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下移动新闻媒体发展现状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39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 论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根据《2010 中国传媒蓝皮书》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 2009 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达到 4907.96 亿元,其中,移动媒体的产值最高,达到 1544.2 亿元,占到传媒产业总产值的 31%;电视的产值达到 893.6 亿元,报纸的产值达 617.36亿元。在其他传媒领域的产值中,图书 557.24 亿元;网络 477 亿元;广告公司426 亿元;期刊 196.67 亿元;电影 106.65 亿元;广播 71.87 亿元;音像制品 17.37亿元。报告还预测了 2010 年我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可能会达到或超过 5620 亿元人民币,而移动传媒以及互联网已成为我国整个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到 2011 年 12 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总体规模达 3.56 亿人,而我国总体网民已经达到 5.13 亿人,手机网民占我国总体网民中的比率已达 69.4%。
伴随我国 3G 和“三网融合”进程的继续推进和发展,移动通信产业与传媒业的融合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媒体将会成为最具规模实力、最为活跃的新兴媒体之一,这无疑将对社会形态和新闻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伴随中国 3G 建设进程的迅速推进,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由此所构建的新型信息传播生态将带给我们一个更加丰富的信息传播环境,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媒体已经成为新的生活娱乐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媒体传播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移动互联网用户能够通过各种移动智能终端接入互联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获取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服务和应用。在《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将移动媒体分为五种形式,分别是手机报、手机音频广播、手机视频、手机电视和手机小说。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曾经带给我们无限兴奋的媒体形式都将成为移动媒体平台上的一些热门应用,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发展将对移动媒体形态进行新的整合,将对我们的信息传播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国内关于移动媒体单一形态的研究十分活跃,主要集中在手机报和手机电视的研究,呈现出电子通讯、新闻传播、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形态。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和认识,由早期的手机 WAP 网、手机互联网一直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经历了一个演进过程。国内的研究者主要从业务模式、商业模式等角度进行了一些论述,如雷源的专著《构建战略终端 : 移动互联网改变商业未来》,李高广的博士论文《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研究》,刘菡堃的硕士论文《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探讨 : 以中国移动为例》,王东辉的硕士论文《3G 条件下我国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模式研究》,陈睿的硕士论文《移动互联网业务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王国兴的硕士论文《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研究》,何达的硕士论文《移动互联网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刘宁宁的博士后报告《移动互联网增值业务的研究与实现与 3G 业务开展策略的研究》等,以上论著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勾勒了一个大背景。从 1999 年开始特别是近五年以来,我国学界及业界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研究十分活跃,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输入“移动互联网”,得到如下结果(如下图所示):从 1999 年开始该主题类文章仅有 11 篇,2005 年到 2011年间研究论文数量呈迅速上升趋势,特别是中国的 3G 元年——2009 年,“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研究文章由 2007 年的仅有 248 篇迅速升至 2009 年的超过 1187篇;而截至 2011 年 1 月 7 日,2011 年当年该主题的研究文章数量已达 2307 篇。
随着 3G 和“三网融合”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新媒体和媒介融合研究的一大热点。关于移动媒体研究,匡文波的专著《手机媒体概论》是我国第一部手机媒体的研究著作,开我国移动媒体研究的先河;由童晓渝等编写的《第五媒体原理》一书从“第五媒体”的角度对移动通信发展展开分析和观察,提出了有关“第五媒体”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形成了“第五媒体”的基础理论架构,归纳和总结了“第五媒体”的传播模式。美国媒介哲学家保罗·莱文森的专著《手机:挡不住的呼唤》(2004 年)系统阐述和总结了手机媒体的媒介形态;媒介形态研究学者罗杰·费德勒所著的《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2000 年)一书中,在有关新媒介的论述部分对手机媒体的媒介形态进行了一些理论阐述,深入研究了手机媒体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等问题。
