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新闻时期大众话语权实现价值的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39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公民新闻和大众话语权的一般性概述

(一)公民新闻的概述
公民新闻的概念来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美国的一场新闻改革运动。根据《维基百科》相关条目的解释,“公民新闻”也称为“参与式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①在定义里出现的所谓“公民”,是特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公民新闻是经过一些没有经过专业新闻培训的公民,利用新的传播工具和技术发布新闻信息。公民新闻的产生为新闻信息源增加了新的素材,并弥补了传统媒体信息的不全面以及对原有信息的验证。公民新闻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也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公民新闻的发展轨迹
公民新闻的起源应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发生的一场关于公共新闻事业的新闻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以 1988 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契机,针对当时民众对政治与媒体的疏离、报纸发行量和电视收视率长期下滑、集团化商业化运作使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美国公共生活的衰退等问题,在新闻界内部自发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纽约大学新闻系主任杰·罗森教授被公认为是这场公共新闻运动的学术领袖。他是第一个提出了“公共新闻”的概念并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这场运动不仅对美国媒体和美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这场公共新闻的革命也逐渐地席卷了世界的其他地方。1990 年在美国,众多媒体人呼吁和强调报纸在美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应担当起自身的责任。在这些号召下,报业变革的实验从地方报业开始发起。
罗森教授主持了名为“公共生活与新闻媒介研究”的项目,通过组织名记者以举办研讨会的方式,对记者们的公共新闻的经验进行案例研究。世界的其他地区也在进行着相似的创新活动,包括非洲、亚太地区、欧洲和南美等。例如日本的《朝日新闻》,这份报纸不仅是日本第一家进行公共新闻实验的报纸,还是为使公共新闻成为每日新闻实践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付出最多努力的报纸。其推出的“公民福利专栏”,此专栏的新闻工作者致力于从居民的角度发现问题。还有瑞典最大的报纸《每日新闻》创建了移动新闻编辑部,隶属于编辑部的记者们“曾在瑞典的各地区游历了四至六个星期,而且以当地居民的视角来报道居民关注的问题。”①这些都是全球的新闻机构进行的实践活动,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信息来了解市民关心的问题,并付出各种努力使大众媒体成为每日新闻时间必不可少的部分。公共新闻运动最初是美国少数中小型报纸实施的一些偶尔为之的项目,发轫时期的影响相对较少,之后全球在这场运动的影响下数以百计的各种规模的媒体成为了这场运动的试验阵地。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公共新闻运动从媒体发动公共讨论来解决公共问题的模式向另一种模式转变。这种模式是普通公众不再完全依赖大众媒体,而是自主发表观点形成舆论从而进一步影响媒体和公共事务的新的模式。
2000 年初韩国开设了 Ohmynews 的网站,提出了“人人都是记者”口号。罗森教授也指出“读者和观众现在有更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来源渠道,他们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丧失对传统新闻媒体的敬畏”。2003 年罗森教授在《权威的条件》文章中进一步指出:“虽然不是每一个公民都会成为记者,但是每一个记者都能够在网络上形成一个迷你型的公共群体。”②罗森教授开设了名为Assignment Zero 网站,这个网站以发动普通群众参与到新闻传播为主旨。罗森教授的这一创举为公民新闻网站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实践道路。自此罗森教授的关注焦点也开始从“公共新闻”转向了“公民新闻”。近些年来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例如 Youtube,Facebook 等新型的媒体为公民新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这些不断令人惊叹的新媒体影响着美国的传统媒体和社会,同时也使全球的新闻传播模式都在悄然的发生改变。正如蔡雯教授所指出的:“如果 15 年前发生的“公共新闻运动”是大众媒体发起的自我改革运动,那么诞生不足十年的“公民新闻”则是普通民众发起的对于大众传播的革命,它使传统媒体和新闻传播的传统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③
2.公民新闻在中国的实践分析
自从公民新闻的概念引入国内的研究领域,中国的公民新闻的实践研究发展主要依托于网络这一传播媒体。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公民新闻实践平台也越来越多样化。从最早的论坛、维客、公民新闻网站到博客,视频网站,再到如今发展的如火如荼的微博,公民新闻的传播途径借助网络这个多元化的平台日益广泛。公民新闻的内容也从个人视角越来越多的转移到关注热点新闻,突发事件等公共领域,并对社会公共事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006 年 12 月,《成都商报》在社会新闻版面上创立了“QQ 记者”的公民报道专栏,并推出了“每个公民都是记者 ,网友都来发布新闻”的口号。这样一种寻找新闻报道突破方向的尝试,也标志着国内的纸质媒体对公民新闻的实践走向了实质化的运作阶段。2010 年南海网也推出了海南首个“公民新闻”栏目——“网友写新闻·马上告诉你”。这样的栏目聚集了网友的力量,发布网友身边发生的事件。笔者在菏泽市电视台实习时,也对当地的牡丹论坛进行了研究。牡丹论坛汇集网友发布的消息,当地电视台将这些消息进行筛选然后会在“今日点击”的版块中进行报道。以上都是主流媒体对公民新闻进行的不同的尝试,将公民新闻带入了实质的运作阶段。

