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毕业论文范文3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09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艺术硕士论毕业论文范文篇一:陈怡管弦乐曲《四季》主题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引 言

作为知名的作曲家,陈怡的作品被国内外音乐界的不少专家学者进行过研究。2010 年,上海音乐学院李涛在论文《陈怡交响乐作品中的“多重结构”解读》中,使用“多重结构”、“结构对位”等理论对陈怡的交响音乐作品进行解读;2011年,中国音乐学院卞婧婧在论文《“八板”元素在当代音乐作品中的应用》中,对我国民间传统曲牌八板运用于当代音乐作品中的作曲技法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了八板元素在当代作品中的结构意义。2013 年,东北师范大学高山在论文《陈怡音乐作品民族化创作风格的特点及启示——基于和声学理论方法的研究》中,表达了通过现代音乐技法,展现民族音乐内涵,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等观点。此外,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文章有:2008 年,中央音乐学院王玮莲发表《对陈怡<第三交响乐—我的美国音乐之旅>的作品分析》;2010 年,上海音乐学院李涛《“多重结构”思维及其分析理论——陈怡<第二交响乐>结构分析》;Jiang Liu,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 An analysis of Chen Yi's orchestral work “Momentum”》等等。

中国现代音乐作品的迅速传播和发展,带动了后继作曲家和表演者们对多元化现代音乐的思考与追求。而作为整个音乐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技术理论分析,也应当辅助和完善现代音乐的蓬勃发展,促使中国现代音乐作品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更高的水准和更强的生命力。 本文通过对陈怡管弦作品《四季》主题材料及其应用研究,试图展示在作曲技术理论方面,当代中国作曲家的作曲技巧与创新思维,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音乐方面提供新的思路,为丰富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段和结构方法,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支持。

..........

第二章 《四季》作品及主题材料分析

第一节 作品概述

管弦乐作品《四季》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宋代诗人苏轼和曾巩的四首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苏轼)、《西楼》(曾巩)。整部作品划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对应一首诗词,象征一个季节。四首古诗描绘了美丽但同时也充满了色彩变化的四个季节,作曲家力图通过音乐语言来描绘诗中的画面和情感,表达永恒的演化以及自然给予的挑战,同时也展现了作曲家心中的矛盾、挣扎、向往、欢欣以及最深刻的赞美和大爱。下面是陈怡管弦乐作品《四季》的整体结构图表。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使用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音乐素材,一个是八板主题,中国京剧胡琴曲牌名,作曲家使用八板节拍的数理逻辑来进行音乐发展,共包含68 拍(参见图表 2-1);另一个则是半音阶材料,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产物,对音乐的旋律、和声等起到重要作用。这两个音乐素材作为基本要素,贯穿于《四季》整部作品当中,是整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材料。 关于这两个主题材料如何陈述、展开以及相互影响,我们在下面的分析中进行讨论。八板代表中国传统音乐素材,而半音阶则是西方音乐发展的产物,所以,将这两种材料融入同一部作品,可以被看做是东西方音乐结合的产物,也是这部作品中最明显的作曲技术特点。

........

第二节 第一部分“春”

一、第一部分“春”概述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描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晴姿雨态。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也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第一部分“春”描绘了西湖上美丽的春天景色,速度为每分钟 120 拍,这个速度为全曲最快速度,并且在第一部分中一直保持。在结构规模上,第一部分可以划分为相同长度的两个次级部分(见表格 1-1),每个次级部分对应着原始八板主题的整个结构。例如,原始八板材料的第一组结构是由 3 拍+2 拍+3 拍的重音结构组合而成(参见谱例 2-1)相加一共 8 拍。而在作品中,前三小节的节拍安排为 6/4 拍+4/4 拍+6/4 拍,相加一共 16 拍,将原始八板材料的第一组结构安排到作品前三小节中,结构长度相当于第一组八板的两倍长度(参见图表 2-1)。

....

