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史本体论新范式的探索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33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绪 论

(一)选题意义
历史研究首先就是要把收集到的史实资料加以整理,而这种整理又必须按照一定的思路或逻辑关系进行,只有如此,历史事实才能以让人们可以理解的秩序化或者逻辑化的方式显示出来,否则历史事实就是一种相互孤立、杂乱无章、一盘散沙式的简单堆砌或陈列。而“范式”就是这种逻辑化和秩序化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在编制历史文本的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某一“范式”去叙述或解释历史事实。比如说虽然你使用的砖头、水泥等建筑材料——历史事实,完全是真实可靠的,但是将这些建筑材料组合起来建成完整的建筑物,就离不开一定的结构或模式,这些结构和模式其实就是范式。在新闻史的研究领域,范式就是指用一定史学观念或理论来研究、解释、叙述新闻历史事实所产生出来的相应的研究规则与价值评判标准。
而冲破革命史范式的桎梏,消除其本身具有的弊端,探索与构建新的新闻史本体论范式,重建新闻史学科研究的自主性,已成为学界共识;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模糊不清。首先,革命史范式是从哪里来的,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形成并成熟的,这种范式有哪些本质特征,如何客观评价这种范式;其次,新闻史本体是何物,其具体内涵包括哪些方面,新的本体论范式应具备哪些特征;最后,革命史范式与本体论范式有什么本质区别,如何从革命史范式的藩篱中成功突围从而实现向本体论范式的转变等等,这些问题学界并无一致定论。并且,有些学者以新闻史本体模糊性为理由质疑本体论范式,并进一步摈弃了构建任何新闻史研究范式的可能性。因此,本选题立意既要打破范式万能论,又要反驳范式无能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解决一系列有关“革命史范式”与“本体论范式”的难题,最终实现两者的转变,促进新闻史研究范式的多元化。

(二)文献综述
1962 年,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在这本著作中,库恩以“范式”为核心概念,通过对科学史演变的考察,从中发现科学不是累积式的进步,而是通过科学革命的断续转换,提出了科学革命是世界观转变所导致的结果的观点,深刻地揭示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他认为规则或属性具有后发性,而范式是预先存在的;而科学习惯和传统都要依赖“范式”才能形成。并且,这些科学习惯和传统对于科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共同研究的纽带,而且是其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其的未来和发展。库恩的“范式”理论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其它人文社会学科,尤其重要的是“范式”被开始被运用到新闻史学的研究领域。
1.对新闻史领域中“革命史范式”的反思
复旦大学王中教授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初就开始对“革命史范式”的弊端进行反思。例如在《<民立报>等报的“迂回宣传”》一文中,他就开始探索按照报刊史本身的特点进行新闻史研究的方法,试图突破那种把报刊史当做革命政治史的附庸的苏联模式。文革结束后,在 1981 年 7 月,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和北京新闻学会联合举办了新闻史研究座谈会与会者开始集中地探讨了新闻史与党史、政治思想史雷同的现象及原因并指出了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1982,宁树藩也提出,新闻史研究应走出“左”的思想影响注重探索新闻史研究的本身规律;应以新闻事业的发展为主线,以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为主体进行研究。同年方汉奇在反思自己的《中国近代报刊史》编写体例时,指出报刊史编写的像党史、政治史缺乏自身的个性称《中国近代报刊史》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进入 21 世纪,吴文虎在《从本体论角度研究中国新闻史》一文中指出: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的编撰并没有完全彰显新闻史本身的特色,是缺乏新闻史学研究特色的做法。
而复旦大学的丁淦林教授在《新闻大学》2007 年第一期上发表了《中国新闻史研究需要创新——从 1 9 5 6 年的教学大纲草稿说起》一文,该文详细地记述了以 1956 年的《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 草稿) 》为范本的革命史范式是如何在新闻史学研究领域确立统治地位的,并指出了这种范式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该文还指出了这种革命史范式在治史思想上的相关缺点;与此同时,暨南大学的吴文虎教授也在同一期上发表了《本体迷失和边缘越位——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误区》,一方面比较全面地分析了革命史范式的弊端;另一方面,强调从历史本体论角度来研究新闻史的重要意义,以新闻事业的发展演变为主体来研究新闻史的运行规律,并进行相关问题的研讨,打破“报史研究轻松论”与“报史无可研究论”。
2.对新闻史本体论新范式的探索
其实,对新闻本体论的探索往往建立在对革命史范式的反思基础之上,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首先,对新闻史研究中本体或主体意识的强调。1997 年,在《强化本体意识,探求自身规律——新闻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一文中,宁树藩教授认为:新闻史的研究不论出发点还是落脚点都不能偏离新闻史学科自身固有的特点;并且,如果缺乏本学科的主体意识,新闻史研究就有可能失去自我,成为相邻学科的依附品。十年之后,宁树藩教授在《新闻大学》2007 年第四期上又发表了《关于中国新闻史研究中强化“本体意识”的历史回顾》一文,在此文中他回忆了王中教授在 1956 年率先提出了“不能把报刊史讲成党史”,强调“单把报刊发展当作社会发展的”表现仍不够,“还要从新闻事业本身发展规律来看”等观点,体现了新闻史本体意识的萌发;这些论述都体现了新闻史学研究开始关注中国新闻史的自身特性,树立本体意识。