(二) 大众话语权的概述 .................14-18
1.大众话语权的相关概念 .................15-17
2.大众话语权的理论基础 .................17-18
第二章、公民新闻背景下大众话语权的现状分析 .................18-28
(一) 大众话语权兴起的原因分析 .................19-21
1.社会民主的发展 .................19
2.科学技术的支持 .................19-21
3.公民意识的觉醒 .................21
(二) 大众话语权的代表性传播方式 .................21-26
(三) 大众话语权的主要内容导向 .................26-28
第三章、公民新闻背景下大众话语权实现的价值分析 .................28-34
(一) 大众话语权的实现对公民个体的影响 .................28-30
1.拓宽公民权利的实现渠道 .................28-29
2.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29-30
(二) 大众话语权的实现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30-32
(三) 大众话语权的实现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32-34
1.推动社会的民主进程.................32-33
2.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33-34
第四章、公民新闻背景下大众话语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34-42
(一) 大众话语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37
(二) 规范公民新闻对大众话语权发展的重要性 .................37-38
1.保障话语主体正确行使话语权 .................37
2.对大众话语权实施有效的引导和制约 .................37-38
(三) 公民新闻背景下提升大众话语权的措施 .................38-42
第五章、公民新闻背景下大众话语权的发展趋势展望 .................42-46
(一) 话语主体的壮大 .................42-43
(二) 话语客体的延伸 .................43-44
(三) 公共话语场的构建 .................44-46

结 语

当我们感受到大众话语权带来的巨大变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虽然大众话语权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了言论表达的机会,但是却消减了公众对信息思考的时间。社会公众看似拥有无限的话语权,但事实上大部分公民只能看到片面的新闻事实,大量不断更新的消息让公民无法理清事情的真相,盲从于大众的观点。话语失范、话语滥用都是公民不能有效行使被赋予的话语权力表现,对话语权的滥用造成了话语权“无用”的状态。因此大众话语权是一把双刃剑,正确的行使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推动力,反之则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诚然,大众话语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与政府还是与传统媒体,大众话语权需要和社会进行不断的磨合。不能否认的是,大众话语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不能忽视的力量,同时大众话语权不再是虚无飘渺的权利,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不断进步的权利。本文在对一些概念和理论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选取了多个案例进行了论述,分析和论述都不够全面和深入,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对公民新闻和大众话语权的关系的论述不够详细和全面,对弱势群体的话语权没有进行分析论述。但是希望本文能对公民新闻和大众话语权的发展尽到绵薄之力。公民新闻和大众话语权在发展中会产生新的课题,因此对二者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持续研究并不断更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杜骏飞主编.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8]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9]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项家祥,王正平.网络文化的跨学科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