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动因
从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在《传媒的四种理论》—书中开始思“传媒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它为不同的目的服务,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它的表现形式存在极大差别”,有关媒介体制的比较研究巳跨过了半个多世纪。
纵观整个发展历程,比较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显著的进展,“在越来越多的传播学科分支领域中,比较研究都从描述走向解释,从筒单化走向理他的复杂化,从个案选择的随意性和系统性,从粗浅的证据走向方法论层面的严谨性”。可以预见,比较媒介体制方向的研究会逐渐走向成熟。但是,从现有的研究路径和知识生产状况来看,这一领域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可以拓展的空间,其中就包括在媒介体制划分与比较的基础上,如何更进一步地探讨其它重要的理论问题。
本文按照“以小见大”的研究思路,透过英、德两国报纸中有关“福利改革”话题的报道,探讨在有关公共事务的讨论中,国家各力量在新闻文本中处于何种地位,勾勒出媒介与这些力量的互动关系图,用于比较分析两国的媒介体制。这是比较媒介体制领域中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即如何通过微观的新闻文本研究宏观的媒介体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选择英国和德国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两国在很多重要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国是欧洲板块中的“巨头”,在欧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民主思想的文化根源都可以循迹至启蒙时代,马克思韦伯将其归为“西方社会”。另外一方面,英、德两国又是如此的不同。英国是一个单一制、君主立宪的民主国家,倾向于权力下放,低福利却具有强大的公民社会;而德国是联邦共和制国家,采取集权的议会民主制,高福利,但公民社会特征不明显。
1.2相关研究文献
由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合著的《传媒的四种理论》既是媒介体制研究的源头,也构成了众多后续研究和论著的批判性起点。三位作者开宗明义地点出该书的理论架构与寻求答案的方向:“传媒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态和色彩,同时,它反映出社会控制系统的特征”。该书是最早尝试进行媒介体制划分的著作,在其作者看来,传媒体制之间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和政治学层面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该书提出了四种传媒观念或理论,分别是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概括说来,威权主义理论最古老,产生于印刷术发明之后不久的文艺复兴晚期,是威权主义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在那个社会里,传媒的作用是从上至下的,当时的统治者利用传媒将他们认为人民应该知道的事情以及人们应该支持的政策告知人民。自由至上主义理论将威权主义理论中的人与国家的位置对调。人被看作是理性的个体,而传媒被视为人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的伙伴。传媒不再是政府的工具,通过这个机构,人们可以监督政府并发表他们对政策的看法。由哈饮斯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一个自由而炎责任的新闻界》衍伸出来的社会责任论强调,位于政府之下,拥有特权地位的传媒,具有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因此传媒有义务对社会承担责任。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基于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思想,并根据政治需要,来维持苏联政党的政治权势。苏联传煤通过国有国营的方式,消除了媒体追求利润的动机,并被当作是鼓吹政策和宣传意识形态的工具。
2提出假设
在西方民主社会中,市场力量和政府政策通常被认为有能力塑造新闻报道的框架和内容特别是在促进或限制有关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本文认为,政治历史、文化和制度等对媒介体制的塑造会影响新闻生产,这一影响过程将在新闻文本中有所体现。因此,下文将比较英、德两国在国家体制、政治结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进而提出新闻文本如何呈现这些方面所带来的影响等一系列假设。
假设2.1英国中央集权程度高于德国,因此较之德国,英国新闻文本给予政府更突出的地位;
早期的历史为两国的政府结构和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英国政治一直采用威斯敏斯特政治体系,内阁制政府强大,议会占有较高的地位,虽然区域主义明显,但一直没有建立区域性政府,而是中央集权程度高的单一制政府占主要地位。
而长期的分裂历史与德国的联邦式、分权式特点相对应。德国在近100多年来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历程,从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掘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衰落,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大肆对外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从1949年两个德国成立后到年东、西德统一,德国总体经历了三起两落。与这复杂的历史背景相对应的是德国政治的几经更迭,德国不似英国有较强的历史发展连续性,而且1871年才实现第一次国家统一,比英国晚了近一个世纪。在此背景之下,地方政府有着更为广泛的职责范围,联邦中央政府制定框架性的政策以及协调各个州政府和政党以达成一致的决定。
