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对当代新闻写作的理论贡献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38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新闻写作形式

中国的新闻传播可以追溯至 3000 年以前,在它处于萌芽的时代,就与中国古代文学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们“都是诞生在中国文化土壤里的同胞兄弟,同气连枝,有时面貌十分相像。比如通讯和散文,有时很难界定它们的体裁归属。《左传》和《史记》都是历史著作,其中有些名篇,新闻界看作是简讯或是通讯,文学界则看作优美的历史散文;新闻界可以从作品的真实性和通讯写作手法方面去考察,文学界则可以从其写作技巧和文学色彩方面去欣赏,二者并行不悖。”[1]

第一节 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中的新闻写作
“将口头传播的新闻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还不仅仅是史官。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文献实物是殷墟甲骨卜辞。”[2]“有的卜辞记载了当时的重大军事新闻,有的记载了当时重大的社会事件。”[3]“经过殷代甲骨文资料验证,著录于古籍的最早新闻事件是殷代先祖王亥的被杀事件。”[1]在甲骨卜辞中已经具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新闻要素:完整的卜辞由“前辞”(亦称“叙辞”)、“问辞”(亦称“命辞”)、“占辞”、“验辞”四个部分组成、“前辞”是写何时、何人(何人多是指贞人或商王);“问辞”是所要问卜的事物,即新闻要素中的何事,何地也一般包括在这个部分;“占辞”为占卜预测的事,这点与新闻中的何故相同;“验辞”为占卜的结果或应验情况,也就是新闻要素中的如何。[2]例如,下面这一则卜辞:癸巳卜, 贞,旬无祸。王 曰:乃兹亦有祟若偁。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车马,硪 王车,子央亦 。[3]大意是说:甲午,商王武丁率领贵族和小臣去狩猎,在追赶野牛的途中,商王的车撞在了石头上,贵族子央从车上摔了下来。在这段文字中,已经具备了新闻的五大要素:何时——甲午;何地——在追赶野牛的途中;何人——武王和贵族、小臣;何事——武王之车撞上了石头,贵族子央摔下了车;何故——狩猎。
记载于甲骨卜辞中的这些新闻大都比较简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也较为清晰完整,多为“天人沟通、传播信息的民俗文化记录,具有新闻诸要素,是消息类新闻作品。”[4]到了商周时代,随着金属铸造技术的成熟,出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具,“其中的铭文,后代叫钟鼎文,简称金文,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在冶铸初始,也是新闻。”[3]最著名的就是记载武王伐纣新闻事件的利簋铭文,其文记载的是牧野之战。在新闻事件的采集范围上,钟鼎铭文中的新闻主要是记功、获赏、从征、出使等事件,这一类的记事铭文数量是比较多的,而且对事件的叙述也较甲骨卜辞中的新闻详细,除了报道直接、篇幅简短如同消息文体的铭文外,还有一些铭文类似于现在的事件通讯。这一时期新闻写作的不足,是格式较为随便,而且用语比甲骨卜辞略显艰涩。但是部分铭文有“较多的新闻要素,行文方式很接近现代新闻,可以看作典型的古代新闻。”[1]郭沫若先生在《周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序说》中谈到,钟鼎铭文“所记录的是当时社会的史实。”[2]因为其传播载体的一次成型性,所以它既没有经过后人想当然的窜改,也不存在任何牵强附会的疏注,这些文字展示的是一个直观、真实的社会,或者说是对当时社会的据实记录。

