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患者伴随心理异常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54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心血管病患者伴随心理异常浅析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异常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发病率呈“双高”趋势。通过从临床上观察,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一定的心理疾病,一方面,患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往往容易并发精神疾病,最常见的是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另一方面,抑郁障碍也是诱发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心理因素影响治疗效果
在心血管疾病中,有不少病人平时看起来挺健康,但突然发病晕倒,被诊断为心脏病。由于打击来得太快,很多人心理上难以接受,加上对疾病了解不够,容易出现恐惧、失眠症状,患上焦虑症,而他们心理方面的问题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心脏病的康复。例如一位被确诊为急性心梗的患者,做了支架介入手术,手术很成功,身体恢复得也很快,但是患者的症状一直没有缓解,原因是患者看到说明书上的副作用,对支架介入产生了恐惧,吃不下,睡不好。由于睡眠不足和心理压力,患者的血压波动很大,忽高忽低。针对患者的情况,医生请来以往放置支架痊愈的患者为该患者讲解,并在患者的治疗中加入抗焦虑药物后,患者的情绪平静下来,病情明显好转。

2、慢性心衰患者易出现抑郁症
因为不堪长期疾病折磨,慢性心血管病患者更易患上抑郁症。临床上一些慢性心衰患者,都是医院的常客,他们反复发病住院,支付昂贵的医药费,但很多愈后效果并不好,有的出院不到一个月就又再进医院。有些慢性心衰患者可以查出病因,治疗起来效果还不错,但不少患者因为心理因素疗效较差,医生们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有统计表明,在重度心衰患者中,死亡率可达到20%~30%,其5年存活率不到一半,和癌症差不多。发病时的痛苦,加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一些患者出现自杀倾向,觉得活着就是一种折磨,意志极度消沉。对于这类患者,如果进行抗抑郁治疗,即使生命没法挽救,但减轻心理疾病可让病人更愿意配合治疗,也可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生活质量。

3、情绪低落或是心血管病前兆
有些心理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心血管病。一些患者突然出现情绪低落,看什么都觉得看不顺眼,越来越不愿见人,开始觉得可能是出现心理问题,去看心理医生,其实患者有可能已经患上早期高血压。正是因为患了早期高血压,患者会经常地出现心慌、头晕、头痛、心烦等症状。早期高血压虽然不严重,但如果不加干预,会越来越厉害,而及时治疗则可防止病情加重,保护各脏器功能,也可有效避免出现心力衰竭、肾衰竭、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有些患者既有心理问题,又有心血管问题,但表现却不一样,有的以前者症状为主,有的以后者症状为主,这种时候就需要医生小心甄别,看到底是心血管病引起了心理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引发心血管病。

4、更年期综合征易被误为心脏病
有些女性患上更年期综合征,会出现类似心绞痛的症状,心脏怦怦跳得好像要掉出来,但她们自己不知道,还以为是心脏出了问题。医院急诊科隔三岔五就会接诊到这样的患者,每次上上下下检查一遍,却并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只是虚惊一场而已。进入更年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内分泌易出现紊乱,容易出现过分焦虑、心慌、急躁的情况,有的甚至紧张得满身大汗,动不动就乱发脾气,这其实是更年期综合征,但很容易被误以为是心脏病,而由于害怕得心脏病,症状会反复出现,越来越重。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