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与感知——试论中国现当代黑白木刻版画色彩美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18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论述

1.1 研究背景
中国是印刷术的发祥地,虽然在中国毕生发明了活字印刷,但是印刷术随着商旅之路将印刷术向外传播远至西欧海外等,而我国之后基本上还是以木板材料为主的木版印刷,传统中称之为“版印”。我们现在普遍称之为的“木版画”,是指的运用木版印制的绘画作品。中国版画的发明跟随在印刷术之后,其历史之悠久不言而喻。而中国木版画的主要特征是以黑白为主,黑白木刻版画有着大量的史料传世。
梳理中国黑白木刻,自唐开始到现当代,黑白木刻版画的作品,笔者发现黑白木刻版画的文本语言在逐渐降低,而其视觉和感知语言在慢慢提升。即便如此,在黑白木刻版画的创作与鉴赏中对色彩的感受往往轻易被人们所忽略,黑白色彩作为黑白木刻版画的一部分不仅难以参与进讨论,甚至也不被参与到创作的构思中,也许是因为黑白木刻版画色只有黑与白的可辨色的局限性所致。显然这存在研究的价值和空间。中国对于黑白色彩的感知是有区别于西方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无处不见的中国水墨画中得到提示。对黑白所衍生出来的色彩感受,在中国画中得到高度的发展、体现和国人的认可,乃至影响了很多在中国发展的艺术,不止是在造型艺术中,例如文学、戏剧脸谱等,也不乏诸多有关黑白色彩的理论研究。
讨论黑白色彩作为视觉语言的一部分,那么是否对于黑白木刻版画而言,仅仅被看成是黑白木刻附属的一种元素这恐怕是远远不够的。对此笔者也对国内外的文献和专著进行收集和分析,也可能是能力有限,有在部分文章中找到关于黑白版画色彩方面的讨论,也仅仅是作为支持其他论点的论据而写到,对黑白色彩的内容、观点论述实在有限;资料收集至此笔者始终没有找到一篇专门系统的详实的分享这一观点或比较接近本文观点的文章,实在是很遗憾。
现当代黑白木刻版画的发展需要多元的思维和视点,木刻版画对黑白色彩的研究需要新的思想碰撞,因此探究其是否具有能力去独立地表现的其自身意义,是对中国现当代黑白木刻版画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同时拓宽创作的思路也能推动对黑白木刻的多元性思考。

1.2 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
近几年内中国黑白木刻版画的发展可以说是呈现突飞猛进,后军突起的状态。翻阅专著、论文资料和版画图集便可以笼统总结出,目前国内版画理论研究主要由版画史、版画理论、版画技法教学和版画教育四大部分组成。
郑振铎编著的《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是郑振铎先生呕心沥血,穷其一生搜集、整理、研究、编印的一部中国木刻版画史料。是中国古代木刻版画领域宝贵的资料性文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图片与文献资料;文中使用黑白木刻的版画资料较多,分析也占一定篇幅,但由于是注重于史料翔实对于黒白木刻色彩角度的诠释就寥寥数笔,但大量纪实对本文研究也是很可贵很难得的资料。
黑崎彰、杜松儒、张珂主编的《世界版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它从史、论、画诸方面诠释版画文化形态的来龙去脉,是一部版画界的百科全书。书中展现的多样化的版画形态,为我提供了观赏和思考的大平台。有了比较和鉴别,更宜于我们审视当下、把握未来;但文中涉及的版画领域因其宽而广,未能为黑白木刻色彩方面做系统的、详尽的研究。
李允经编著的《中国现代版画史》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以中国新兴版画的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非常期、繁荣期,这五个时期作为本书的总纲和经度,又以版画运动、版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中外版画交流、版画的理论建设为纬度来论述不同时期的中国新兴版画的活动和发展。为读者提供了这一时期丰富的历史与图像资料。书中主要的研究木刻版画,着重研究构图和样式,黑白色彩的领域也是一笔带过,未能详尽分析。
贡布里希编著范景中译的《秩序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介绍了自然中的秩序及其效用,提出了一种新的图案研究方法。它试图表明手工艺人的图案制作实践是对材料、几何法则和心理压力等限制因素的挑战所作出的反应。文中对人心里面对图形图像的时候由于某种秩序产生的的空间、色彩以及某种想象做比较理性的研究,本文参考的重心在黑白图像的部分,论著虽理论性很全面,但是文中面对的图像研究范围宽泛,虽然没有针对版画的领域进行详细分析,但涉及人类对黑白画面的心理反映的研究给本文带来不少理论支持。