第一章、 中国新闻史“革命史范式”的起源 ....................13-17
(一) “革命史范式”的产生过程 ...................13
(二) “革命史范式”的学理来源及其内涵 .................13-17
第二章、 中国新闻史“革命史范式”的特征 .............17-22
(一) “革命史范式”是一种单一线索演进式的战时史学范式 ......17-19
(二) “革命史范式”是一种通过“元叙事”构建起来的巨型范式 ........19-22
第三章、 中国新闻史“本体论范式”的内涵与特征 .................22-29
(一) 新闻史本体的具体内涵.................... 22-25
(二) 构建具有“一体多元”总体特征的新闻史“本体论范式” .......25-29
第四章、 从“革命史范式”到“本体论范式”的转变的必要性 .........29-34
(一) 探索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需要 .............29-31
(二) 强化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重塑新闻史学研究的独立学术品格的需要 ......31-32
(三) 摆脱革命史范式的弊端,恢复新闻史本体地位的需要 ......32-34
第五章、 从“革命史范式”到“本体论范式”的转变途径 ..........34-40
(一) 从单线性转向多线性转变,突出新闻事业发展的多线性与多因互动性 .......34-36
(二) 借鉴中层理论,摆脱空洞的宏大叙事与琐碎的微观考证 .....36-37
(三) 改变研究目的,从意识形态的宣教转向新闻史实与历史规律的探索 .......37-40
第六章、 从“革命史范式”到“本体论范式”转变的意义 ............40-43
(一) 恢复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科学性 ................40-41
(二) 打破“革命史范式”一统天下的格局,实现中国新闻史研究范式多元化 ......41-43

结 论

笔者认为应该在分析革命史范式弊端的基础上,来探索本体论范式的构建的多种路径,并通过新闻史本体论范式的构建来重塑新闻史研究的学术自主性或独立性。其次,新的新闻史本体论范式应该是“一体多元”的,所谓“一体”,就是指新闻史本体,即所有新闻传播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及其新闻传播实践活动的集合。所谓“多元”,就是指可以运用多种理论或史学观念来建立新的本体论范式。而“一体”与“多元”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多元”必须建立在“一体”的基础之上,无论新闻史研究理路或路径如何多元化,都不能摆脱新闻史本体;否则新闻史研究就会失去学科本位立场,沦为其它历史学科研究的跳板或吹鼓手。其次,对“一体”的考察或研究必然是多元的而不能是一元的。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新闻史本体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属性,如果只局限于某一种理论方法或研究视角,就会极大地限制研究者的思想灵性和学术视野,只会突出新闻史本体的一种属性而忽视另一种属性,无法真正展示新闻史本体的全貌;像革命史范式那样,仅仅固守革命意识形态或革命斗争理论,一切新闻史研究都以此为准绳,为了适应革命理论宣传或革命斗争、革命政权巩固的需要,对新闻史本体进行削足适履考察和研究,这势必造成大量的研究空白,从而新闻史研究丧失真正的学术问题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王中.王中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杨保军.新闻本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三联书店,2001.
[7]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李泽厚.历史本体论[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年.
[9]邓正来.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0]汤因比等.历史的话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