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生产的再校准:从新闻常规迈向文化自觉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80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绪 论

以文化自觉为逻辑主线思考新闻生产的脉络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其初衷就是以文化自觉关照新闻生产的运行机制,使其可以更好地运行,对社会产生更积极的效应。新闻生产是围绕“选择什么作为新闻,又如何报道新闻”而展开的实践活动,受到各方力量(如政治、经济)的影响,直接反作用于新闻操作,形塑了新闻操作的惯性思维与既定行动模式,形成了固定的新闻传播模式,即新闻常规。休梅克(Shoemarker)对于新闻常规的定义是:“媒体从业者在媒介生产中遵循的‘模式化的、常规化的、重复进行的实践形式’;从组织运行角度来讲,是为保证新闻生产过程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运行的更好,而逐步形成的一套校准自身行为模式的程序,以此协助记者快速的判断和筛选新闻事实。”[1]其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只存有正面与负面效应之别,从正面效应来说,它保证了新闻生产的时效性,提高新闻生产的效率,降低新闻生产的成本,就其负面效应来讲,这套程序以高效和收益为目标,往往倾向于经济利益和政治旨趣,所以在新闻内容上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偏见”以及其他形式的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对新闻生产流程的梳理,截取新闻生产中常规模式下所产生的种种负面效应,揭示出新闻生产需要进一步的规避新闻常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有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来打破既定的新闻常规,优化新闻生产模式,尽可能避免常规生产模式的种种弊端。
............

第 1 章 新闻生产中的文化自觉

1.1费孝通的文化自觉
事实上,费孝通先生早在其 80 岁生日欢叙会上,就已经将文化自觉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细化,分别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将文化自觉的四个历程加以抽象概念化——封闭的意识、落后的技术阻挡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让自身文化的特点与优势得不到相互的印证,仅仅停留在“各美其美”阶段,那是“小美”;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封闭状态逐渐被打破,不同的文化习惯、特点、价值取向得以相互的交流,新环境的出现必然使得文化心态也要随着变化,必须以“美人之美”的姿态体会应付新的文化环境:承认多元并存,求同存异,相互理解,日趋靠拢;在容忍不同价值观的基础上,还要从心底去接受这种差异,并找寻基本路径去接触其他类型文化、并想法设法将各方的共性提炼出来,培养共同的价值标准,每一个在此文化氛围熏陶下的组织都能自觉遵守这一标准,并不加任何条件的去实践它,这或将达成我国古代先贤所向往的天下“大同”的理想[7]。这个大同的理想是整个世界的理想,需要每一个身居其中的国家或地区参与其中,因此,随着全球的信息化,这第一步就需要从为每个国家充当“瞭望台”的新闻媒体入手。

1.2 文化自觉在新闻生产中的内涵
从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阐释中不难发现,文化自觉是一个历尽四个阶段的动态过程,也是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这与本文写作的初衷不谋而合:新闻生产是一个不断校准的过程,新闻常规作为第一次校准主要是从效率出发,浅层次的对“器物”进行调整,而更深层次的“精神”校准,就将新闻生产引入文化自觉的“怀抱”。费先生的文化自觉认为,通过文化反思藉此内在反省重新认识文化中的历史性与社会性,进而重塑文化的价值,强调“自我”的力量,肯定主观能动性的主要性。而把这种看法诉诸于新闻生产。新闻生产是从发现新闻线索、采编、后期制作、最后经发行并与受众见面的一个全过程,是新闻记者或者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加工和发布的过程,其经由多个环节有机结合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的新闻传播活动,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涉及的概念与流程相当复杂。但从其内部来看,或可发现参与新闻生产的主体是相对恒定的,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作为组织部分——新闻媒体,第二,作为个体部分——新闻从业者。从这两部分出发,文化自觉在新闻生产中的内涵便清晰可见。

第 2 章 新闻常规迈向文化自觉的必要性.........................................18

2.1.新闻常规桎梏新闻生产............................................. 18

第 3 章 新闻常规迈向文化自觉的路径探索.................................27

3.1 绩效考核制度升级——从“量变”到“质变” ................................. 27

3.2 理念革新——树立“人本位”新闻思维 ....................................... 29

3.3 素养构成——业务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 31

结 语................................36

第 3 章 新闻常规迈向文化自觉的路径探索

3.1 绩效考核制度升级——从“量变”到“质变”
另一方面,在这种考核制度下,对于稿件质量的评定,主要看的是新闻价值的大小,新闻线索是否是自己发现,记者对新闻线索的把握是否准确以及记者在采访中是否充分展示了线索的新闻价值。这种评价标准“离新闻纸本身的距离是相对近的”,同时符合新闻专业主义追求以及文化自觉的要求。在一般的考核制度中,记者报道一旦出现问题,不管是采访过程中受到相关部门的阻碍还是稿件发出来受到相关部门批评,首当其冲受到惩罚写检讨的总是记者本人,这无疑打击从业者采写类似报道的积极性;而在侧重质的考核制度中,只要不是因为稿件质量本身存在问题,记者都不用担心受到处罚,并且,对记者的调查报道在考核上予以制度上的保障,对有价值的题材,可以给记者充足的时间去挖掘,如果挖掘成功,会予以相应的稿酬,在这种制度保障下,新闻从业者一旦遇到值得进行深度调查的报道都不会放过的。

3.2 理念革新——树立“人本位”新闻思维
“人本位”的新闻思维,既是对新闻从业者的报道活动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新闻工作者关注点向自身心理状态倾斜的要求。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怎会有良好的工作状态。面对职业压力如何减压,说到底还要从自身的认识做起,不断的调整心理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另一方面,在新闻内部的环境中,新闻从业者面临职业的惯性,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尤其是在新闻常规的影响之下,模式化的工作使得职业节奏变成老调重弹,新闻报道变成了“老粮票”的故事。而且重复性的工作容易消磨新闻从业者的热情,抹杀新闻专业追求。因此,“人本位”新闻思维也是在告诫新闻从业者自身关照自己,关注自身的发展,尊重自己的职业选择,重新树立自身的新闻理想,去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

结 语

本文通过对现实的梳理以及辩证的思考得出的观点是:新闻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闻常规保证了新闻生产的正常运行,使得无序的新闻生产过程逐渐有序起来,这是对规律总结的产物,但是这仅仅是“器物”上的校准,它可以有效的促使新闻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却无法保证它始终向好的层面发展。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新闻生产过分的依赖常规的模式去思考、去运行,必然会落入常规的窠臼当中,即新闻常规容易产生新闻偏见、容易造成新闻同质化,以及容易滋生新闻倦怠,这些事实的出现促使新闻常规必然需要调正,文化自觉就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层面,对于新闻传播而言,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新闻生产中的文化自觉,须要以自我觉醒为先导,自我反思为动力,自我建构为落脚点,充分调动自身的力量来克服自身的局限性。有别于新闻专业主义中所强调的绝对客观主义的观点,但抓取了其中的责任意识、人文考量。从某中程度来讲,文化自觉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升级版。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