第二章 中国黑白木刻版画与黑白色彩的探讨

现代版画在中国的崛起则是为中国版画尤其是黑白木刻注入了与传统木版画截然不同的新鲜血液,为现当代黑白木刻的发展和思考提供了丰厚的原始积累,尔后黑白木刻视觉语言的多样化,主观提炼过后的视觉造型、丰富的肌理、迷幻的空间错觉,更容易激发观者对画面的联想和回忆,大大增加了黑白木刻还原心里色彩的机率。

2.1 中国黑白木刻版画
2.1.1 黑白木刻版画概述
广义上的版画在其概念是十分不清晰的,它有最初的作为印刷工能的版画或称之为印刷,它为的是文字或图画印制清晰、实在作为文字的补充,其根本目的在于复制,因此对原画和文字翻印的准确度上要求比较高而在艺术上的思考却相当的少。当然也有用于日常社会生活、或具图像装饰美化插图功能、或图像传播功能的印刷品,尔后印刷工业化的发展机器印刷也属于版画的范畴。另一个范畴是由艺术家或版画从事者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版画艺术创作行为的版画艺术作品。
狭义上的版画则专门指艺术家或版画从事者的版画艺术创作行为的版画艺术作品。这就属于是我们在文中讨论版画的范围。
现当代黑白木刻指的是使用木质的板作为制“版”的材料,区分于铜版、锌版、丝网版等等,采用水性的墨水或者是油墨等单色作为显示材料来进行的版画艺术创作。而现今全球的木刻版画绝大多部分甚至说几乎集中在亚洲东部的中国和日本,尤其是中国为主,所以在世界版画史中,中国的木刻版画尤为重要。
2.1.2 黑白木刻版画出现的背景
在最初,中国古代的绘画是民间的产物,它没有明显的风格流派界限与区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分化,中国的绘画逐渐走向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条是为了满足上层社会需求适应其统治的非民间绘画,即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为宫廷绘画和文人绘画的传统绘画,显现出华丽、复杂,具有较高风范和审美含义的情趣要求。另一条是依然生存在民间劳动人民当中的,适应民俗和生活需要的民间绘画,注重通俗易懂,呈现质朴、粗矿的面貌。在造纸术和印刷术在民间发明之后,随着书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市场,人们对绘画作品需求的扩大,为适应书籍插图、年节装饰等需要,可批量生产的木刻版画应运而生,并发展成为民间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 黑白色彩
2.2.1 黑白色彩概述
在物理原理中,色彩的产生可简单的描述为,物体遇到光并对其进行分解并吸收部分光波,剩下的部分则被物体反射出去,通过眼睛被视觉系统所接受并在大脑中产生的一种反映。它和物体大小、形状、肌理、颜色等都是通过视觉传送到大脑所产生的反映。《康熙字典》的释名: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
黑白属于无彩色系的行列,他们不被包括在可见光谱中,古人更有黑白是色,而不是彩之说,这绝不是无道理,在现代,我们可以知道由于黑白以及黑白之间兼容而成的各个阶级的灰色都只能在明度上给我们感觉到有变化,明度越高则越偏白,明度越低就越向黑靠近;这也就说明它们在理论上就缺少了色彩中必须具备的“色相、纯度、明度”三大元素中的两项——色相、纯度;所以不能称为“彩”是有据可循的。可是从视觉生理学、心理学来说,它们具有完整的色彩性,应该包括在色彩体系之中。黑白因为科学理论上的数据而被排除色彩行列却又因为生理学、心理学的需求认可而出现在色彩体系中,黑白色彩以很感性的方式存在于色彩体系中。也说明人类对于黑白的认识本来就是一种很本能的很感性的认知。
2.2.2 黑白色彩中产生色彩
光是产生色彩的原因,色是被光感觉的结果。也就是说视觉色彩的产生离不开光,没有光就没有人们对色彩的感觉。各种物体对光的吸收和反射光量的程度不同,这样被眼球所接受到的光就产生出不同的色彩反映,脑海就呈现出复杂绚丽的色彩现象。


第三章 中国现当代黑白木刻中的色彩美之感知 ............... 30
3.1 中国现当代黑白木刻的色彩表现的感知 ................ 31
3.1.1 黑白木刻的画面点线面.............. 32
第四章 关于黑白木刻色彩美理论模型的实践性试验 ............. 43
4.1 客观到主观,释放想象力 .................. 43
4.2 色彩的减少,感知的增加 ............... 45

