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报新闻文体演变趋势探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030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引言

自2000年11月中国移动公司推出“移动梦网”计划以来,手机短信日渐成为受人青睐的信息交流方式。近几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手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媒介迅速发展壮大,被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出现的“第五媒体”。手机报作为手机媒体形式之一,发展最快最好。自2004年7月中国第一家手机报出现(《中国妇女报一彩信版》)以来,全国各级新闻媒体纷纷与移动通信运营商合作推出手机报。到目前为止,国内正式出版的手机报已经多达300家以上(数据来源:2008年12月10日《北京商报》文章:《全国手机报突破300种内容同质化等成发展之困》)。手机报的繁荣发展,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论文选择手机报作为研究对象,将手机报新闻文体的特征作为主要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章新闻文体及其演变规律

第一节新闻文体的内涵

一、新闻文体的定义

文体,是文章体裁或文章样式、文章体式的简称,是文章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传统新闻文体理论认为,新闻文体就是新闻报道与评论的各种方法,是新闻的形式问题,是新闻写作表现内容所运用的文字技巧与方法。事实上,文体的涵义不仅仅是技法和形式。传统的新闻文体观念因为局限于纯粹外在性的文字技巧、方法和纯体裁层面,而忽略了新闻文体所蕴含的主体意味,即新闻文体还反映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认知与把握。借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新闻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它在文体里表现着的人文性和个性,永远是独创的”。①基于对新闻文体主体性内涵的肯定认识,武汉大学单波教授提出:“尽管新闻文体偏重于新闻作品的形式层面,其基本含义和实存状态是一种话语体式,记者为结构特定的报道而选择的一切语言手段都可划入新闻文体的范畴。”②因此,从总体上描述新闻文体,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外形式,即表层形式;二是内形式,即深层形式。新闻文体的外形式是新闻报道的话语形式和结构方式;新闻文体的内形式则是由一定的语言所负载、蕴含的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其中,外形式是内形式的反映和折射,内形式是外形式的深化和延伸,两者互相碳从并柏互支撑。正如倒金字塔结构,它在外形式上表现为客观而权威性的语言及“按重要性程度递减原则排列事实”的结构方式,在内形式上则表现为对传统的先远后近、先因后果的认识顺序的突破,通过选择最富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及其最新变动状态,形成以重要事实为起点的就事论事的线性思维。从文体内形式层次来看,倒金字塔结构是某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格式的定型化,而这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格式又在这一结构样式的基础上得以深化和延伸。记者对这一结构的长期使用,使得倒金字塔结构逐渐内化为一种新闻思维构架和认知事实的方法。张惠仁教授在他的《现代新闻写作学》中,对新闻文体的分析全面涵盖了新闻文体的三层涵义。他认为文体是指“文章的体裁、体式、或样式,是一篇文章、一部著作呈现内容、表达特点和结构方式的整体面貌。”①本文将依据这一定义,从新闻内容、表达特色和结构方式三方面分析新闻文体的演变。

二、新闻文体的类型划分

在文学研究中,文体特征是文学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无论是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还是刘船的《文心雕龙》,都十分注意文类的文体特征。以文章学而论,这种划分原则适用一于一切表述活动一当然也包括新闻写作活动在内。新闻文体的内涵包括内容、表达特点和结构方式三个层面。与其它写作比较而言,新闻写作的特征不仅仅在于它表达了什么,而更在于如何表达;不在它所处理的材料、对象,而在于它处理材料、对象的方式。如果仅仅从题材报道的对象,即内容上来划分新闻文体,就只有社会学的意义,把握不住真正的新闻写作类型。例如,传统的新闻文体类型中的“政治报道”、“经济报道”、“文体报道”等,等只具有报道分工的意义,而不具新闻文体的意义,只具有对社会题材的分割意义,而不能体现新闻写作的独特处理方式。真正的新闻文体类型总是反映了特定的文体特征,是依据新闻作品在文体上的相似性而归纳出来的。像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等新闻文类,它们都有一套基本的结构方式和话语体式,而且是真正属于新闻的。

