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学论文范文:6年间儿科感染性疾病细菌谱及耐药性变迁临床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55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前言

上一世纪,随着社会的开展,人们生逝世程度的进步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疫苗与抗生素的钻研、开发和广泛运用,要挟世界儿童衰弱最大的沾染性疾病(包含沾染病)得到有效掌握。人们广泛以为,目前疾病谱已经发作变更,先本性遗传性疾病、肿瘤、不测伤害和一些慢性疾病逐步成为儿童重要的疾病,沾染性疾病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实践并非如此,世界卫生组织在 1999 年收回正告:“沾染性疾病仍是寰球衰弱事业的重要伤害”, 尤其对儿童,它仍是最大杀手。每年寰球有 1 千 3 百万小儿逝世于沾染性疾病,占儿童逝世亡的 63%,其中大局部发作在开展中国度。沾染性疾病逝世亡病例大多因为细菌沾染, 儿科沾染性疾病又以败血症及细菌性肠炎较为罕见,败血症是一种重大的血液沾染性疾病,病情凶险,病逝世率高〔1-2〕。腹泻病是儿童的一种罕见病和多发病,其中细菌沾染性腹泻是罕见的腹泻类型之一,重大伤害儿童衰弱,是形成儿童养分不良、成长发育阻碍及免疫功用降落的重要起因,甚至还能招致儿童逝世亡[3-4]。
抗生素的运用仍是沾染性疾病医治的重要手腕,然而它们只是掌握了沾染,并不能在地球上彻底毁灭病原菌。不同起因引起抗生素的滥用也招致耐药菌急剧增多和敏捷播散,给沾染性疾病医治带来了巨大艰难,对儿童的影响尤为突出,可招致儿童某一器官残疾甚至逝世亡[5]。近年来细菌的耐药性给沾染性疾病的掌握带来了现存的和潜在的危机,重大沾染会逝世灰复燃,引起世界规模内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
2010 年在印度、巴基斯坦、英国等地区出现超级耐药菌 NDM-1,其 NDM-1基因在 E.coli 和 K.pneumoniae 中最为常见,几乎对所有抗生素均有耐药性[6]。超级耐药菌的出现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有待更多的开发新型抗菌素,并规范抗菌素的应用,加大监管力度。感染性疾病均有其特异病原微生物,因此病原学诊断即病原体的检出,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但是它需要的时间较长,不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一般情况下,非细菌感染不用抗生素,一旦怀疑细菌感染,首先做细菌培养,然后根据经验选择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后再调整抗生素。所以了解本地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的细菌谱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有利于临床医生合理的选择抗生素,尽量减少和控制细菌耐药的产生。本研究调查我院 6 年来细菌的细菌谱分布,以及耐药性的变迁,给本地区医务人员选择抗生素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2,讨论

2.1加强儿科临床抗生素合理应用管理的重要意义
1928 年 9 月 15 日,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1942 年人类首次实现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其卓越的疗效使很多感染症患者远离了死神,随后各类抗生素包括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多肽类、多烯类等不断被发现,并成功地应用于治疗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感染性疾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因而抗生素也是儿科临床的常用药,儿科医生每天都会接触和使用。在广泛应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应用是否合理、恰当。
药敏实验对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有指导性意义,但是存在时间差,面对一个感染患儿,我们盲目追求针对性,是不现实的,等培养出来,宝贵的时机也许已经失去。一般选用广谱抗生素,等培养结果出来后再针对性用药,或者,普查常常发病的菌谱,采取针对性的决策。但是儿科临床规范收集标本难度较成人大的多,像痰培养、清洁中段尿培养就很难收集,而且容易污染,一方面是患儿不能很好的配合,另一方面家属也不愿配合,对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不利。抗生素与其他药物一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其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可造成人体生理生化、甚至结构上的变化,给患儿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甚至是致命的,后者统称为不良反应。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对患儿影响不容忽视,另外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也是治疗感染性疾病时最麻烦的问题,新生抗生素问世赶不上耐药菌株的产生。一般规律是抗生素在最初应用时效果好,在应用过程中疗效逐渐降低,最后丧失了治疗价值,敏感菌变成了耐药菌。
抗生素不仅在医院中应用,在我们的食物链中也进入了抗生素,我们喝的奶,吃的蛋类,饲养动物和鱼类的肉[7-8],一样受到抗生素的污染。病原微生物也在不断的适应新的环境,这也是它们的本能和特性。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天有 75 个物种灭绝,每小时就有 3 个物种灭绝,每年都会产生新物种,微生物也在不断的适应环境而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9-10],我们目前能做的是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减少预防性用药,增加针对性用药,才能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2.2,近年来儿科临床感染性疾病的细菌谱改变
6 年间共分离菌株 1674 株,血流感染分离菌株 582 株,消化道感染分离菌株1046 株,其它部位感染分离菌株 46 株,其菌种构成为:G+515(30.8%)株,G-1057(63.1%)株,低于游先辉[11]68.8%、汪复[12]71%等报道,可能是地区差异。念珠菌50 株,其它 52 株。G-是我院感染性疾病的常见致病菌。G-中以大肠埃希菌居多,其次为克雷伯氏杆菌,G+主要为 CNS 占 18.5%,其次为肠球菌,念珠菌感染比例较低,占 3.0 %。血流感染培养分离菌株中以 CNS 为主,两组均超过 50%,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54.8%,并有上升趋势。同文献报道相一致,在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比例正逐年增加,其原因可能与针对革兰氏阴性菌的头孢二代和头孢三代菌素的大量使用有关[13]。
菌群变迁的原因可能与大量的广谱抗生素应用有关,导致条件致病菌增加。与国内报道近 10 年来败血症的致病菌发生变化,特别是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也逐年增加[14]相一致。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CNS 大多是条件致病菌,它具有产生黏液和表达黏液相关抗原的能力,黏液相关抗原的表达与 CNS的产生具有致病作用的厚生物膜(thicker biofilms)密切相关,是其毒力指标[15],表皮葡萄球菌为其典型代表。它既是主要的病原菌,也是最常见的血培养污染菌,临床上要引起重视,注意鉴别[16]。中除了 CNS以外,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社区感染较常见的致病菌之一,近年来由于静脉导管等置入装置的广泛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已经成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17]。
迄今为止,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生率仅次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成为全球第二大常见的感染性疾病[18],引起腹泻的细菌种类较多,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人群引起腹泻的肠道病原菌属、菌群及血清型各不相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不一样。我院儿科近 6 年消化道感染分离菌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肠球菌,这与国内报道一致[19]。在进行粪便标本致病菌分离培养时,往往把目标放在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上,而忽略了对肠球菌的分离培养,有资料显示,肠球菌的感染已呈上升趋势,因此不应忽略了肠球菌的分离。克雷伯氏杆菌位居第三,近年来志贺氏菌和沙门氏菌感染也有所上升。志贺菌为革兰阴性菌细胞内致病菌,是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主要受污染的食品和水源经口感染。
志贺菌感染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志贺菌包括 4 个种群,47个血清型,即福氏志贺菌(15 个血清型)、痢疾志贺菌(13 个血清型)、鲍氏志贺菌(18 个血清型)和宋内志贺菌(1 个血清型)。我国志贺菌主要为福氏志贺氏菌,本研究中分离志贺氏菌 40 株,福氏志贺氏菌 31(77.5%)株。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最复杂的菌属,菌型繁多,临床主要分三型,即胃肠炎型、败血症型和伤寒型。每年全球大约有 2100 万人感染,其中死亡人数超过 20 万[20]本研究中分离出伤寒沙门氏菌 20 株、其它沙门氏菌株 26 株,而与近年来报道的非伤寒沙门氏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引起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菌种亦逐年增多一致[21]。