第四章 关于黑白木刻色彩美理论模型的实践性试验

在本课题研究中,笔者大胆建立理论实验模型:利用黑白木刻需要通过画刻印三个步骤,实现对画面描绘由客观变成主观,由直接性变成间接性的特性,再通过版画家和版画从事者对造型的控制展示作品主观的画面语言,以及依靠创作者对黑白灰色阶的把握,达到释放造型和颜色对感知的束缚,接着画面能不同程度的诱导出观者的共鸣产生心理色彩,然后这个时候站在色彩的角度去分析、欣赏现当代的黑白木刻时,我们先前见到的造型、肌理、构成等此时成为丰富我们心理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获得一种不一样的赏析结果。

4.1 客观到主观,释放想象力
写实是美术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侧重研究版画木刻技法的版画家在黑白木刻对造型的写实的追求态度十分严谨,作品写实除了是造型功力的体现之外,是为了让人更好的接受视觉对象,使人们只需要用最少的思考就可以对应记忆中的影像,达到辨别、接受观者眼前画面形象的目的。写实的造型使得人们可以花最少的时间成本来学习陌生的东西。写实的版画也能够和摄影一样具有记录时间、记录生命的功能,当我们看着丢勒的《四骑士》时,我们本能的就被画面的故事性所吸引,视觉只顾着寻找人物之间的故事,画面中人物和物体上的阴影以及转折全是由线条组成的这个事实在我们看到画面的时候全然忘却,转而只是寻找画面的其他趣味点。这个例子在说明写实的版画在给人带来便利的时候我们可以很轻易的进入故事的情境中去,固然也带来了思考,笔者认为写实版画因此对造型的想象产生了一定的束缚——但这并不是坏事,至少不会漫无目的,有若干明确的想象范围。版画作为间接性和复制性在现当代艺术中独树一帜,我们知道线条在其他绘画中是被作为人物、物体等描绘对象的轮廓线使用,即使是在素描画中也会和例如工具涂抹、手蹭、排线很密集等明确制造面的技法结合使用。

结论

鲁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说过“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这既道出了传统中国版画的特征,也倾诉了鲁迅对于他所掀起的中国现代版画发展的期望。有很多人似乎以为木刻就是这样的,是与生俱来的。经过进一个世纪的发展,现当代黑白木刻在视觉语言形式中,光线、构图、透视、线条、刀痕、肌理等都是其丰富的视觉语言形式中的基本要素,而对于其中色彩意识的渗透,将更能够与其他因素共同构成作品的完整性。笔者从黑白木刻中通过视觉和感知的心理情境填补、还原心理色彩的多样化作为此课题研究,尝试将黑白木刻的色彩语言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来对待。
黑白木刻是间接性的艺术,视觉造型或视觉对象的呈现要通过画稿、刻板、印刷等由纸张到木板再到纸张这三个环节才能完成一张黑白木刻,在这三个环节中每一次载体的转移艺术家都会因为各种因素对画面进行细微调整,版画在这三个环节中进行了客观事物被主观的表现出来,以及直接表现的画面语言转换成间接表现的画面语言的过程,黑白木刻最终呈现具备极高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画面语言。而这总特性在以刀代笔,通过印制表现出来的版画最具代表性。
间接性能给作者带来偶然的刺激,而概括性则是对共同点的寻找,寻找物体的共同点、寻找画家与观众感知的共同点、寻找本质的共同点。借由黑白木刻版画造型语言的刺激,人们看到画面的时候,大脑就开始进入对其形象和造型的记忆探索和想象,以寻找具有共同特征的造型形象,寻找共鸣点。与此行为共同进行的是区分对象的各种黑白灰色阶,通过黑白灰色阶的画面分布与形象造型所带来的心理场景想象,想象必定伴随造型、肌理、色彩的出现,从而实现色彩心理感知和心理色彩的还原和补充的行为来去具象化想象的内容。
在此前提上,我们用还原了心理、补足了色彩的角度去分析眼前的黑白木刻,此时的空间感、肌理效果、视错觉和原本的黑与白等等都成为欣赏黑白木刻色彩美的组成部分,丰富了黑白木刻色彩呈现的细节,以之丰富欣赏和解读的角度。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