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相较于其对出版传播的贡献而言,学界对今何在的研究就显得甚为不足了。今何在成名于世纪之交,正是内地网络文学始兴之际,在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交轨,一切文学规范尚未成型的大背景下,今何在的作品能在如此混乱驳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且历经十余年常销不衰,这无疑是网络文学创作中值得深究的的经典案例。作为一名网?络出版人,他在文本创作中究竟显现出了哪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色,他何以在线下实体出版中表现出如此强大的市场凝聚力,他又是 .如何在网络写作与实体出版之间实现平稳对接,持续十余年的“今何在热”能够为我国当下出版传播业带来怎样的启迪,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细节,值得研究的理论命题。本文亦将围绕上述问题,以“今何在现象的出版传播学解读”为论题,对今何在及其传播现象进行多角度的深层次探讨,以期对网络文学创作,对出版业的发展提供某种借鉴与启示。
第二节已有研究综述:
二、探讨今何在作品与西方文艺理论之间的联系。这类研究利用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对今何在作品的文本进行深度剖析,例如邵敏《浅析<悟空传〉中人物的后现代主义精祌》(《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08) ”,獎芳敏的《<悟空传>:在戏仿中解构祌圣》(《凯里学院学报》2010.08) %赵洁的《解构与颠覆<悟空传>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06)?,严军的《后现代媒介下的“怯魅”文学网络文学的游戏性审美观》(《社科纵横》2012.05) 孙书文的《解构:网络时代传统文学经典的命运——以<西游记>的网络改编为例》(《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以及赵靖,李军晶的《重写经典:继承,抑或背叛——网络文学创作中重写经典文本现象分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07)⑥等。上述研究认为,今何在在构建作品时,大量采用元虚构等后现代表达方式,通过对经典人物的刻意变形,经典情节的重构,颠覆传统价值体系的合法性,利用非线性的碎片样态的叙事结构消解元叙事模式,与此同时,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怀疑与反叛,追寻与宿命,以及强烈的反英雄、反权威的存在主义意识,正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打破传统语境,消解界限的体现。
...........
第二章今何在现象的内涵分析
第一节今何在的创作履痕
今何在,原名曾雨,1977年出生于江两南昌一个普通的家庭,他自幼聪颖,9岁即上初中,被组地人称为“神童”。少年时期,他咎加入一个“制造少年天才的计划”,但随着这个计划的搁浅,他还是不得不像所有的少年一样,走向高考,“变成了一个平庸得毫无自信,为了不留级而痛苦挣扎的家伙”。?1995年,18岁的他考入厦门大学,就在大学毕业这一年,他在新浪网注册网名“今何在”,自此,改变了他半世的生涯。第二年,今何在入驻新浪文学论坛“金庸客栈”,担任版主,并开始构写那部后来红极一时的网络小说《悟空传》,《悟空传》于2000年获第二届网络原创文学作品“最佳小说奖”和“最佳人气小说奖”,被誉为“中国内地网络文学第一书”。但此时,写作还只是他的兼职,1999年至2002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今何在先后做过网管、网络游戏策划和电影编剧,2002年,他以编剧的身份加入泽东电影公司,参与了香港电影《天下无双》的剧本创作,并于当年推出了同名电影小说。
第二节今何在作品的出版情况
今何在不但是一位作家,同时还是一位出版人士。“九州,是一个梦想。是天空里的第一滴水,我们希望它能变成海洋”,0怀端着这样的梦想,今何在与其团队创办了杂志《九州幻想》。自2005年7月 .试刊《九州幻想?破军号》发行,市场反应奇好,第一期发行了 3万册,第二期3万册,第三期则达到了 5万册。其中,发行量最高的逾十万册,甚至超越了当年国内的老牌奇幻刊物《科幻世界》。截至2013.年8月,该杂志己推出了 64期。
第二章今何在现象的传播要素分析..............4
第一节今何在现象的内涵分析................6
一、今何在的创作履痕....................7
二、今何在作品的出版情况...................9
三、今何在创作出版的三个阶段................12
第三章今何在出版传播活动的争议与启示.................20
第一节今何在出版传播活动的争议...............22
一、重构经典还是误解经典............40
二、挖“坑”现象..................43
第二节关下今何在现象的启示..................46
一、打破网络出版数量与质量间的逆差............47
结语 ...........63
第四章今.何在现象呈现出的争议与启示
在屡次创造出版神话,深化“今何在现象”的同时,今何在的出版传播活动也掀起了巨大的舆论讨论。不过任凭舆论如何池涌,厚重的并非这些话语本身,而是潜伏在这些话语背后的,出版业的方向或隐忧。
第一节今何在现象呈现的争议
“写《悟空传》的那一年,央视开始演新版《西 、游记》,西游就是一个很悲壮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一群人在路上想寻找当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而不是我们改编作品里面表现的那样,就是打打妖怪说说笑话那样一个平庸的故事。”在《悟空传完美纪念版》的序中,今何在似乎有意无意地为自己多年来颠覆经典原著的创作路径向公众做了一次交代。重构经典,是因为对主流解读方式的失望与不满而提笔写下的自己的解读。
第二节关于今何在现象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网络作家的队伍急剧壮大。据统计,我国网络写手数量早于2012年就已突破5000万,仅起点、晋江、红袖添香、榕树下这、4家中文网站的签约写手就已超过70万人。庞大的出版创作群体为网络出版资源的数量提供树立了坚实的后盾,但与出版数量严重不相匹配的是,网络出版物的整体质量一直为人i后病。在繁盛的浅表之下,涌动的是网络出版物在创作质量上的种种乱象:出版物内容雷同,情节设置不合理且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字功底薄弱,创作随意,叙述苍白,流水账充斥;崇尚暴力、浮华,情色风现象盛行……十余年前以一本《蒙面之城》走红的“网络文学标兵”宁肯,在2010年接受《中华读书报》采访时无不失望地表示:“原来我认为网络文学因为有了自由会成长为一种真正的文学,大量因种种审查无法发表于传统纸媒上的文学会涌现到网上,我没想到它走了另一条路,一条无任何担当的纯商业之路。
...................
结 语
自2000年至今依然矗立在网络出版传播第一线的今何在,开启中国内地网络文学时代大幕的今何在,探寻出版产业化途径的今何在,无疑是当代出版传播语境中不可忽视的现实存在。十余年间,他品尝过《悟空传》带来的巅峰声誉,也经历了创作转型期的读者接受瓶颈:他掀起了互联网吋代出版产业最初的辽阔波澜,也见证了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无町奈何。今何在的成长伴随着中国互联网出版传播事业的生长,两者的轨迹在时代的车辙中交叠并行,研宂今何在的历史,就等整个中国互联网出版传播业的历史,探宄今何在的将来,就等管窥整个中国互联网出版传播业的将来。今何在是一个符号,是“一股川流不息的能指”,他代表的是我国出版传播活动十余年来不休的成长与激荡。无论怎样安慰或逃避,互联网出版的时代早己来临,与其忧惧地等待那些姗姗来迟的转型阵痛,不如放幵眼界,紧握未来,让出版之火,在数字中复燃。
.................
参考文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