第二章 《四季》作品及主题材料分析.........6

第一节 作品概述......6

第二节 第一部分“春”.....7

一、第一部分“春”概述....7

二、第 I 部分....8

三、第 II 部分....23

第三节 第二部分“夏”.....33

一、第二部分“夏”概述....33

二、第 I 部分....37

三、第 II 部分....42

四、第 III 部分....44

第四节 过渡段..........45

第五节 第三部分“秋”.....49

第六节 第四部分“冬”.....65

第七节 尾声.....81

第三章 总结....87

第一节 其他作品中的中西方元素.....87

第二节 《四季》主题材料分析总结..........89

第三章 总结

第一节 其他作品中的中西方元素

陈怡的音乐总是表现出她在结合中国素材与西方创作技法方面所作的不断尝试。这些中国素材大部分来源于各式各样的传统艺术形式,例如京剧、传统器乐合奏曲、传统曲目中的曲式结构形式、民间艺术形式等等。在陈怡的大部分独奏作品、室内乐作品以及管弦乐作品中,大量使用了中国传统乐器,特别是打击乐器。她还把中国传统文学和传统故事作为创作灵感进行音乐创作。从作曲技法方面来看,陈怡的作品主要是属于 20 世纪音乐的范畴,运用多调性、十二音体系、偶然音乐等等。她的早期作品与浪漫派时期民族主义音乐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以西方传统曲式结构为框架,以本民族音乐为内容,这也是大部分近现代作曲家在探索发展民族音乐创新道路上必须要经历的创作方式。从 80 年代晚期开始,陈怡的作品在和声语言与曲式结构上趋于自由多变,以表达作曲家个人特有的艺术构思。她的音乐有一种悠长缠绵的听觉效果,这也是她在哲学与文化上的抽象思维的表现。《弦诗》这首作品是单乐章的中提琴协奏曲,创作于 1983 年。乐队编制采用了标准的西方管弦乐队,再加上中国的打击乐器,这部作品取材于“弦诗”,一种流行与中国南方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这部作品采用了和巴托克钢琴协奏曲相似的形式,整体结构是典型的浪漫派协奏曲结构,和声属于后浪漫派风格,广泛使用不协和和声但是还是属于功能和声范畴。

.........

结论

《四季》中两个主要的主题材料具有标志性意义。首先,八板素材起到了一个最基本的角色,第一部分“春”的每个次级部分的结构都是由八板节拍而来,八板引出的五声音阶旋律也是整个作品中最重要的音乐材料,八板主题自身是非常重要的主题性材料。八板主题来自于中国音乐,而半音阶材料源于西方十二音。半音阶材料有某种附属作用,它常常出现在八板主题的结束,或者位于某几个段落、序列之间承担桥梁作用。“春”中另外两个动机,抒情旋律主题和号角主题可以看做是跨文化交融结合的产物,它们使用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四度叠加和弦,同时使用有力的铜管奏法显示出了西方音乐的外表。随着音乐继续,它们自身也在发生着多种变化,慢慢演变成旋律。最后在“冬”和尾声中,两个主要的主题材料,五声音阶和半音阶的使用慢慢减少,另外两个不协和的材料,音簇和叠加大三和弦的使用慢慢增多,最后所有的声音变为人声结束。

.........

参考文献(略)

艺术硕士论毕业论文范文篇二:《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版本比较

绪论

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小提琴音乐的创作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都都具有十分高的研究价值。在演奏方面,这首作品自面世之初,便以“十分困难”甚至“不适合小提琴演奏”闻名于世,因此,对该作品演奏方面的研究便显得格外必要了。如何对该作品的演奏风格准确把握;作为一名演奏者又如何进行作品的再创作。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学习这首作品的演奏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的第一章简述了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创作经历,第二章介绍了作品基本的曲式结构,第三章则通过八位演奏者演奏风格的对比和分析,使我们更加全面和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这部作品。

........

第一章 柴可夫斯基生平背景和创作经历

第一节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简述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Lynch Tchaikovsky1840-1893)他早先从事法律事务的学习,之后才投身于音乐学习,并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他曾一度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和声学,并同时开始积极创作。他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一举成名,在该作品中,他使奏鸣曲式结构适应了莎士比亚戏剧及其角色的要求。1877 年他辞去学校的工作开始专职作品创作工作。1893 年十月底在圣彼得堡指挥了他所创作的第六号交响曲《悲怆》,首演后不就于 11 月6 日过世。

......

