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堆”拼贴艺术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推广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90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笔者认为探究“锦灰堆”艺术不仅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上有重要意义,对当代平面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西方拼贴艺术有着关联性,同时还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引起人们对当代平面设计的重新思考,也为平面设计提供了新的灵感源泉。立足于当下,要实现“锦灰堆”艺术的长远发展,需要从题材、审美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为其注入符合时代的新元素,才能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背景
“锦灰堆”也称“八破图”、“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起于元,盛于清末,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特色中国画。它以工笔画的技法,写实描绘现实中的多种物件,以此构成主体画面,并且多呈现破碎、火烧的形状,其画风细致,多数是古代的文人学士对自己书房中各种杂乱的小物件的写实描绘,画面给人以质朴、老旧、典雅的沧桑之感。
“锦灰堆”的绘制技术含量高,画家要擅写草、隶、篆等多种书体和工笔写意等绘画技巧,并掌握碑拓、篆刻等技法。正因如此,绘制“锦灰堆”的画家极少。本文从“锦灰堆”这一独具特色的传统绘画入手,从文化内涵和时代发展的社会背景,对“锦灰堆”作品的画面内容、表现形式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审美趣味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并将它与西方的拼贴艺术进行比对分析,进而探究“锦灰堆”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传“锦灰堆”始于元代初期,但当时并未被主流接受,直到清代末年至民国初期才再次流行起来,并在 19 世纪中期达到鼎盛。但由于绘制“锦灰堆”对创作者的绘画技术、书法水平、篆刻能力等要求很高且制作难度非常大,完成画作消耗的时间过长,很少有画家能够胜任,所以“锦灰堆”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日渐衰落。在新中国成立后,“锦灰堆”这一传统技艺几近失传。
(一)国内研究现状
“锦灰堆”作为我国传统绘画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并在 2013 年 5 月被列入我国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耿学知作为“锦灰堆”第四代传承人一直致力于研究和绘制“锦灰堆”艺术作品,并积极推进相关工艺品的发展。他曾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文化遗产之家举行了“锦灰堆”艺术作品展览,这也是“锦灰堆”艺术第一次走向国际。2011 年 6 月,耿学知锦灰堆艺术工作室由山东淄博周村机场搬至周村古商城景区,以展览馆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对“锦灰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产生兴趣。
目前,国内外关于“锦灰堆”的相关文献极少,其中学者陆易所著的《从余集款作品探讨早期八破画特征》中较为详尽的探讨了“锦灰堆”美学思想,文中对浙江省博物馆所藏的 10 张余集的八破画进行了多个角度的详细分析。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Nancy Berliner 曾做过有关“锦灰堆”的研究,她共计收藏了 136幅不同时期的“锦灰堆”作品,并将其全部捐赠给博物馆。2017 年,波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经过精心筹备,推出了一个独特的传统中国艺术展——“抱残守缺:中国八破图”(China 's 8 Brokens:Puzzles of the Treasured Past)展览,这是关于“锦灰堆”主题的首个博物馆级别展览。Nancy Berliner在《八破——中国的视觉错觉画》(王屹峰译)中介绍了自己在台湾和北京搜集到的八破图作品并与西方的“视觉错觉”画进行了对比。
........................

第二章“锦灰堆”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形式

一、锦灰堆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锦灰堆”的起源,目前尚未发现有确切时间记录的文献,主要流传的说法是源自元代钱选。收藏家王世襄把自己杂谈古玩的三卷书取名为《锦灰堆》(如图 2.1),上面记录着这样一句话:“元钱舜举作小横卷,画名‘锦灰堆’,所图乃螯钤、虾尾、鸡翎、蚌壳、笋箨、莲房等物,皆食余剥剩,无用当弃者。窃念历年拙作,琐屑芜杂,与之差似,因以《锦灰堆》名吾集。”[1]这里说的钱舜举指的就是钱选,相传是他在一次醉酒后,即兴将散落在酒桌上的残羹绘制成一幅画卷(如图 2.2),钱选挥笔在横卷题跋“锦灰堆”,这便是“锦灰堆”名称出现的最早记载。
“锦灰堆”在当时并不是主流绘画,而是画家闲隙时的笔墨游戏,仅是一种随性勾画的即兴创作。到了清代,陶瓷的装饰纹样上出现了以古籍书和碑刻拓片为素材的“锦灰堆”图案,最早的“锦灰堆”瓷器作品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彩粉龙纹瓷盘”,如图 2.3。


图 2.1 图2.2 图 2.3

.........................

