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服装业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全球每年的纺织服装贸易额高达数千亿美元,但服装业兴盛的背后不可避免的有许多浪费。不论是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材料浪费,或是服装被丢弃后产生的固体垃圾,数量都是触目惊心的。浪费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代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生产方式,并且这些浪费的材料多半以不适当的方式被处理,所带来的结果是恶劣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的紧缺等问题。
为此,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当可持续发展被提上日程,逐渐有设计师和学者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时装业的可持续性上。当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逐渐明确,未来的新型可持续生产方式也被提出并逐渐被接纳,而从我们目前摇篮到坟墓单向式的生产阶段到未来完全可持续畅想式的生产方式还有很长的过渡时期。作为对时装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零浪费时尚,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升级再造、重新构造和零浪费设计,这三种设计方法都对消除服装纺织品浪费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我们也需要更多的设计师和学者投身进来,共同创新,早日达成时装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1 浪费的单向时装系统
创意的 T 台、动感的音乐、美丽的模特以及绚烂多彩的时装,台前的一切似乎都在昭示着时装界的蓬勃发展。不可置否的是,纺织服装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无可取代,我国是纺织大国,纺织服装的发展向来被重视。2006 年,WTO公布的数据显示纺织服装贸易额达5300亿美元,2013年,我国的服装贸易出口金额超过1700亿美元,同比增长11.3%。然而这光鲜数据的背后,鲜少有人了解生产造成的污染和使用后产生庞大数量的固体垃圾。如今的时装产业可以说是一个单向线性的模式——从摇篮到坟墓(Cradle toGrave,简称 C2G),大致过程如图 1 所示,该模型源于 19 世纪中叶,伴随着巴黎当代时尚界的出现,几乎毫无变化地延续到今天。人们从自然界提取需要的资源,设计制造成服装产品并销售,消费者在穿着使用后丢弃,弃置的服装被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理最终进入“坟墓”阶段。
1.2 可持续时尚的定义
20 世纪 50年代,致力于社会变革以缓解全球贫困的大背景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初理由。而当我们不断面临种种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界都在试图寻求一种对其完整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据统计,最新的数据显示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定义有 70 多种,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上世纪 80年代,世界观察研究所(theWorldWatch Institute)创始人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首次提出“可持续性”,后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Brundtlan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我们目前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一种发展”,这也成为目前“可持续发展”最权威并被广泛接受的解释。
随着可持续发展被提上日程,生活中,我们慢慢发现服装的卖点由最初的款式、版型逐渐加入了生态、环保等词汇。在美洲、欧洲等国家,由于股东压力,零售商至少必须“看起来是绿色的”,这样的结果是可持续的深层涵义已经变得空洞。此外,加上人们对于“可持续”的误解或片面理解,“可持续”在某种程度上被等同为回收或环保。由此,在厂商和消费者的双向作用下,“可持续发展”一度被劫持用于商业用途,成为品牌“绿洗”的工具。
