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网络流行语从2003年诞生到2012年的蓬勃发展在中国互联网环境中已经接近十年,在此过程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变迁、传播现象甚至于是社会文化现象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在这十年中,网络流行语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涵,从自身还是从以自身为载体的社会舆论环境、话语体系的改变都值得笔者进行详细的探究。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而借由互联网这一技术和基于此技术所搭建的平台所衍生并发展起来的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又是如何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兴起进而延伸到传统媒体及闩常生活中,并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并对大众话语体系产生影响的符号话语体系。因此,网络流行语突破了字面意义,成为网络民众对社会热点事件表达自身情感诉求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而逐渐塑造了 "网络舆论场”;并且,网络流行语造就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变迁,改变了其叙事方式和议题结构,进而塑造了 “媒介场”;网络流行语使得个体行为通过网络这一组织力量被放大,促使大众话语体系的重新建构,进而塑造了 “社会场”。本论文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网络流行语做以归纳汇总,找寻网络流行语的编码规律及编码方式的变化。笔者初步总结出网络流行语的编码方式的五种类型,编码方式的三种变化。其次,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路径以及网络流行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做浅显的分析,并且简要概述了书面流行语与网络流行语的差异性。由于2010年网络流行语"给力” 一词极具有代表性和研究型,因而抽取“给力”作为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其从网络空间产生并迅速扩散至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的话语体系中,并被社会大众广泛应用曰常交谈中,随后具备极强的商业价值和宣传价值,这一传播过程其本身的规律及内在的传播驱动力值得分析研究。而抽取《南方都市报》中《网眼》专版,对该版的一年的所有稿件进行统计,对新闻标题中是否使用网络流行语做统计,找寻网络流行语是否融入传统媒体日常报道的叙述话语体系,并且探寻具备哪些特点的网络流行语能够运用到传统媒体的报道话语体系中。最后,论文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成因及传播效应,理清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内在动力以及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正、负面的影响。
1. 2文献综述
网络流行语自从其诞生以来,就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网络流行语做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尤其是2008年以来网络流行语与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结与网民情感的反映,它所具备的新的特征,所引发的新的社会现象更是受到了来自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角度的关注。从近几年的论文发表情况来看,针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意义解释的研究。如伍凌(2009)在《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及形成原因——以2008年网络流行语为例》对2008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的三种构成方式,网络流行语出现的三种原因进行了剖析。刘冬青(2010)在《2009年网络流行语简析》中对12个2009年的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做了详尽的介绍。
二是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模因论研究。如关丽丽(2010)在《汉语模因论网络流行语的模因论研究》,重点以汉语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运用模因理论来探讨网络流行语与模因论的关系。崔颖(2010)在《网络流行语的模因论分析》也是从模因论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受到大众关注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得到大量的复制传播正是满足了模因论的传播模式。
三是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角度的分析。如成书丽(2011)在《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民意诉求及其对公民社会发展的意义——以2004-2011年的网络十大流行语为例》,探讨网络流行语所折射出的我国公民在社会、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民意诉求以及对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进程的启示。而韩玉花(2010)在《网络流行语的社会镜像》中指出,通过网络流行语的表面含义,可探究在其背后所潜藏的某种大众所共有的情绪和情感,并且网络流行语也担当了社会大众情绪减压阀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四是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及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方法的探析。如李敏芳(2011)在《网络流行语的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网络流行语经过多媒体的接力传播转换为社会流行语,事实上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强调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郝静(2009)的《2008年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心理剖析》中对网络流行语的迅速传播以及伴随而来的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
五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及网络流行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如付志义(2011)《网络流行语对新闻事件传播的影响》文章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不仅加快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和广度,甚至可能因其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舆论和价值倾向影响着新闻事件最终的走向,并对社会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影响。危艳丽(2010)在《从“杯具” 一词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中通过着重分析“杯具”一词产生的来源,发展的原因,得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网络流行语逐渐从最初的戏墟化趋于理性化,并逐渐融合传统的大众话语体系,开始遵循现实语言的规范问题。
1.3 研究方法 ..................11-12
1.4 待解决的问题 ..................12-13
第二章 历年网络流行语汇总 ..................13-20
2.1 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编码与解码 ..................14-15
2.2 网络流行语编码方式的种类 ..................15-20
第三章 网络流行语的编码变化 ..................20-29
3.1 编码内容的变化 ..................20-24
3.2 网络流行语评选细节变化 ..................24-25
3.2.1 网络流行语评选发起方的性质发生变化 ..................24
3.2.2 网络流行语的评选角度的变化 ..................24-25
3.3 网络流行语传播范围的变化 ..................25-29
第四章 网络流行语的具体分析—“给力”及传统媒体对于流行语的应用分析 ........29-38
4.1 “给力”的传播线路图 ..................29-30
4.2 “给力”的传播驱动力 ..................30-32
4.3 传统媒体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应用研究 ..................32-35
4.4 书面流行语与网络流行语的异同 ..................35-38
第五章 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及传播效果分析 ..................38-47
5.1 社会经济因素 ..................38-39
5.2 社会心理因素.................. 39-43
5.2.1 从众心理 ..................40-41
5.2.2 逆反心理.................. 41-43
5.3 网络技术提供的依托.................. 43
5.4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果分析 ..................43-47
结论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传播、演化已不单单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学范畴的问题,而是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反映,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在今后必定存在着多样化的发展,它将深刻的变革网络舆论场的话语叙述方式、传统媒体的书面话语叙述方式以及大众社会的正规性的话语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流行语对这三个空间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是一个逐渐递减的过程,网络流行语对于大众话语体系的影响是需要较长周期的不断磨合才能完成的。今后的网络流行语将承担着概括新闻热点事件与表达网民甚至民众情绪这两个主要功能,且两者之间的比重会趋于平衡。由网络流行语引发的“造句”行动也会在短时间引发大众舆论潮的形成,或许会打破从网络舆论场到媒介舆论场到大众舆论场的传播途径而变成从网络舆论场直接到大众舆论场再转回媒介舆论场的传播途径,传统媒体有可能部分丧失其对大众话语权的引导与掌控。
综观全文,选取的视角过多,切口较大,具体操作起来会出现研究稍显空泛,理论层次有待进一步深化的情况。并且针对网络流行语与书面流行语的差异对比上分析的略微简单,可就此视角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在对《南方都市报》的《网眼》专版中新闻标题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分析上,欠缺具体使用数据百分比的统计,因此使用概率的描述上直观性不足,这些都应该进一步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新世界出版社,2010
[2]林之达.大众传播心理学新探[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方建移,张芹.传媒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特里_N.克拉克.传播与社会影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费尔南迪.德.索绪尔著.刘丽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1985
[8]陈原.社会语言学[M].商务印书馆,2004
[9]蒙南生.新闻传播社会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10]张宁.媒介社会学——信息化时代的媒介现象的社会学解读[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网络流行语言编码变化及传播效果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网络流行语,编码,民意表达,话语体系,传播效应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