二、锦灰堆的画面内容
起初“锦灰堆”画面内容通常是书房一角,翻折的书帖、废弃的画稿、损坏的瓷器等。直到清末民初,发展成熟的“锦灰堆”绘画受到市民阶级的喜欢,内容也逐渐呈现平民化、商品化的趋势。画面中的元素增加了信札、邮票、当票钱币等二十多种,多数表现祈福吉祥的寓意,与当时大众生活联系更紧密。这一变化也说明了“锦灰堆”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进行融合和丰富。
另一方面,在构图方式上“锦灰堆”作品也与其他传统绘画有着明显区别。传统的中国画多是散点透视,重点在写意,突出表现意境美,而不追求对实物的精准描绘。“锦灰堆”的构图更接近西方的焦点透视,通过对文化元素的重叠堆积来构成画面是其创作的主要特色。“锦灰堆”作品中焦点透视的运用,展现出了在当时极具创新精神的审美风格。
在其他传统绘画作品中,画家多追求作品的和谐统一,通过完整的画面内容来表达其思想感情和情怀。“锦灰堆”在其中独树一帜,它画面中的碑刻拓片、古籍封面、公文书页等元素皆以“残破”、“残缺”的形象出现,这完全违背了当时多数人追求的和谐完整的绘画特点。但是“锦灰堆”画面中残缺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残缺,也不是作品艺术性的残缺,而是将这些并不完整的元素通过组合搭配,最终形成独特的残缺美和视觉上的和谐统一。
19 世纪,“锦灰堆”画面中文化元素种类逐渐增多,大多带有强烈的生活氛围和时代气息,如:邮票、契约、证件等等。同时受到金石学兴盛的影响,“锦灰堆”的审美内涵也得到进一步延伸。19 世纪中期,中国受到列强的入侵,无数珍宝文物受到掠夺与破坏,在战争迭起的时代背景下,“锦灰堆”绘画中对历史和残存文物的真实记录,都反映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遭遇一连串挑战与挫折,也表现出人们劫后余生,对保留下来的文化珍品的珍惜之情以及想要打破旧时代,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杨渭泉,他对“锦灰堆”绘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画作多反映了晚清时期民族文化所遭遇的危机。杨渭泉在 47 岁时创作的《福字:造福延年图》纸本立轴(图 2.4)、《禄字:受天百禄图》纸本立轴(图 2.5)、《寿字:寿同金石图》纸本立轴(图 2.6),画中出现了被火烧过的《中国历代纪年》、《五代史》、老子像、孔子像、寿星像等,都暗示着传统中国文化正在遭逢巨大的劫难,残缺的形象组成了象征吉祥的“福”字、“禄”字、“寿”字,则寓意着中国文化虽然碰到了一连串的挑战与波折,但最终仍可以渡过难关,呈现新貌。


图 2.4 图 2.5 图 2.6

...........................

第三章“锦灰堆”与西方拼贴艺术的异同 ............................. 11
一、拼贴艺术的出现 ..................................... 11
(一)立体主义 ...................................... 11
(二)达达主义 .................................... 12
第四章 平面设计中“锦灰堆”拼贴语言的可行性 .................................... 16
一、拼贴艺术形式在平面设计中的审美价值 ................................. 16
二、“锦灰堆”拼贴表现语言的独特性 .................................... 16
第五章 “锦灰堆”主题文化宣传的视觉设计实践 ................................. 20
一、设计选题及创作思路 ................................................... 20
二、“锦灰堆”文化的触觉提炼 ................................ 20

第五章 “锦灰堆”主题文化宣传的视觉设计实践

一、设计选题及创作思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从业者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创作出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艺术作品。“锦灰堆”作为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包括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形式,凭借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方式可以更好的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但由于受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影响,“锦灰堆”艺术并未像其他中国传统艺术一样被人所熟知,这也导致了“锦灰堆”文化的发展受限。
如何让“锦灰堆”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这需要将它的传统审美内涵与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进行结合。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出发,尝试进行有关“锦灰堆”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结合的设计实践。
在平面设计中图文信息是视觉的中心,也是实现信息传递功能的主体部分。图文信息包括图像和文字两部分,通常会以各自独立或分解再组合的形式出现在设计作品中。“锦灰堆”艺术作品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图文信息。
首先,“书画一体”是“锦灰堆”艺术作品中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相比文字,图形能够更加迅速、直观地传达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视觉信息。“锦灰堆”将文字信息与图形结合,并且以不规则的碎片化形式出现,看似杂乱无章实际又遵循了形式美感,令整个画面更加灵活生动。
其次,色彩元素也是影响着平面设计的关键因素。它比其他元素更容易引表达感情和引导观者的情绪联想。例如,白色会使人联想到纯粹明净、红色会使人联想到热情亲昵等等。不同的色彩元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视觉效果都将影响到观者的视觉体验。“锦灰堆”艺术作品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以灰色调为主的色彩使画面具有历史感的同时也降低了整体色彩的饱和度,更好表现出“锦灰堆”对旧物写实再现这一特点。较为平淡的灰色调也给人一种沉稳静谧之感,便于观者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

结论


“锦灰堆”作为我国一种独特的绘画种类,它所蕴含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运用多种元素构成画面以及独特的构图方式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历史上的一个创新。同时,“锦灰堆”极强的装饰性和美学特征对平面设计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探究“锦灰堆”艺术不仅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上有重要意义,对当代平面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西方拼贴艺术有着关联性,同时还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引起人们对当代平面设计的重新思考,也为平面设计提供了新的灵感源泉。立足于当下,要实现“锦灰堆”艺术的长远发展,需要从题材、审美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为其注入符合时代的新元素,才能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