那么,可持续发展究竟该是怎样的呢?从布伦特兰的解释中,不难看到可持续发展由三个要素构成——人类、发展以及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一切活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则是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操控者,而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拿一件有机棉 T 恤来说,从材料上看它是一个可持续产品,但如果是由工人深夜加班来缝制,并且从世界各地空运到国内市场进行贩售,我们能说它是可持续的产品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件服装的可持续性不仅是使用天然纤维,还包括使用无污染的面料染色、后整理等加工工艺,利用可持续能源来进行缝制、运输、展示、销售等过程,以及使用符合社会公共道德和法律制度的人力资源等。时尚界学者琼·法拉(Joan Farrer)认为,对于可持续时尚最直观的视觉描述是挤奶凳模型(图 3),可持续发展的三要素就如挤奶凳的三条腿,它们既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并且缺一不可,共同支撑起了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第2 章 零浪费服饰的起源与演变
服装通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才形成了今天的适合人体特征的合体服装,其演变的过程从形态变化上来看其实是人类对自身体态特征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设计一款现代版型的零浪费服装实属不易,但探究零浪费服饰的鼻祖,我们竟然发现其最初的形制是如此简单——一片布。而伴随着织造技术的发展,一片布的服装演变产生了领、袖等部位,并且逐渐向人体特征靠拢,去除了胸腰、腰臀间的差量,加入了人体基本活动所需的空间量,彻底演变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三维服装形式。
2.1 零浪费服饰的初始形态
零浪费服装并不是什么新兴的服装,它始于服装的初始“一片布”的时代,可以说是服装的“鼻祖”。这里的一片布不同于后文中提到的三宅一生的 A-POC 的概念,而是指那些没有经过任何缝制及裁剪的全幅宽面料,基本穿着形式都是直接将整幅面料通过折叠、缠裹或者直接披挂于身,从而形成了最初的“服饰”概念。这类服饰包括围巾、披风、系腰带的半裙、围裙及缠绕式的连衣裙或长袍等。许多服饰到目前仍被沿用,例如我们日常使用的围巾、披肩、手帕等,都是从矩形的一片布形式发展而来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西方古代时期,由于经济条件和织造技术还十分落后,因此织物的产量很低,以至于服饰的价格非常昂贵,能拥有一件服饰几乎可以说是富贵的象征。加上当时的思想条件也还不发达,古代服饰的共同特点是造型单一朴素,几乎都是一片布的形式。古埃及的丘尼克(Tunic)、罗印·克罗斯(Loin Cloth),古希腊的希顿(Chiton)、希玛纯(Himation)等都是通过全幅宽面料的缠裹和折叠形成的。
古埃及的服饰种类并不多,单从造型上来说,古埃及的服饰可分为有垂褶和无垂褶两种形式,罗印·克罗斯则是有垂褶服饰的典例,而丘尼克则是无垂褶服饰的代表。罗印·克罗斯是一块缠腰布式的服饰,主要用于下身。穿着时一般腰部有绳作为固定,从腰部缠起,绕过裆部缠裹一圈后又返回腰部固定在腰绳上,因此缠裹出的褶皱是其最大的特点,图9是罗印·克罗斯的各种样式及典型穿着方式。丘尼克在服饰形制上是一种紧身合体的筒裙,其顶部在人体腋下位置,下摆则有长有短,面料在人体上缠裹一圈后进行固定即可。丘尼克的固定方式有多种,最简单的方式是揪出整幅布的一角,塞入胸前,就如同现代缠裹浴巾的方式相同;也有的用绳系住上端的两角,绕过脖子挂于胸前,或是将两角用皮带或直接系于左肩,如图 10。古埃及的服饰种类虽然不多,但他们用智慧在布料的表面做出了多样的装饰——织花、压褶、染色、刺绣、滚边等,其装饰手段之多使得服饰堪比装饰品,由于当时纺织品的稀有和昂贵,不同面料和装饰工艺的服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区分阶级的象征。
2.2 二维平面式缝制服装的发展
也许在是人对自身体型特征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中,经最初无缝制的服饰发展出现了简单的缝制服装。从这种简单的缝制服装的形制特点上来看,与今日的斗篷式服装类似,其最大特点是已经有了“领”的概念。桃乐丝·金·伯纳姆(Dorothy K. Burnham)在他的书中这样描述:最初的简单缝制服装出现在当时的许多地区,其中以美国中部和南部最出名,它形制结构是在一块布的中间裁出一个容许头部钻入的洞,对折后将侧缝缝合,在侧缝上端留出手臂可以伸入的洞,形成袖窿,如图 13 所示,这样一件简单的无袖服装就诞生了。
在古埃及的服饰中,有一种服饰叫卡拉西里斯(Karasilis),在《西洋服装史》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卡拉西里斯在古埃及服饰中的重要性仅次于罗印·克罗斯,它是的形制是把一块相当于衣长两倍的布对折,在正中挖一个钻头的洞,两侧留出袖子部分后缝合而成的一种宽大的贯头衣。”此段描述中的卡拉西里斯与桃乐丝的描述几乎吻合,也侧面证实了当时的这种斗篷服装在亚非大陆的存在。