第二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历程

这部作品是柴可夫斯基在瑞士日内瓦进行修养时,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所创作完成的。作品完成后,柴可夫斯基将它题献给匈牙利小提琴家奥尔。奥尔感动之余表示,这部作品仍有多处并不适合小提琴演奏,并承诺帮助修改,而两年过后他依然没有兑现承诺。1881年12月4日,在经历了种种坎坷后,俄国小提琴家布罗茨基在维也纳爱乐音乐会上首演了这部作品,并由著名指挥家里赫特指挥。虽然在首演后,听众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并且在欧洲音乐节引起巨大争论,但布罗茨基依然坚持带着这部作品在欧洲各处巡演。柴可夫斯基也因此将这部作品改赠给了布罗茨基。而真正将这部作品推广至全世界的人则是米沙·埃尔曼。他在1905年伦敦成功完美诠释了这首作品,之后又于1908年在美国公演了这部作品,从而使这部作品风靡一时。同时,也使这部作品成为了他的老师奥尔所领衔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保留作品。

........

第二章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和演奏分析

第一节作品音乐风格的形成

“浪漫主义(Romanticism)”这一词在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期间成为一种时尚。它是诺瓦利斯(1772-1801)从传奇(roman)或者长篇小说借用来的,它本来是从中世纪“传奇(romance)”中传下来的一种体裁,是描写英雄,或者英雄事迹的故事或者诗歌,由拉丁语的一种方言“罗曼语”写成。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并不矛盾,而是一脉相承,并且在其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音乐中的浪漫主义与其说是一种风格特点的集合体,不如说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使作曲家找到能够表达诸如忧郁、渴望或者欢乐这些强烈情绪的道路。作曲家们只在一定程度上尊重曲式和调性关系的常规,但他们的想象力却驱使他们越过曾经一度是合理的限制,去探讨音响的新王国。在抒情性方面,浪漫主义音乐更加注重个人心理、人类精神世界的表现,而不再仅是对信仰的崇拜。另一方面,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浪漫主义音乐也开始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性的特点。

....

第二章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和演奏分析....3

第一节作品音乐风格的形成......3

一、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3

二、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特点.........3

第二节作品曲式简要分析..........3

一、第一乐章.....3

二、第二乐章.....4

三、第三乐章.....5

第三节 部分需要在演奏中注意的要点....6

一、第一乐章.....6

二、第二乐章.....8

三、第三乐章.....8

第三章 不同演奏者演奏版本的分析.........10

第一节选择这八位演奏者的原因....10

第二节海菲兹与米尔斯坦..........9

第三节帕尔曼与祖克曼..........13

第四节科冈与奥依斯特拉赫......15

第五节文格洛夫与真神尾由子.........17

第三章 不同演奏者演奏版本的分析

第一节选择这八位演奏者的原因

截至今日,全球有超过50种不同版本的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唱片被发行。不同的大师对于这首作品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在下面的文字中,笔者选取了四位伟大的演奏家,分别是海菲兹,米尔斯坦,帕尔曼和祖克曼。之所以选定这4名演奏家,是本着定量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其中海菲兹和米尔斯坦属于同时代的伟大演奏家,两人都曾师从奥尔,后又都来到了美国发展,不论是当时还是今日,两位大师都经常被人们拿来对比。而帕尔曼和祖克曼同样都是犹太裔小提琴演奏家,年纪相仿,又师出同门。选择科冈和奥依斯特拉赫的原因是因为两人都是俄罗斯学派的代表人物,虽然年纪存在差距但是属于同时代的演奏家。两人虽然跟随不同的老师,但是科冈的老师也是奥尔的学生。最后,选择文格洛夫和真神尾由子,首先因为,文格洛夫是当今公认的在世的最优秀的俄罗斯小提琴演奏家;而真神尾由子是13届柴可夫斯基大赛小提琴组首奖的获得者,而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该赛事的保留曲目。如果想获得首奖,那么该曲目的演奏必须得到俄罗斯评委们的普遍认同才可以。

.........