第二节当代新闻文体的演变特征

新闻报道,是对现实社会生活最直接、最敏感的反映,其文体形态的变化要比其他文体的变化活跃得多。中国新闻文体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经历了三次的变革,从内容到表达方式,再到文体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的来说,当代中国新闻文体的演变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新闻内容方面

(一)资讯、娱乐类新闻增多。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新闻事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报道内容的民生化和娱乐化趋势日益明显。这是基于新的社会环境下,大众的生活日益丰富,对新闻报道内容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新闻媒体面对媒介市场的竞争压力,不得不开始强调新闻报道的咨询功能,扩大娱乐服务功能。不仅晚报如此在党报中社会新闻、体育新闻、以及服务信息等内容也逐渐增多。(二)新闻报道更加贴近新闻本性。近年来,新闻报道更多的是“用事实说话”,报道中往往事实详尽,理性色彩浓郁。这与读者构成和知识水平等相关联,“读者开始更喜欢独立思考,新闻报道不再是耳提面命式的指导。”①这方面的特征尤其体现在人物通讯写作上。典型报道在表现先进人物时,注重以大量的篇幅提供详尽而又富有精神内涵的事实来表现新闻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形象,这样就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形象性和可读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三)综合性内容的新闻文体形式日益增多。采用综合形式,可以多角度地反映客观事物。新闻报道采用综合报道的方式,注重以科学的精神对零碎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的走势。在各种类型的媒体中,出现了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新闻报道形式,还有被冠以“盘点”、“信息检索”等名称的报道形式,都是通过对新闻信息的综合实现了新闻信息内涵的扩展,增强了新闻主题的表现力。

二、新闻表达方面

(一)文体界限模糊化。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新闻传者的“泛化”,传统的报纸新闻文体规范被不断冲破,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日益模糊。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语言风格的多样化和新闻报道结构帝自由化。诸如“散文式新闻”、“感觉新闻”等各种新新闻文体形态大量出现。又如现在报纸和网络媒体随处可见的许多新闻报道,往往兼有两种或几种基本文体的特征,不再纯粹地归属于某一类新闻文体。《中国青年报》1996年12月4日头版头条消息《架起干群连心桥探索致富通天道(引题)衡东“农民议政日”新风缕缕(正题)》,从导语开始通篇都透出通讯、述评的表达风格,内容表达不固守消息一隅,具有不同于传统消息体裁的可读性。“纵览20世纪后20年的《中国青年报》可以发现,80年代中后期起这类文体就已经出现,90年代模糊、边缘的特征和优势更加彰显。(二)表达追求直观效果。.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在报纸上的视觉新闻、新闻报道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视觉效果增强。这主要体现场新闻、在文字报道的旁边配发图片或表格,图片新闻等大量涌现。或者干脆直接以图片、这一时期新闻报道常常表格的形式进行报道,以期给读者具体形象的阅读感受。这缘于广播、电视的现场直播方式的空前盛行对报纸的冲击。报纸新闻为了在“形象性”、“直观性”等方面与电视媒体竞争,开始借用散文、小说的文学表现笔法写作新闻,产生“新闻特写”、“大特写”、“新闻速写”、“现场新闻”、“感觉新闻”、“图片新闻”等新闻样式。这些新的新闻文体样式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三)新闻语言更加理性、务实、大众化。“由于90年代报纸新闻报道内容事实详尽,且理性色彩浓郁,因而在一些题材的表达上,语言客观,报道的主观色彩的分析往往隐没在对事实的陈述之中。”②新闻语言一改之前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口号化,注重运用平实的大众语言,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理性的叙述和分析。

第二章新闻文体演变的新阶段—“第五媒体”时代

第一节手机媒体堪当“第五媒体”