第二节 古代诗词中的新闻写作
1896 年,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梁启超先生认为:“报馆于古有徵乎?古者太师陈诗以观民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使乘輏轩以采访之,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移于天子,犹民报也。”[3]朱传誉先生也认为:“如果我们把这些上古口头传播的丰富资料,加以分析、比较,不但可以知道古代‘新闻’、‘消息’、‘知识’、‘意见’传播的实况,并且可以利用研究的成果来追踪上古文化的发展和成长。”[4]一、《诗经》中的新闻写作林语堂认为“跟所有国家一样,中国在没有文字新闻之前,就有了‘口头新闻’,如果把‘口头新闻’也算做‘新闻’的话,那我们要说,中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于歌谣,而非散文。这些以讽刺诗和民谣形式出现的歌谣,记录了时人对重大事件的看法,很多保存到了今天。”[1]而“所谓‘诗言志’,实际上是载道和记事,就是说,远古的所谓‘诗’本来就是一种氏族、部落、国家的历史性、政治性、宗教性的文献,并非个人的抒情作品。”[2]按照所记内容的不同,《诗经》中的新闻,大致可分为如下四类:
一、记录殷、周盛衰兴亡;如《大雅·生民》、《大雅·公刘》、《大雅·绵》、《大雅·黄矣》、《大雅·大明》、《小雅·十月之交》、《小雅·雨无正》、《小雅·小旻》等;这些信息得以流传,是因为它们记录了当时政要人物的重要新闻事件。
二、揭露封建贵族生活的腐朽荒淫;如《邶风·新台》宋代朱熹《诗集传》说:“国人恶之,而作此诗以刺之。”此外还有《鄘风·墙有茨》、《齐风·南山》、《陈风·株林》。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美国学者赖肖尔、费正清曾说:“在六朝和唐代以前,中国充满了文化宽容的精神。”所以“作诗者无所忌讳,采诗者著之简编。自君子大夫,至于寺人下国,其怨悱愁苦之言,均能流传于世,是尤可见周家之忠厚矣。使其时实行专制,摧折舆论,则当时讥刺厉幽之诗,必将如后世之禁毁诛锄,不使传于口耳。”[3]
三、反映社会生活,如《郑风·溱洧》是“最早描绘我国传统节日三月三上巳节的诗篇,它为后代留下了生动形象的风俗史料。”[4]《豳风·七月》、《周颂·良耜》、《周颂·噫嘻》等,记录的则是当时的农业生产活动。四、记录复杂民族关系,如《小雅·六月》、《小雅·出车》、《大雅·江汉》、《大雅·常武》等,记载了对玁狁、淮夷、徐方的征伐。《诗经》的句式都较简短,而且多用复沓连章的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信息的传播。“用今文写成的新闻是新闻,用古文写成的新闻同样是新闻;用中文写成的新闻是新闻,用外文写成的新闻也是新闻。”[5]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表达形式,而“不同信息之间的客观差别以及他们对人的不同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被人类逐步自觉地把握。于是,人们根据不同的信息需要,慢慢开始分门别类的信息传播。”[1]因此,不能根据成熟的新闻写作规范的出现而将此前的古代新闻写作断然否决或切割。

第三节 古代散文中的新闻写作 ......................22-24
第四节 古代历史传记中的新闻写作 ......................24-27
第五节 古代笔记体中的新闻写作 ......................27-30
本章小结 ......................30-31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新闻写作特征 ......................31-39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纪实性 ......................31-33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采集性 ......................33-34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要素性 ......................34-36
第四节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性 ......................36-37
第五节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史料性 ......................37-39
本章小结 ......................39
第三章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新闻写作体裁 ......................39-47
第一节 消息类新闻及其写作特点 ......................40-43
第二节 通讯类新闻及其写作特点 ......................43-44
第三节 评论类新闻及其写作特点 ......................44-46
本章小结 ......................46-47
第四章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当代新闻写作的理论贡献 ..............47-53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当代新闻写作的价值贡献 ............47-50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当代新闻写作的文本贡献 .............50-51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当代新闻写作的技法贡献 ..............51-52
本章小结 ......................52-53

结论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体的源起采取的是“释名以章义”的方式,一种文体的产生及其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大范围地使用,大都是为了满足社会日常交流的某种需求,在它以一种可以复制的标准形式出现以前,可能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早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格式、规范也已经约定俗成,并在持续不断的应用中成熟完善。“新闻体裁是历史悠久的文体。因为文字诞生指出,是极其紧缺的社会资源,首先用以记大事要事或当时首脑人物的重要言行,以便告知民众或传诸后世,而记事记言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事情因果等要素,这就自然而然地催生了最早的时政要闻。待到文字资源相对丰富后,它的社会功能逐步扩大,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和其他各类文体也陆续产生。这在理论上说是应当如此,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也确实如此。”
具备扎实的新闻写作理论、文本编排能力以及娴熟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是当代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的从业素质。“在我国古代,曾把各种类型的书面著作,都称之为文学,到了‘五四’以后,才有了较为明确的分界。”[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新闻写作是我国新闻写作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我国新闻写作从依附性的萌芽状态到依附性的发展状态,最后逐渐成熟并形成相对完整规范的新闻写作体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新闻写作,不仅可以让我们厘清我国新闻写作的发展演变的脉络,更对当代新闻写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熊高.采访行为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郝明工.无冕国度的对舞—中外新闻比较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五代]刘昫.旧唐书卷一四二.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
[4]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孔正毅.“新闻”一词的出现及其内涵的演变.国际新闻界.2009(9)
[6]邓绍根.“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可提前 200 多年.新闻与写作.2009(11)
[7]尹韵公.南宋都城临安的“卖朝报”与“消息子”.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8(3)
[8]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王剑虹.元代新闻信息传播初探.中央民族大学.2006.
[10]叶匡政.传统中国的文学之道. 北京青年报,2011—8—1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