结论

在笔者看来,纵使海菲兹的技术惊为天人,纵使奥依斯特拉赫的音乐感人至深,纵使文格洛夫是一代英才,却都难以取代科冈在笔者心中的地位。科冈的音乐干净,自然,内在。他没有对于音乐过于繁杂的修饰,也从不刻意掩饰内心对于音乐的悸动,一切听起来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纯粹,那么的发自内心。笔者认为,像文格洛夫那种以燃烧生命的方式去演奏固然伟大,却绝非常人所能及,并且很难以长久。唯独科冈的这种还原本真的演奏方式,这种毫不做作的音乐处理方式,才是长久发展之策,也是本文笔者所追求的目标。通过不同的演奏者的演奏版本之间的比较,我们发现了如此多的不同。上文所比较的音的时值,速度,力度,或者华彩和伴奏声部的不同,都不过是演奏者们用来表现音乐的一种“表象”而已。这些都是不同的演奏者通过不同的技巧,不同的细节处理来表现出的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上文中所提及的大师们,他们在演奏的技术特点方面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我们作为后世的研究者,虽然很容易就能说吃自己所钟爱的某一演奏家的某一演奏版本,却很难以用一种让所有人都认同的标准去评述:哪一位演奏家的演奏风格是最为正确的。甚至我们很难去评论说哪一位演奏家所演奏出的作品风格最为接近柴可夫斯基自己所想要向世人传达的内容。

.........

参考文献(略)

艺术硕士论毕业论文范文篇三:比较·理解·演绎——长笛改编曲《茶花女幻想曲》的分析与演奏研究

绪 论

长笛在管弦乐队中有“花腔女高音”之称,而歌剧《茶花女》中大多数段落都是由女高音来承担或参与,这也成为该剧被改编成长笛独奏的直接原因。除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外,还有 3 个不同改编版本,分别是: P.A.Genin (以下简称:Ge 版)、G.Briccialdi (以下简称:B 版)、E.Krakamp(以下简称:K 版),这也为本文的选题和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参照。本文的研究对象,由 Yoel Gamzou 改编的《茶花女幻想曲》(以下简称:G 版)既是 4 个版本中最新的,又是基于 B 版和 K 版基础上而创作(关于这一点,在作品前言中已由演奏家进行说明)。由此看来,G 版与 B 版、K 版之间又存在着必然联系。因此,本文将以 G 版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改编曲的前后顺序、歌词与旋律的关系、钢琴与主奏乐器的声部分配等多角度与歌剧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其它两版的异同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 G版的创作手法的目的。此外,文章还将着眼于作品中长笛的演奏技术研究,对于作品中的演奏技巧进行分培逐一分析说明。

目前,笔者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等各大学术期刊,还未发现一篇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大多是关于《茶花女》歌剧本身的研究或相关声乐唱段的研究,对于木管器乐的研究笔者只找到一篇关于单簧管《茶花女》改编曲的研究《浅析单簧管演奏歌剧幻想曲<茶花女>》。笔者希望通过对该曲目的研究对今后演奏该作品的长笛演奏者有所帮助。

.........

第一章 关于歌剧《茶花女》与《茶花女幻想曲》

第一节 关于歌剧《茶花女》

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是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家。威尔第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晚期,威尔第的全部歌剧几乎都是正歌剧,大部分取材于浪漫主义作家的文学作品。《茶花女》一剧在 1853 年完成,是威尔第的早期作品。《茶花女》本是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威尔第按照小说的前后顺序依次进行把这样一个悲剧故事改编成为了三幕歌剧,薇奥丽塔为小说中的女主玛格丽特。 19 世纪末期的法国,资本主义正逐渐走向衰退,但封建阶级在当时仍然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群众深受封建王朝和资本主义两座大山的压迫,社会乱像重生,秩序混乱。在这样残酷黑暗的背景下,威尔第创作的《茶花女》,意在揭示丑陋的贵族生活和统治,从侧面揭露了封建贵族丑陋、残酷、狠毒的真面目,让人们通过歌剧的表现来体会那个时代人性的丑恶。与此同时,歌剧中也在着力表现那些悲苦群众的可怜之处,让人深感同情,威尔第通过艺术作品狠狠地鞭笞了那个人性丑恶的社会。《茶花女》以独具一格的创作形式,在当时反应现实的其他歌剧中脱颖而出。作品以一位随身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的女主人薇奥丽塔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受到世俗影响的悲剧爱情故事。歌剧《茶花女》中有许多著名唱段如:《也许他就是我渴望遇见的人》、《在那狂欢的日子里》、《祝酒歌》、《多渺茫,这一切都是梦想》、《上帝给了我一个好女儿》、《永别了过去的美梦》、《假如你爱上了以为美丽的姑娘》等。

..........

