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论文范文:香港早期经济新闻的传播意义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34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贸易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表现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基本的经济单位是家庭。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使统治者认为中国就是“天朝上国”,西方国家均是“蛮夷之地”。中国人这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迫使西方人只能通过商贸和宗教两个途径接近中国。但是,清政府实行的禁教政策和闭关政策无疑是对希望打开中国大门的外籍人士的打击。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就其本质而言是封建社会对外部资本主义势力的一种抵抗。但是正如历史证明,这种抵抗是徒劳的。西方国家迫切的想打幵中国大门,对这片神秘的土地一窥究竟,在动用武力之前,其主要依靠走私鸦片和非法贸易,以及文化渗透等手段。《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所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主要内容是传播基督教教义,其中也有讲述伦理道德和介绍西方天文学的文章,由传教士米怜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西方传教士在深入探讨当时社会情况后,曾向伦敦布道会总部提出要在华进行“教育播道”和“文字播道”,而创办发行刊物,著书立说,则是重要的“文字播道”的活动。
1833年8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主办者是德国传教士郭士立,该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期刊。郭士立希望通过该刊改变中国人对洋人的偏见,维护洋人在华利益,而该刊也逐渐脱离了“宗教刊物”的编辑方针,而是把重点转移到了宣扬西方文明上来。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著名传教士麦都思还创办过一份名为《各国消息》的中文期刊,由于其原件存于大英图书馆内,以后的学者都未能窥其原貌,但是从其留存的目录里可以看出,这份月刊的内容以外国新闻和广州的市场行情为主,虽然算不上一份商业期刊,但是已经具备了一些商业要素。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鸦片战争战败,开启了一个数千年未有的变局,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外部势力幵始以通商口岸为据点,将西方的经济、宗教、文化、科技传播至中国,逐渐影响到广大的内地。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实行的是严格的禁教政策,不允许西方传教士办刊办报。鸦片战争以后,香港成为英属殖民地,西方传教士们为了迎接这一“薪新”的局面,募集了大量资金,将原先设在马六甲的传教基地——英华书院,转移到了香港,以便更好的向内地传教。殖民地政府的自由政策也为传教士们的活动带来了更多的方便,传教士们获得了自由办报的权利,出版发行报刊合法化。香港有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天然良港,在被割占之后成为英国殖民者首先着力经营的地方。香港船务业发达,论文网sblunwen.com是经典论文网站,提供初中英语教学反思范文,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反思,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思。联系方式:QQ 1847080343,电话13795489978。在贸易和商业活动中均处于重要位置,加之殖民地政府采取的自由政策,使得来自于世界各地的船只可在此自由往来。香港已经不止是中西方的贸易集散地,更成为了远东地区货物的交易中心。在此特殊条件之下,近代报刊,特别是英文报刊,先于中国其他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一些英文报纸纷纷迁往香港,中文报纸和期刊也开始在香港创刊,而远在英国的商家也将远东的总部设置于香港,或者迁于香港。香港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它是英国侵略军的喉舌,1841年5月1日在澳门创刊,不久迁往香港,创办人是马礼逊的儿子、英军翻译马儒翰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这段时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即《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好剌报》。其中,《德臣报》和《好剌报》是对香港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十九世纪50年代,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有9种,而全国其他地区只有上海出版有1种英文报刊。到了十九世纪60年代,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已经达到了 17种,而全国共有24种,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在数量上,香港的报刊已经具有绝对优势,其影响也愈加深远。与英文报刊相比,中文报刊在香港出版较晚。最早的一份,便是由马礼逊教育会主办的《遅途贯珍》,创刊于1853年8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先后任主编,除少量传教文字外,大量刊载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科技、经济贸易的文章。其中关于经济贸易的内容对当时中国了解世界经济形势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经济贸易的内容中包括了贸易通商、公司经营、保险、银元汇率、广告营销等等诸多经济概念。随后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更被认为是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创刊于1857年11月3日,由好剌报馆创办,是《好剌报》的中文版,内容以船期、货价、行情和广告等商业信息为主。主要读者对象为商家,采取派报制,遍派香港商店。
《香港船头货价纸》完全是为了满足当时社会中外国商人和华籍商人的需求而创办,它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当时香港商业社会的逐步形成,另一方面也象征着中文报纸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薪新的阶段。香港早期的经济新闻不仅是香港社会经济日渐繁荣的体现,更是香港华籍商人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对早期香港经济新闻传播的研究,旨在以香港最早的中文期刊《遐迩贯珍》和香港最早的经济类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为例,研究西方经济贸易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以及经济贸易新闻的传播,并进一步廓清报纸和期刊演化的关系,探讨不同媒介形态在传播过程中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1.2 研究方法 .................11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1-12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4
第二章 鸦片战争之前传教士报刊经济新闻调查 .................14-21
2.1 设贸易专栏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4-18
2.2 刊载商业讯息的《各国消息》 .................18-20
2.3 小结 .................20-21
第三章 《遐迩贯珍》经济新闻传播分析 .................21-32
3.1 《遐迩贯珍》创刊背景和出版发行概况 .................21-23
3.1.1 创刊背景 .................21-22
3.1.2 编者概况及出版与发行 .................22-23
3.2 《遐迩贯珍》的编辑特色 .................23-25
3.3 《遐迩贯珍》经济新闻传播的内容 .................25-30
3.4 小结 30-32
第四章 《香港船头货价纸》经济新闻传播分析 .................32-42
4.1 《香港船头货价纸》创刊背景与出版发行概况 .................32-36
4.2 《香港船头货价纸》的编辑特色 .................36-39
4.2.1 版式栏目特色 .................36-37
4.2.2 主题信息特征 .................37-39
4.3 经济新闻的传播策略及内容 .................39-40
4.4 小结 .................40-42
第五章 经济新闻的传播学意义分析 .................42-47
5.1 经济新闻的功能 .................42-43
5.1.1 传递经济信息,提供决策依据 .................42
5.1.2 传播经济知识,分析经济现象 .................42-43
5.1.3 解读经济政策,推进制度改革 .................43
5.2 受众对经济新闻价值的诉求 .................43-47