目录
中文摘要 ………………………………………………… 2
英文摘要 ………………………………………………… 4
论文正文 ………………………………………………… 6
1 前言 ………………………………………………… 6
2 材料与方法 ……………………………………………… 7
3 结果 ………………………………………………… 7
4 讨论 ………………………………………………… 19
5 结论 ………………………………………………… 24
6 参考文献 ………………………………………………… 25
7 附录一 ………………………………………………… 29
8 附录二 ………………………………………………… 30

结论
1,我院 6年来感染性疾病致病菌主要是 G-占 63.1%,G+占 30.8%,但是近三年 G-分离菌株由前三年 66.9%降至 58.8%,而 G+则由 27.2%升至 35%,真菌感染由 2.9%变为 3.1%,变化不明显。
2,血流感染致病菌主要为 G+,由前三年 60.1%上升至 62.7%,而 G-则由 32.7%降至 32%,G+中 CNS 占主要地位,由 50.2%升至 52%,金黄色葡萄球菌则由 5.7%升至6.9%。
3,消化道感染致病菌以 G-为主,但是比例在逐年降低,由前三年 82%降至 79.9%,而 G+则由 12.5%升至 13.9%,G-中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由前三年 64.7%升至 67.1%。G+中以肠球菌为主,由 11.7%升至 13%。
4,细菌耐药性增加显著,G+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苯唑西林、青霉素、菌必治等耐药率较高,高达 91.9%,而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等耐药率变化不明显,出现 MRSA 及 MRCNS,但是对万古霉素百分百敏感。G-对头孢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高达 87.6%,而对亚胺培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产 ESBLs 菌株增加,对亚胺培南耐药性增加,出现多重耐药菌株和泛耐药菌株。5.5 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性较低,但是也有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 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tory Standards.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antimicrobial testing.Ni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NCCLS,2005:32-36.
2,李宏伟, 郑华圆, 董淑萍. 血培养标本的细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0,8(27):85-86.
3,喻华,晏江丽. 儿童腹泻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和检验学分册,2005,26(8):533-534.
4, 谢永强,邓秋连,虢艳,等.广州地区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研究[J].中华当代儿科杂志,2009,11(2):107-109.
5,谢 红, 周 娟 ,刘 芳. 儿科抗生素使用与常见的细菌耐药监测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20(9):8-10.
6,Kumarasamy KK,Toleman MA,Walsh TR et al.Emergence of a new antibioticresistance mechanism in India,Pakistan,and the UK:a molecular,biological, andepidemiological study[J].Lancet Infect Dis,2010,10(9):597-602.
7,Silbergeld E K,Graham J,Price L B.Industrial food animal pro-duction,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nd human health[J].Annu Rev Public Health,2008,29:151-169.
8,Smith P.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aquaculture[J].http://sblunwen.com/erkyx/Rev Sci Tech,2008,27(1):243-264.
9,Baquero F,Martinez J L,Canton R.Antibiotics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waterenvironments[J].Curr Opin Biotechnol,2008,19(3):260-265.
10,Igbinosa E O,OkohAI.Emerging Vibrio species:an unending threat to publicheal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Res Microbiol,2008,159(7- 8):495-50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