第二节 关于《茶花女幻想曲》的背景介绍

歌剧《茶花女》的改编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多的是声乐作品,管乐作品改编非常少见,目前笔者了解到长笛对《茶花女》的改编有四种不同的版本。其中演奏最多的是 P.A.Genin的改编版本;最新的版本是由 Yoel Gamzou 改编帕胡德演奏的;剩余两首分别是由G.Briccialdi 和 E.Krakamp 改编而成。帕胡德为了丰富长笛的演奏曲库,试图通过收集更多的经典乐曲并制作长笛集合。长笛集合打开了(由韦伯、柴可夫斯基、威尔第为代表的)19 世纪的音乐。《茶花女幻想曲》是帕胡德的专辑《歌剧之夜》(Fantasy - A Night at Opera)中的一首,帕胡德渴望把雄壮的华丽音乐用长笛来演奏,带给大家不一样的听觉盛宴,在这首曲目的序言中帕胡德写到:我渴望把这些富有雄壮华丽的音乐片段带回到当今的音乐会舞台,这也意味着我不仅仅可以通过长笛和钢琴的编排演奏而且可以与大培的管弦乐队来演奏这些华丽雄壮的音乐曲目。因此帕胡德邀请作曲家 Yoel Gamzou 改编整理出《茶花女幻想曲》这首曲目。

........

第二章 《茶花女幻想曲》作品分析 .......... 7

第一节 作品整体结构 ..... 7

第二节 作品对比分析 ..... 7

第三节 声部关系分析 .... 12

第三章 《茶花女幻想曲》演奏设计 ......... 17

第一节 整体构思 ........ 17

第二节 技巧运用 ........ 22

第三章 《茶花女幻想曲》演奏设计

作为当代最有名之一的歌剧改编曲来说,《茶花女幻想曲》无论从技巧还是音乐上来讲都有一定难度的。在技巧上,作曲家在作品中对许多装饰音、大跳音程、不同的断音演奏以及连吐音的交错运用,不同的演奏法大大地提高了此曲的演奏难度。完美的演奏技术是完成音乐的重要前提,但是光靠高超的演奏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演奏者对于作品本身的正确理解,寻找到作品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然后在通过技术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来更好的演绎作品。

第一节 整体构思

在演奏之前,演奏者要对自己所演奏的曲目有一个整体的全面分析,了解到每一个部分的重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可以使我们很容易地攻破重难点并很好地理解演绎作品。以下是对该作品的整体构思分析。在这一段中长笛的独奏部分只有 28 小节,虽然不长但是其中包含了多种演奏技巧,这一段不但是全曲的引子,也是全剧重要的气氛渲染环节,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当时巴黎奢侈生活的热闹场景,也为故事的展开作了足够的铺垫。 这段旋律首先由钢琴主要呈示,然后由作为主奏乐器的长笛再次出现,提升了旋律的重要性。句首首先出现的是一个加 tr 和装饰音的附点二分音符与两个个八分音符,这个节奏形式是这一段的特点,在短短的 28 小节里运用了 5 次,其中还包括一次不加倚音的形式。见谱例 10-1(节奏培 1-5) .

.........

结 语

本文对《茶花女幻想曲》进行了整体分析,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与其它改编版本的对比分析,在借鉴演奏家对乐曲的处理手法并与自身演奏感受相结合,对作品的演奏技术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设计分析。 从作品的研究结果来看,首先《茶花女幻想曲》是一个很规整的具有明显调性的乐曲,其改编自歌剧,有许多段落是其中的著名唱段,歌词的指向性很明确,且有丰富的情感变化,因此在演奏时,演奏者应根据歌词内容,合理安排演奏情绪;其次本作品中使用了一些较高难度的技巧,既是音乐本身的需要,同时也是对演奏者的技术能力的一种考验,演奏者应对于不同的技术要求,找寻不同的练习方式与方法,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方可对技术难题各个击破。再次,本曲运用丰富的力度变化,起到渲染音乐氛围的作用,使音乐内容更加生动具体。 在作品演奏方面,通过对本曲的学习和研究,演奏者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方面启示:1、要对乐曲有整体的了解,弄清楚乐曲要讲述怎样的音乐故事,表达什么样的音乐形象,只有做好整体布局,全面构思和设计演奏方案,才能明确自己的练习方法与目标。2、演奏前对乐曲进行分段,分析每一段落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景,再逐段练习。3、整理作品中的重、难点,然后要分别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刻苦训练,掌握好作品中的演奏技术,为顺利演奏作品铺平道路。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