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腐败背景下网络舆论检测机制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78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前 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校的教育事业得到的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高校的学术腐败现象也愈演愈烈,学术腐败犹如一个毒瘤,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术的尊严和信誉。在近五年有关高校学术腐败事件的报道中,涉及的人数之广、范围之大令人震惊,不仅有学生、普通教师,更有知名教师、院士等等,高校学术腐败现象如此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对高校声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不少国内一流大学的学术学风环境产生了质疑,高校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大大下降,因此预防和惩治高校学术腐败迫在眉睫。对高校学术腐败监督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来自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高校内部的自我监督、媒体的监督以及社会普通大众的监督等等。而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舆论监督方式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亲睐,网络为普通的网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舆论平台,通过互联网揭露的高校学术腐败事件越来越多,网络为高校学术腐败事件的揭露和调查提供了强大的优势,同时也对事情的快速解决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将对网络舆论对高校学术腐败监督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网络舆论对高校学术腐败典型事件的监督,了解网络舆论在预防和惩治高校学术腐败中的作用,并总结网络舆论对高校学术腐败监督的成果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相关的文献资料显示,关于网络舆论监督和学术腐败的相关文章不在少数,但都是对这两个方面分别加以研究形成论文,将两者相结合的文章少之又少。笔者将网络监督作为题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从 2000 年至今共有相关论文 167 篇。这些论文研究的观点视角基本是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和政治学角度。

其一,从新闻传播学研究网络舆论监督,主要是从新型的网络舆论研究对传统的媒体监督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董二林在《网络时代的媒介监督机制》一文中认为,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网络传播突破了以往大众传媒单向传播的模式,网络的交互性使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传播的特性。网络传播这种新兴的传播模式不但消溺了传统大众传媒对话语权的掌控,同时也消溺了领导机构对新闻媒体的控制。网络传播的兴起使得媒介传播的民主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罗宁在《网络舆论对我国新闻专业主义构建的影响》一文中认为,网络舆论监督对新闻专业主义构建具有积极影响。主要包括对新闻专业报道的影响。网络上信息的无限多元,不同信息源之间的相互印证使每一个成为新闻的事件都有着不同以往的更深、更广的报道范围,每一次报道可能形成或者已经形成网络舆论的事件考验着记者的专业能力。对新闻职业伦理的影响。网民通过互联网发布和传播各类信息,其扩散的速度和规模是任何媒体、渠道都无法比拟的。

其二,从政治学角度分析网络舆论监督,基本都是研究网络舆论监督与反腐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方面。吴秋月在《网络监督初探》中认为,网络成为各级政府机关了解民意、听取民声、集聚民智的通畅渠道、成为网民实现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有效载体。陈界亭在《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中认为,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和媒介,网络监督具有快捷性、交互性、自由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发挥着警示和教育领导干部、提高反腐效率、促进社会和谐、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等积极作用。笔者将网络监督与高校学术腐败作为题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与此相关的论文数量为零。与本文相近的文章只有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2007 级硕士研究生吕群的硕士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的新闻舆论监督研究》一篇。

该文主要对不同媒体新闻舆论监督学术不端的特点和效果进行了重点阐述,并未对典型事件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而且只是将新闻的舆论监督限定在对于学术不端的监督上,没有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舆论监督。

第三节 相关概念概述

一、舆论的定义

舆论在我国古代主要是指普通老百姓的议论,与现今舆论的含义有着很大的差别,舆论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志﹒魏﹒王朗传》中。当今我国学者对舆论一词有着不同的表述,例如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或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并且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从而对社会发展和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刘建明则认为,舆论是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并且具有权威性,它所显示的是社会集体意思的集合。二、舆论监督的定义在西方并没有舆论监督这一词语,可以说舆论监督一词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在我国古代百姓都没监督的权力,封建社会的监督都只是自上而下的监督,从没有过自下而上的监督,因此在古代几乎没有娱乐监督可言。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从中央一直到地方的各种媒体发表先关的批评报道不计其数,充分行使了舆论监督的权力。而舆论监督最早作为一个概念被明确提出是在 1987年的党的十三大报告当中,报告指出:“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①。

此后,党和政府不断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虽然说舆论监督被作为一个概念被明确提出,但是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有学者认为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对某人某事发表批评和揭露性的意见。也有学者认为舆论监督是对坏人坏事,特别是腐败行为的批评和揭露。也有人认为舆论监督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各种权利组织和个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的一种形式。综合以上几种说法,舆论监督可以定义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用舆论这一方式对社会权利组织和个人或者普通群众的行为进行评价从而起到监督的作用,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健康稳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第一章 网络舆论监督概述 .............8

第一节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轨迹 ................8

第二节 网络舆论监督形成的基本要素 .................10

第三节 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11

第二章 网络舆论对学术腐败监督的现状分析 ...............14

第一节 网络舆论对学术腐败监督的发展历程 ..............14

第二节 网络舆论对学术腐败监督的优势 ...............15

第三节 网络舆论对学术腐败监督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20

第三章 网络舆论对学术腐败监督的典型事件分析 .................26

第一节 网络舆论对李连生学术造假事件监督的分析 ..................26

第二节 网络舆论对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的监督过程分析 ........30

第三节 网络舆论对学术腐败监督的过程分析 ...............33

结 语

本文以网络舆论对高校学术腐败的监督为切入点研究网络舆论的监督机制,但是网络媒体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等各方面的监督功不可没,从宏观上说网络舆论对社会各方面都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在我们看到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网络舆论监督所存在的不足。网络舆论监督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者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一方面由于网络谣言、人肉搜索等各种情况的存在,加之传统媒体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成为观众接受信息的唯一渠道,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也给我国的社会秩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拿起网络监督会不断的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天意. 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人民出版社,2008.

2 刘建明.舆论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 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 王军.新闻工作者与法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5 邵培仁.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学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7 田胜利.网络传播学[M].科学出版社,2001.

8 刘建明.当代舆论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9 田大宪.新闻舆论监督[M].新华出版社,2002.

10 杨明品.新闻舆论监督[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