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新闻中的教师媒介形象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51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引言

一、问题缘起
教师媒介形象是教师在大众媒体中所呈现出的形象。它不论是对教师认识自己还是外界认识教师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教师既可以通过大众媒介展现自己,也可以将大众媒介中的教师形象作为一种参照,以此激励自己向优秀的教师学习,或者改正自身的不足;外界则通过大众媒介报道了解教师的现状,根据大众媒介的褒扬和贬抑形成对教师的期望与判断。传播学者李普曼认为,媒介所呈现的是一种"拟态环境",它不是对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被媒介建构后的"图像"。由于人们的实际能力所限,不能靠直接经验与外界事物一一接触,所以需要借助大众媒体去认识世界,只是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并非是世界的真实图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所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新闻因其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免费性,己成为人们了解时事的重要渠道,也因此,网络新闻中所建构的教师形象变会对人们认识教师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对于网络新闻构建了怎样的教师形象这一问题,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少,仅有四篇研究是以此为主题的,而且结论都是网路新闻对教师负面报道过多,将教师"妖魔化"了。

一、概念界定
虽然对网络新闻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总结上述学者的定义,可以发现网络新闻具有以下儿个特征:一是其载体为因特网,包括网站、博客、论坛、聊天窗口等各种网络形式;二是传播者和接收者身份是不确定的,既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个体;既可以是新闻专业机构或人员,也可以是非新闻界机构或个人;三是传播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文字文本,也可以是图像、视频等形式;四是与传统新闻相比,网络新闻的时效性、互动性更强。

第一章理论依据及研究设计

一、理论依据一一议程设置理论
作为议程设置理论奠基人之一的美国学者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在《议程设置一一大众媒介与舆论》一书中指出,议程设置的核心观点是"新闻中强调的议题随着时间的演化会成为公众认为重要的议题",也就是说"媒介议程影响了公众议程"。24议程设置理论的思想发端于美国传播学学者李普曼(Will Rogers) ,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指出,受限于人们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人们不可能对广阔的外部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一接触,而超出人们直接经验的部分,便需要经由新闻媒介来认识。但是,新闻媒介中的世界是被新闻机构选择、建构了的,不是真实世界的直接再现,而是一种拟态环境,只是生活中人们通常认识不到这一点。
一是证实了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而非后者影响前者。281972年美国总统选举时期,研究者针对北卡罗莱纳州夏洛特地区的所有选民进行调査,调查在夏秋两季分三次进行,结果表明报纸议程影响了公众议程,而不是公众议程影响了报纸议程。在1976年的美国总统竞选年度,研究者又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了调査,他们选择了三个差异很大的地区,在2到12月份分9次采访了这三个地区不同的选民小组,同时对三家全国电视网和地方报纸进行内容分析,采用相关性系数对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进行对照统计,结果仍然是电视和报纸议程影响了公众议程,相反的方向却不成立。除了通过在美国竞选活动期间验证议程设置的理论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德国、日本、西班牙、阿根廷等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选举或其他问题进行了研宄,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之所以这些研究能够确定是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而不是公众议程影响媒介议程,是因为在研究中有一个时间的序列,研究者会对比公众议程与之前的媒介议程的相关性,以及媒介议程与之前的公众议程的相关性,最后发现明显前者要比后者存在优势。

第二章网络新闻中的教师身份特征

2.报道主题
初等教育阶段教师报道主题排名:坚守教育岗位、为教育全身心付出,违背伦理的行为,殴打、体罚学生,违法、违规、犯罪行为,学校、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矛盾,情系学生、奉献爱心,不尊重学生,行为表现素养低下,遇难、殉职、去世,家庭问题、婚恋问题,聪明才智,贡献突出,教学或管理成果突出,关系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青年教师、老年教师的良好精神面貌。而学术争议,法律纠纷、法律争议,教师工作纠纷,工作压力、心理问题等四个主题的报道数量为零。中等教育阶段教师报道主题排名为:情系学生、奉献爱心,坚守教育岗位、为教育全身心付出,殴打、体罚学生,教学或管理成果突出,违背伦理的行为,违法、违规、犯罪行为,工作压力、心理问题,学校、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工作纠纷,家庭问题、婚恋问题,青年教师、老年教师的良好精祌面貌,聪明才智,贡献突出,行为表现素养低下,法律纠纷、法律争议。而关心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不尊重学生,学术争议,遇难、殉职、去世等四个主题的报道数量为零。高等教育报道主题排名为:聪明才智、贡献突出,法律纠纷、法律争议,家庭问题、婚恋问题,情系学生、奉献爱心,关心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遇难、殉职、去世,教学或管理成果突出,违背伦理的行为,违法、违规、犯罪行为,学术争议,工作压力、心理问题,坚守教育岗位、为教育全身心付出,青年教师、老年教师的良好精祌面貌,殴打、体罚学生,行为表现素养低下,教师工作纠纷。而不尊重学生,学校、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矛盾这两个主题的报道数量为零。

目录

第三章网络新闻中的正面教师形象与负面教师形象···························37
一、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数量对比·····················································37
二、网络新闻中的正面教师形象·······················································38
(一)正面报道主题分布·····································································38
(二)主要的正面形象·········································································39
第四章总结及讨论···············································································49
一、总结······························································································49
(一)教师身份特征·············································································49
(二)正面教师形象与负面教师形象················································51
··································································································

结论

1.性别特征:(1)以男性教师为主,报道数量是女性教师的两倍多;(2)坚守教育岗位、为教育全心付出和情系学生、奉献爱心,这两种正面教育形象在两类人群中分布大致相当,而且报道数量也较多。(3)报道中的男性教师更加善于利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维护权益,而女性教师则几乎没有这种表现。(4)殴打、体罚学生这一形象在女性教师报道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媒体非常关注学前教育阶段的体罚问题,而同时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几乎全部为女教师。
2.城乡特征:(1)以城市教师为主,对城市教师报道的数量是农村教师的2.7倍。(2)殴打体罚学生这一教师形象在城市教师、农村教师这两类群体中分布大致相同,且报道数量比较多。(3)城市教师形象较为多元化,而农村教师形象较为单一。因为对于城市教师的报道在18个主题中都有所分布,但对于农村教师的报道只分布在9个主题下,剩下的9个主题中没有农村教师的身影,包括:青年教师、老年教师的良好精神面貌,工作压力、心理问题,教学或管理成果突出,聪明才智、贡献突出,行为表现素养低下,不尊重学生,教师工作纠纷,法律纠纷、法律争议,学术争议;(4)坚守教育岗位、为教育全心付出这一教师形象在农村教师中占了相当高的比重,而在城市教师中则表现不明显;(5)才华突出这一教师形象是城市教师的重要形象之一,但报道中的农村教师与此无缘。(6)网络新闻中城市教师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要高于农村教师。
3.区域特征:(1)网络新闻中东部教师数量比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教师数量都要多,是中西部教师数量的总和。(2)殴打、体罚学生这一教师形象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教师中分布比例差不多。(3)坚守教育岗位,为教育全心付出这一教师形象是中西部地区教师的主要形象之一,但是在东部地区教师中表现不明显。(4)法律纠纷、法律争议这一形象是东部地区教师的主要形象之一,在中西部地区教师中表现不明显。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