到目前为止,关于“第五媒体”的定义依然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一个一般性共识的是:’“第五媒体”指的就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四大媒体之后出现的第五种新媒体。研究者辩论的焦点在于:哪一种媒介作为新媒体形式能够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相提并论,最有资格成为“第五媒体”?所谓新媒体,一般地讲是指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而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报刊、广播、电视这些大众传播媒体而言泊勺言礴宏万徐剑在下双新媒体导论》一书中对新媒体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界定。他们认为,新媒体是指19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目前存在的新媒体形式主要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手机电视、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广告、博客、播客、楼宇视频、报刊展架、户外广告等等。尽管新媒体的具体数量无法统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目前新媒体行业“主要涉及宽带互联网络、手机新媒体两个领域”。基于此,本文作者认为,只有“手机媒体”能够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相提并论。正因为手机媒体在新媒体形式中的突出地位,它成为“第五媒体”的呼声最高。·关于“第五媒体”的争论其实就是关于“手机媒体是否是第五媒体?”的争论。围绕这个问题,研究者的观点分为截然相反的两派:第一,乐观派。这一派,基于对手机媒体目前己经表现出的“个性”优势和未来的发展前景的研究分析,将其与已有的四大媒体进行对比,得出了这样的观点:手机媒体最有资格成为“第五媒体”。本文认为,尽管目前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还存在诸多不成熟、不完善,但是从手机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手机媒体自我完善的必然趋势来看,手机媒体最有资格成为“第五媒体”。

第二节手机报—“第五媒体”时代的媒介“宠儿”

手机报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传统报纸相融合的产物。与手机电视等的其他手机媒体形式相比,它推广较早,发展也最成熟,已经成为媒界“宠儿”。基于手机报如火如茶的发展形势,本文选取手机报作为“第五媒体”的代表形式,来研究“第五媒体”时代新闻文体的演变。关于手机报(一)手机报的定义界定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章中,对于手机报定义的表述大致分为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从手机报内容提供者即传统媒体的角度出发,将手机报视为传统报纸媒体的“电子化”形式之一,强调手机作为传输媒介的方便、快捷、个性化等特质。代表性观点是:“手机报是由移动运营商、网络和传统媒体等多家产业共同合作打造的一种电子媒体,以手机为电子媒介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手机报己经成为传统报业继创办网络版之后,跻身电子媒体的又一举措,是报业开发新媒体的创新形式”。第二类,从移动通信运营商的角度出发,将手机报作为“移动增值业务”的一种,强调内容的权威和丰富。代表性观点是:“手机报是指将纸质报纸的新闻内容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平台传播,使用户能通过手机阅读到报纸内容的一种信息传播业务。


第二章新闻文体演变的新阶段...........15

第一节手机媒体堪当“第五媒体”...........15

第二节手机报—时代的媒介“宠儿”................……17

第三章手机报新闻文体特征分析...........28

第一节样本选取:《河南手机报》...........28

一、《河南手机报》彩信版简介...........28

二、样本选取依据:...........29

第四章手机报新闻文体处于“形成期”...........37

第一节手机报的发展劣势...........37

第二节新闻文体演变趋势探析...........39

结论

本论文选取《河南手机报》一个发行周期的内容作为研究样本,以定量统计分析为基础,研究得出目前手机报新闻文体的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内容方面,手机报新闻注重内容的本土化、民生化、个性化以及实用性:第二,在结构形式方面,手机报新闻文体祟尚“精简”,结构样式多用“短消息“和”一句话新闻”形式;第三,在表达特色方面,新闻文体表达方式呈现的“多媒体化”,重视新闻图片甚至声音的运用,追求图文并茂,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语言风格的且__语化、朴素化、大众化。从某种程度来说,处于“形成期”的手机报新闻文体表现出的特征,也代表了未来3G时代新闻文体的演变趋势。本论文结合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和手机技术的未来发展,尝试性地预测了新闻文体在3G时代的演变趋势:第一,新闻文体的“模糊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二,新闻文体的“精简”趋势更加明显;第三,新闻文体内容的“民生化”取向更加明显;第四,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大大提高;第五,新闻表达形式的“多媒体化”特征日益明显;第六,新闻报道的“分众化”特点日益突出。

参考文献

[l]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26一29.

[2]孙发友.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56一270.

[3]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80一200.

[4]陈果安,何纯,王定.写作学基础.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一13.

[5]童晓渝,蔡估,张磊编.第五媒体原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一35.
[6]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2一56.

[7](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3

[8](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加)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0一200.

[9]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一20.
[l0]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