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0.1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拉斯科洞穴墙壁上的壁画记载着那个时代的故事,但总会觉得似是而非,没有文字,谁也猜不透壁画后面包含的真正寓意。文字的发明是一件惊人的事情,在此之前人们仅仅凭借着记忆和绘画来记住以往发生的事情,“在文字出现前,那些使狩猎更为成功的知识——部落的记录、智者的嘉言、高手的技巧——全都只能依靠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如果有什么事可以流传后代的话,那一定是某人记住了它。”文字出现后则将这一切都如实的记录下来,并将这些珍贵的记忆传授给下一代。因而,如实记录过往的历史,保留下转瞬即逝的记忆,这些都成为了文字的使命,追溯历史,原始状态的客观性原则很早就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了,只是尚未形成理论而已。单纯的如实记录伴随着简单的传播一起走过了漫漫的几千年历程。1702 年,马利特发表了《每日新闻》的告白,在这份告白中蕴含了新闻客观性的理念,这成为对新闻客观性最早的阐述。随后新闻客观性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所强调的理念和报道方式得到了新闻学界广泛的关注,学者对新闻客观性原则提出了多种质疑,但是这些异议都没有影响客观性原则成为新闻学理论中极其重要又极其基础的概念之一。
国内的学者们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研究多分布在各种期刊杂志上,郭镇之的《客观新闻学》一文,对新闻客观性原则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该文着重论述了新闻客观性原则的起源和演变,对与新闻客观性原则相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新闻客观性原则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最后将新闻客观性原则看做是一种可以分析、批评和扬弃的思想。郭镇之在文中更多的是分析新闻客观性的发展和如何运用新闻客观性,是论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经典文章。
1 新闻客观性的内涵
1.1 作为理念的新闻客观性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彭家发教授在他《新闻客观性原理》一书中对新闻客观性原则进行了详尽的陈述,“严格地说,客观性报道的形式与新闻业的客观性规范,在意涵上稍有不同:前者是一种报道的呈现方式,后者则是专业的理念、守则。”“传媒呈现的世界,往往只是编采人员的‘拙劣主观’采集的‘客观切片’。所以只谈客观报道的方式,不能保证新闻的真正客观,必须以健全的主观条件来准确掌握客观。”彭家发教授将作为理念的新闻客观性和作为报道方式的新闻客观性区分开来,并且提出了作为理念的新闻客观性是首要的,没有理念的新闻客观,在报道方式上是很难实现的。作为一种职业理念,客观性就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工作之前,头脑里要有这样一种信念——广大受众最关心、最注重的是新闻事实本身,新闻工作者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事实客观公正的报道出来,不带任何偏见,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罗列事实而不要插入意见。恩格斯认为“我们以历史学家的公正态度记述事实”他在《新莱茵报》担任记者期间,始终秉承这样的职业理念,不偏不倚的采写新闻稿件,他在报道关于匈牙利战争的时候,写了几十篇报道,其中的一篇报道的开头,他是这样写的:“一开始,我们就坚定地站在马扎尔人(匈牙利人)一边。但是,我们决不允许自己的倾向性影响我们对马扎尔人报道的判断。”这是恩格斯的一个声明,这个声明也就意味着虽然我支持了匈牙利起义者,但是如果我获得了不利于匈牙利起义者的消息,我也会客观公正的报道出来,这是他作为一个记者所要遵守的职业理念,也正是在这样的职业理念的指导下,他才能真正的做到客观的记述事实。
2 新闻客观性的出现及初期发展
2.1 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
报刊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官报时期、党报时期和商报时期。在党报时期,报纸大多被政治团体所控制,靠政治团体的拨款而生存,这时候的新闻机构只是党派的一个附属机构而已,因而当时的报纸都带有党派的色彩。记者在写新闻稿件的时候是不客观的,他们本着为本党派宣传,党派利益至上的原则,按照所属党派的观点来选择和报道新闻,在报纸上只能看到有利于本党派的报道,而不利于本党派的内容则不会出现;在报道对方党派的时候,记者会刻意削弱有利于对方的事实,并且添加一些不利于对方的批评性评论,不同阵营的报纸会相互攻击,甚至不惜捏造事实相互谩骂,“科贝特在《箭猪公报》上这样挖苦贝奇:‘……凡是有点见识的人都对他嗤之以鼻,把他看做信口雌黄的说谎者,一个工具,一个被人收买的走狗……他是一个面目狰狞的魔鬼。他的目光从不逾过你的膝盖,他一脸菜色,双颊凹陷,双目呆滞,而且他给人的总印象是:恰如在示众架上呆了一个星期或十天的那么一个家伙’。”不同阵营的记者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削减公众对对方党派的好感,减少公众对对方党派的支持,从而将报纸完全变成党派的代言人,新闻报道也成为了党派的附庸品。“言论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自己一方的自由”新闻自由的捍卫者杰斐逊也认为“我国报纸信口雌黄,捏造事实,已经比波拿巴设计的锁链更加有效地破坏了报界的效用”在这段时期内,报纸丧失了对客观事实的尊重,完全成为了党派的附庸和纷争的工具。