英国单一性的政府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德国的联邦政府权力较分散,因此本文假设,英国政府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大于德国,直接表现为英国的新闻文本将给予政府更突出的地位。
假设2.2较之英国,德国政党处于国家政治中心,因此德国新闻文本给予政党更突出的地位;
德国《基本法》从法律上承认政党的地位,将政党的活动纳入法律的体系中。德国政党被视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居间者”,充当中介的作用,让人民成为行使国家权力的主体。德国的政党现实表明,国家的一切政治决策都是由政党及其代理人做出和实施的,因此,德国被视为“政党国家”的典型代表。英国政党的情况与之截然相反:英国的宪法并没有规定政党方面的内容。虽然一些政治活动是由政党发起并组织,但政党从总体上来说较为散漫,并且追求统一的观念使得政策制定较为容易。
德国政党与英国政府的地位相同,都是整个政治体制的核心,所以与假设2.1同理,本文假设德国新闻文本将给予政党更突出的地位。
3研究设计..........12
3.1内容分析法........12
3.2样本选择.........13
3.3分析单位..........13
4“福利改革”新闻文本分析..........15
5媒介体制比较............22
5.1国家与媒介............23
5.2政党与媒介......25
5媒介体制比较
英国和德国在宏观层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国都是议会制国家,属于责任内阁制整体,是典型的议会民主制政体。两国的政党主要通过议会选举的胜利来获得权力,也就是所谓的占众议院(下院)议席的多数。多个党派参加竞选,体现了民主制度的重要方面。内阁是国家权力体系的中心,拥有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内阁应对议会负责,同时受到议会的制约。除了拥有行政权力,内阁还具有立法建议权,由执政党控制下的议会进行投票,多数通过则意味着立法通过。两国的政党组织体系相当严密,总的说来,右翼比左翼要松散一些。这些政党有的是群众党,有的则属于精英党,大多都有一个从上至下的组织体系,以及一套外围组织对该党执政起辅助作用,例如工会、妇女组织、青年组织等,这些组织甚至可以对政府形成某种牵制。
总体上的相似性是本文选择英国和德国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之一,但只有深入分析两国细徵之处的不同点,才能构成比较研究的完整意义。哈林和曼奇尼基于哈贝马斯有关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结论,对意大利和美国的公共领域进行了比较,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本文——比较德国和英国的不同。他们指出,对于分散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可以通过“政治沟通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大型机构”来替换。
本文初始部分就通过比较英、德两国在国家体制、政治结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提出了两国新闻文本将如何呈现这些方面所带来的影响等若干假设。紧接着,利用200篇两国“福利改革”相关话题的新闻文本逐一对这些假设进行了验证和探讨。接下来,本文将借助已得到验证的假设来比较英、德两国在媒介体制中的异同点。许多重要的历史背景差异也将纳入分析之中,以理解两国之间的差异及变化。
6结语
本文认为,政治历史、文化和制度等对媒介体制的塑造会影响新闻生产,这一影响过程将在新闻文本中有所体现。通过比较英、德两国在国家体制、政治结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提出了两国新闻文本将如何呈现这些方面所带来的影响等若干假设。接着对英、德两国四家报纸的200篇主题为“福利改革”的新闻文本进行内容分析,验证和讨论研究所提出的假设。研究发现,英、德国两国媒介体制在国家与媒介、政党与媒介、制度与媒介以及专业化四个方面存在异同点,即英国政府与媒介的关系比之德国要更密切,但德国政党在媒介中拥有更绝对的主导性地位;英国和德国的社会群体组织,即压力集团都对媒介施加了影响,但后者略强于前者;两国新闻从业者及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则不相上下。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在煤介体制发展的类型与政治体制的某些关键特征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如国家、政党在社会中的角色。政治体制的特征或多或少地体现在媒介结构中,然而这一关联无法机械地一一对应起来,因为除了政治要素,一些科技和经济要素也与媒介体制存在互动,例如产业结构和消费文化等。
本研究局限性体现在资料获取不足。大众媒介应包含报纸、书籍、杂志、电影、电视、因特网等诸多形式,但因资料的难以获取性,本文只对英、德两国的大众报界进行了比较、分析,未能展现两国媒介体制的全貌。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难点:一是本文是针对英国和德国报纸的新闻报道展开的研究,第一参考资料都为外文(英文和德文),四家报纸都是面向社会精英的读物,属于高层次读物,措辞相当讲究,给理解这些新闻报道的内容增添了难度;二是四家报纸都不在中国发行,无法获取原文,因此新闻文本都是通过其官方网站或者学术数据库搜集。这些样本不是基于全样本的随机取样获得,不一定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所属报纸的全部观点;第三,媒介体制是一个比较宏大的研究对象,用较短的篇幅无法做到深入分析,笔者清楚地知道本文还有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本研究探索了如何通过黴观的新闻文本建立宏观的媒介体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内有关德国媒体的研究。加之,笔者巳申请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德国的媒体体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