结论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同时也被西方国家逐渐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过去占有主导地位的经济方式面临瓦解,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有利于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崛起,而且,在西方国家的冲击之下,中国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主动抛弃陈旧观念,探求新知,寻找强国之法,并且积极向西方学习,期望“师夷长技以制夷”。西方传教士一直以来觊觎中国这片广袤而又神秘的土地,希望来此自由传教,但是清政府实行的禁教政策无法让他们达到目的,而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传教士们凭借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拥有了在中国传播教义、著书立说的权利,他们大批涌入较为开放的沿海、沿江城市以及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并以这些地方为据点,向广大的内地进行西化传播。但是,面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西方传教士们那种深入民间举行集会或者演讲的传教方式收效甚微。他们认识到只有建立出版机构,印行刊物才能更广泛的传播其精神要义,才能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从而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局面。美国传教士玛卡布朗认为:“单纯的传教工作是不会有多大进展的我们还有一个办法,一个更迅速的办法,这就是出版书报的办法。”“别的方法可以使成千的人改变头脑,而文字宣传则可以使成百万的人改变头脑”[46]。

参考文献

[1]程靓.述评香港第一份中文期刊《遐迩贯珍》[D].西安:西北大学,2010:12
[2]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7
[3](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611-612
[4]澳门新闻纸[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2册[Z].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411-412
[5]编者.序言[J].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癸巳年7: 1
[6]编者.启事[J].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戊戌年正月号
[7]编者.贸易[J].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戊戌年正月号:8—11
8]卫玲.《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传播的经济学新概念[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 63
[9]丁又.香港初期史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1
[10]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