19 世纪以后,西方新闻传播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党报刊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商业报刊,新闻传播业从此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报纸新闻写作的至高无上的原则,就是在新闻中废止党同伐异。优秀的报纸所追求的是客观公正。”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报纸从一种观点纸变成了一种新闻纸,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追求也随着报纸走向商业化而逐渐增强。1833 年本杰明·戴创办了《太阳报》、1835 年贝内特创办了《先驱报》、1841年格里利创办了《论坛报》,这些便士报的产生,使美国的报纸走向了商业化道路,对新闻的报道方式、报道理念以及报道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标志着报纸开始逐步摆脱政党的控制,不再以政党的观点做为报社选择和报道新闻的标准。“他(贝内特)在 1837 年 11 月 21 日的《先驱报》上宣称:‘本报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读者为谁,因此勿需向特定的对象屈膝。’”贝内特的报纸抛弃了政党的观点,将所有公众作为自己潜在的受众群体。受众对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报纸带有很强烈的倾向性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同意报纸观点的人就会购买该报纸,而不同意此观点的人就不会购买该报纸。
目录
3 对新闻客观性的质疑阶段......................................................................16
3.1 对新闻客观性产生质疑的背景 .......................................................16
3.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新闻客观性的冲击 .......................................16
3.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新闻客观性的动摇 .......................................17
4 对新闻客观性的理性认识........................................................................26
4.1 对新闻客观性的进一步拓展 ............................................................26
4.1.1 解释性新闻对新闻客观性的继承 ..............................................26
4.1.2 调查性报道对新闻客观性的发展 ..............................................27
4.1.3 主观倾向性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 ..............................................29
················································································································
结论
新闻客观性原则产生的初期,人们对它完全信任,努力实践新闻客观性原则的要求,一丝不苟的报道新闻事实,不加入感情,不加入个人因素,努力追求客观报道方式的理想,用行动证明了新闻客观性原则对新闻工作者的影响。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麦卡锡事件后,无论是新闻学界还是新闻业界都开始质疑新闻客观性,究竟新闻客观性给新闻界带来了什么,人们开始对新闻客观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新闻客观性在逐步成长。随着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发展,新闻界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新闻工作者不再简单的停留在新闻表面的客观性上,即不加入一丝一毫的感情,而是更加深入的分析新闻客观性的实质,如何更好的实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要求,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发展更加理性更加成熟。1985 年,梅尔里调查了 50 名新闻教育家,调查的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一篇客观的新闻报道就是“符合专业道德的表现”,这个调查结果表明了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发展趋于成熟,成为了衡量一篇新闻稿件的重要标准之一。
郭镇之在她的《客观新闻学》一文中,对新闻客观性的起源和演变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最后得出了这样一句结论“客观性尽管并不完美,却是一个可行的‘规定原则’,客观性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新闻语汇和普遍模式。”新闻客观性原则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它的理性化发展将受众引向更真实的世界,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了解真实世界的愿望。新闻工作者沿着新闻客观性原则的足迹进一步推动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发展,以期给予受众一个更加真实完整的新闻世界。
关于“新闻客观性”的历史认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新闻客观性,发展,认识,公正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