段,媒体的报道也进入了常态化报道阶段,特别是《吉林日报》2015 年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与其建设进程紧密相连,这期间报道的数量、报道的领域、报道的范围非常多且较为广泛,各类“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就性报道的内容丰富且选题多样,因此选择 2015 年作为研究时段比较有意义。在选取研究样本时,选取《吉林日报》2015年在标题或正文中出现关键词“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所有报道。
...........................

二、理论依据:“一带一路”报道的研究维度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 2 月 19 日到中直媒体进行视察调研时,曾提出了一个 48 字方针,这个方针概括总结了媒体的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就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性对媒体提出了要求。《吉林日报》是吉林省的省级党报,在省级媒体中起着舆论引导的作用,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尤显重要。
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概念的解释,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中范敬宜、李彬提出了如下的观点:用来指导中国的新闻实践和教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个理论方法可以科学地、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就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体来说,就是集喉舌与党性、真实与效益于一体的理论思想。
新闻媒体和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要注重党性原则,这不仅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做好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时期的党性原则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地方党报是党的重要宣传阵地,因而我们的新闻舆论宣传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提供最有利的舆论支持。
与此同时,每一个新闻媒体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要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才能为人民服好务,才能把人民的故事讲好,才能把人民的声音传播好,才能把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好、宣传好。《吉林日报》是吉林省党报,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在做好“一带一路”战略的宣传报道中必须时刻牢记媒体的原则,在新闻报的实践中以党性观来进行业务指导。
新闻媒体在各个阶级社会里都有着特定角色定位,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充当统治阶级的喉舌。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事业不仅是有阶级的,而且还是遵循阶级的意志做好党的喉舌,以党性和人民性为准则来进行新闻事件和舆论引导。
.........................

(二)媒介框架理论
1.媒介框架理论的阐释
媒介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学界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人们视野的,进而又被较为广泛地应用在了各种内容的研究分析中。在《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这部经典著作中,欧文 戈夫曼将框架理论定义成人们阐释客观世界的一种模式,应用在现实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中。在他的观点里,框架本身是传播者的“局限和选择”,通过对事实呈现,来反映受众的接受和理解的程度。这时候,框架理论就是受众对所接受的传播内容的自我认知和理解的过程。
首次将框架理论和大众媒介联系起来的学者是吉特林(Todd·Gitlin),在他的论著里,框架理论是一个稳固的认知和呈现的模型。当新闻媒体的报道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就是对报道内容进行筛选和强调的过程。媒介的框架理论使新闻从业者在纷杂的信息中可以准确地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此呈献给受众。
媒介框架理论就是以意识形态、媒介利益、宗教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新闻从业者,使其客观报道新闻事实。进而积极地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认识。换句话说,就是相同的新闻事实,新闻从业者记者可以选择性地报道,有目的性地强调报道,有针对性地突出报道,这个选择和针对的过程就是媒介框架形成的过程。
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框架研究,通常把框架划分成几个不同的维度,通过对不同的指标的分析来进行整体框架的研究。比如将报道篇幅和版面位置等定义为外在表现,把感情属性和报道基调定义成认知属性进行研究等。通常情况下媒介框架理论常用到得研究分析指标有报道时间、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版面、报道主题等这样几个维度,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进而对报道的现状和策略进行研究。
对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增强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为文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论文是采用媒介框架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宏观指导,通过对《吉林日报》“一带一路”战略报道现状的框架指标的统计和分析,深入了解其深层次的报道内涵,从而阐释其报道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

三、《吉林日报》“一带一路”战略报道框架.................. 13
(一)报道外部层面分析........................ 13
(二)报道内部层面分析.................. 22
(三)《吉林日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 24
四、《吉林日报》“一带一路”战略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26
(一)内容边缘,缺乏深入传播..................... 26
(二)体裁单一,新闻资源开发不足..................... 28
(三)形式平面化,新媒体参与度低..................... 29
五、《吉林日报》“一带一路”战略的传播对策.................... 31
(一)强化舆论引导,体现内容特色.................... 31
(二)转换关注视角,传递思路情节................. 33
(三)创新传播模式,实现互利共享......................... 35

五、《吉林日报》“一带一路”战略的传播对策

(一)强化舆论引导,体现内容特色
地方党报“一带一路”战略报道的内容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应该清楚地呈现所要报道的内容内涵,要锁定受众目标,有针对性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心理。地方党报更应该发挥特色,最大限度利用好媒体资源。抓住国际舆论聚焦中国共产党、聚焦中国的契机,精准设置宣传议题,推出特色报道,深入宣介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中国贡献。在报道内容上体现“短、实、新”要求,使宣传报道见人见事见思想、入眼入脑入人心。
1.平衡议题分布,发出特色声音
精准的内容定位就是把握信息源,平衡议题分布,发出特色声音。它是拉斯韦尔5W 理论中的“说什么”。图 5-1 中信息源作为传播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它是传播信息中需要选择和构造的讯息实体。

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中心,是在传播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因为传播内容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因此它必然是以公开的形式存在的,如果想带着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将信息源提供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就需要通过特殊的手段和方式来进行淡化或调整。所以,对信息源的控制,实际上就是对整个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传播内容在连续不断地输入与与输出中,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众传播内容是以大众为自己的诉求对象,因此,要实现有效的信息传播,既要通过设置议程来掌握传播内容的生产、流向,同时还要研究其形态,分析传、受双方的关系,来实现传播内容的社会价值。
.........................

结语
在社会发展的常态下,大众传媒所执行的社会功能主要就是传播信息和舆论引导,它不仅影响整个社会和公众的利益,还影响到以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带一路”战略意识形态传播、对话和碰撞的动态过程中,大众媒介必须体现媒体的责任和担当,通过不同角度的解读,把握对外话语的主动权,构建良好的媒介形象,促使与受众之间更多的反馈和交流,形成一个双向沟通的传播渠道,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提升国际传播力,实现更高的传播战略价值。特别是在进入务实合作全面推进的阶段后,解析“一带一路”战略更深层次的意义,迫切需要传媒发挥作用,在受众之间形成很好的反馈和交流,形成正面的舆论引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各方面工作的推进,在媒体的作用下,特别是和地方联系密切的地方党报,会不断地在新事物的提出和推进中来凝聚共识。吉林省作为“一带一路”战略重点相关的省份之一,有着东北亚中心位置的地理优势,同黑、辽两省共同承担着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任。根据规划,吉林将打造中国向东北亚地区开放的前沿门户,打通中蒙俄经济合作大通道,逐步实现由东北亚的地理中心向区域经济中心的转变,这一构想的实施为吉林“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宣传和舆论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新的形势下,吉林省内地方媒体承担着面向东北亚各国展示形象、凝聚共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营造和谐共融舆论环境的重要角色。
本文以马克思新闻观和媒介框架理论作为理论支撑,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以及内容分析法,对《吉林日报》2015 年全年的“一带一路”新闻报道进行了抽样,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吉林日报》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办报实践的基础上,为传递思路精神,服务国家战略采写刊发了大量优秀的新闻报道,但是也有些地方有待改进和提升,过分析指出《吉林日报》在“一带一路”战略报道的内容呈现上缺少深入的挖掘;报道体裁相对单一,新闻资源开发不足;报道形式平面化,新媒体参与度不够等问题。进而又为提升《吉林日报》“一带一路”战略报道水平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以强化舆论引导来体现内容特色;以转换关注视角来丰富表达方式,以创新传播模式来实现参与互动,希望借此来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宣传大格局。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