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其专著《数字化生存》(1997)一书中展示了现代数字技术给人类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值得人们深思的各种问题。关于 3G 背景下的移动媒体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有郭全中的《四大通信运营商的移动媒体战略比较研究》(传媒,2008 年第 4 期)和《我国移动媒体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人民网传媒频道,2008 年 4 月 10 日) ,《3G 背景下的电信运营商的移动媒体发展战略》(人民网,2010 年 3 月 11 日),其他研究论文主要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分别对手机报、手机电视的发展、战略和传播模式、运营模式方面进行了论述,如于燕芝的硕士论文《手机电视媒体发展研究》,王亚红的硕士论文《国内手机媒介生态研究 》,夏梅元的硕士论文《迎接掌上传播新时代——手机报的现状研究及前景展望》,柯泽的硕士论文《传播学理论视角下的手机报研究》 ,汪勇的硕士论文《论我国手机报的形成、特点及发展前景》,王玲的硕士论文《手机媒体与媒介生态重塑》,别林娟的硕士论文《手机报现状及发展研究》,牟慧玲的硕士论文《北京奥运前后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比较与启示》,王虎的博士论文《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等。

(二) 研究方法 .................13
(三)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3-14
第二章、移动互联网媒介生态的形成 .................14-28
(一) 移动互联网技术演进 .................14-18
(二) 国外“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18-21
(三) 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21-28
第三章、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我国移动新闻媒体生态研究 ..............28-36
(一) 移动媒体的定义及其他 .................28-31
1.主要应用分析 .................28-30
2.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征 .................30
3.移动媒体行业生态 .................30-31
(二) 媒介制度与政策环境 .................31-32
(三) 移动媒体新闻传播现象透析 .................32-36
第四章、移动媒体发展战略与前景展望 .................36-42
(一) 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战略 .................36-41
1.中国移动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战略 .................39-40
2.中国联通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战略 .................40
3.中国电信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战略 .................40-41
(二) 传统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移动媒体战略 .................41-42
第五章、移动新闻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与重塑 .................42-49
(一) 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的出现 .................42-44
(二) 移动媒体对新闻生产方式的影响 .................44-46
(三) “微评论”与新闻评论场的形成 .................46-49
1.“微评论”与当下新媒体新闻评论的创新态势 ...............46-47
2.“微评论”的产生 .................47-48
3.“微评论”与新闻评论场的形成 .................48-49
第六章、移动媒体规制研究 .................49-55
(一) 移动媒体的规制难题 .................49-51
(二) 移动媒体的媒介伦理道德问题 .................51-55

结语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已进入一个活跃时期,这一新兴传播技术必将和云计算、移动智能终端一起共同推进新媒体传播力量的构建,最终对中国新闻传播产生强大影响和推动力。技术力量的变革推动了媒体形态的不断演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技术融合助推了大媒体产业融合进程。移动通讯技术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技术基础,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的历程,现已进入以大数据量传输、多媒体应用服务为主要特征的 3G 时代,正在加速向具备更高传输速率的 4G 技术演进。桌面互联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为移动互联网在内容建设上提供了经验和基础,固定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资源、丰富的网络应用也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了一定的资源空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有新闻客户端、即时通讯类应用(如 QQ)、微博客(twitter)、社交网站(Facebook)、UGC 生产内容、OTT 应用、LBS 应用等。移动互联网具备明显的移动性特征,在传播特征上呈现出的特点有,在终端层和业务领域,具备信息的智能处理和以大量应用的形式呈现;网络层面,移动互联网具有广域的泛在性特点和能够支持永远在线;同时,其具有完善的自动计费平台,可以和社会商业系统无缝链接;传播系统上,点播与广播并存,可实现病毒式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
[2]尼葛洛庞帝,胡泳 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马歇尔·麦克卢汉,周宪、许郡.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6]罗杰·费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吴基传.世界电信业:分析与思考.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年。
[9] 陆群.新媒体革命:技术、资本与人重构传媒业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