古希腊的服饰中也有与这种斗篷服装形制相类似的简单缝制服饰,它就是爱奥尼亚式希顿(Ionic Chiton)。爱奥尼亚式希顿也是一块长方形面料,材质主要是亚麻绉布,其长边的长度等于两手平行张开时左手腕到右手腕距离的两倍,短边长度则为人体脖口到脚踝的长度再加上绑腰带时的提拉量。穿着时将两短边对折缝合成为筒状,上侧使用一排安全别针固定,留出头部和手臂的空间,并绑上腰带使其合体,便于人的活动。爱奥尼亚式希顿与上文的无袖衫或贯头衣都是通过矩形面料的对折并进行简单的缝制和固定留出头部和手臂的空间,而不同之处在于矩形面料对折的方向不同,且爱奥尼亚式希顿还使用了别针和腰绳对服装加以固定和装饰。
第 3 章 多样化的现代零浪费服饰 …………18
3.1 零浪费服饰的近代革命先驱者们 ………18
3.2 现代“百家争鸣”的零浪费服饰 ………22
第 4 章 可持续时装设计面料的选择 ………………34
4.1 面料选择方向的确定 …………34
4.2 奥司维生产原料和加工过程的可持续性………………34
第 5 章 零浪费设计与实践 …………………41
5.1 灵感来源与设计理念 ………………41
第 5 章 零浪费设计与实践
5.1 灵感来源与设计理念
系列名称:《空》
云卷云舒看沧桑,蓝天亘古述空灵。不论时空如何变幻,唯有那蓝天与白云永恒,本系列的灵感正源于此。
近年来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形成了灰蒙蒙的雾霾天。本系列以蓝天白云为主题,着力表现天的纯净和云的飘逸,展现环保的理念,呼吁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关注可持续时尚。
天空是人类数百万年来发展的历史见证者,极具变化和包容性,因此,本系列除了在面料和样板上注重设计的可持续性,还将致力于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风格。
结论
服装业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产业,它对微观的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宏观的经济发展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它同时也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及非环境友好型产业,在服装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伴随大量资源的消耗和严重的空气、水质污染。在可持续发展屡屡被提及的今天,服装业向环保生态方面的转型势在必行。在众多学者的探索和研究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道路逐渐明确。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投身到零浪费时尚中,通过升级再造、重新构造和零浪费样板及生产等设计方法中寻找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出路。目前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已有许多品牌和设计师投身零浪费时尚的领域,而我国的发展步伐缓慢,这也是由于宏观经济条件及设计师素质等综合因素使然。作为设计师,我们必须要更加清楚自己的优势和责任,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以提高自身能力,引导服装业零浪费时尚的发展。
在进行零浪费样板或生产的设计研究前,对历史服装的回溯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织造技术的落后使得纺织品稀有昂贵,人们对服装面料的珍惜和善用达到极致。因此从古代服饰形制中去寻找零浪费将对设计有很多的启发和帮助。从历史服饰中,我们发现零浪费服饰有对一片布的缠裹和披挂,也有矩形、三角形等平面裁剪形式,但由于人对体型认识的深入和技术发展导致的纺织品贬值使得服装形态的发展逐渐偏离了零浪费的轨道。
从 20 世纪初开始,逐渐涌现出一些零浪费设计的革命先驱,如埃内斯托·塔亚特、玛德琳·薇欧奈、三宅一生等,虽然他们并不是纯粹的零浪费设计师,但他们的设计是具有创举性的,对现代的零浪费设计有极大的启示作用。21世纪以来,由于可持续发展被提上议程,零浪费设计逐渐受到重视,由蒂莫·瑞桑恩、霍莉·麦奎伦、邓姚莉、刘马克、娜塔莉·查宁等设计师为首引领着这一时代的全新零浪费概念。从拼图、镶嵌法到沼泽外套式裁剪、手工或激光裁切的装饰法等,无一不是对零浪费设计的创新和突破。在近几年的研究中,除了对零浪费样板和生产的研究,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零浪费服装的可能性,如生物时装、DPOL 技术、3D打印技术等,未来也将会有更多的技术,为零浪费设计铺出新的道路。国外已经有众多的设计师投身到零浪费的研究领域,而反观国内现状,极少有零浪费设计的研究学者和设计师,更不用提文献或设计作品了。因此,本文对零浪费设计方法的介绍也希望能够打开国内零浪费设计的局面,让更多的学者和设计师了解零浪费,研究零浪费,发展零浪费。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