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文以卫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旨在对四川省68个农业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定性分析。由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1.1.1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民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以农民为核心的“三农”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它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决策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理论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重点问题。农民的健康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农村医疗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生命质量提高的标志,是有关农民生存及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重要前提。加强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研究,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一直未将农村人口纳入思考的范畴。我国的卫生资源严重向城市倾斜,占全国人口总数70%以上的农民,却只能得到约30%的卫生资源(刘德友,2007)。广大农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以绝对的低收入,承担着自费医疗的重负。加上近年来城乡差距急剧拉大,经济落后地区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十分突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我国政府在农村一直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在解决缺医少药的中国农村居民看病难、推动农村基础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项制度曾被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和“成功的卫生革命”(北京青年报社,2002)。
然而80年代初由于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制度本身等多方面原因,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迅速失去了昨日的辉煌,绝大部分农民成了完全自费医疗的群体,在农村中普遍存在着农民患病不能就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有48.9%的群众有病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应住院而不住院,其中主要是农民因经济原因难以及时就医(卫生部,2003)。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12月21日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全国有65.7%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大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因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放弃医疗。为基本解决8亿农民看病难,防止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使广大农民的健康要求得到满足,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的医疗问题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2年10月,我国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逐步在全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求各地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共同发布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标志着全国范围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展开(以下亦简称“新农合”)。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充分反映了农民的意愿,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长期稳定与发展。随着试点地区新农合的逐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逐年提高。截止到2008年9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2729个,参合农民7.3亿人,参合率达86.0%。
与2004年相比,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增加2396个,参合农民增长9倍,参合率增长16.3%(卫生部,2008)。然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推进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制度设计缺陷,比如以家庭对单位的自愿参保方式是否对所有地区都适用等;其次是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缺陷,比如医疗供方与保险方合二为一导致监督者虚位、管理者缺乏有效激励等;同时,新农合还面临着城镇化滞后的挑战,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导致的支付意愿下降 (Jiang,2004),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医保导致的与新农合重复保险等。
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针对问题,迎接挑战,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否可持续发展、农民健康水平能否提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杨敬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中的利益博弈[J]. 财会月刊, 2008,(09) .
[2]许梦博,许罕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资金筹集模式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07,(10) .
[3]王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中的问题及其对策——以资兴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为例[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02) .
[4]平新乔. 从中国农民医疗保健支出行为看农村医疗保健融资机制的选择[J]. 管理世界, 2003,(11) .
[5]夏艳玲.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模式分析[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8,(05) .
[6]左菁.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实证分析——基于贵州、内蒙、陕西试点(旗)县的调研[J]. 河北法学, 2006,(05) .
[7]李德成. 中国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综述[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
[8]金彩红.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缺陷的理论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 2006,(09) .
[9]王俊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 2006,(05) .
[10]冯晓.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绩效评价研究[J]. 经济管理, 2007,(16) .
[11]王玲,缪小林.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与者合作关系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07,(08) .
[12]Karl H. Borch, Economics of Insurance,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 .V. 1990, .
[13]Virginia Wilcox-G?k,Jeffery Rubin.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among the Elderly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1994, 38 (no. 11) :15-21 .
[14]Luft,HS. Potential methods to reduce risk selection and its effects .Inquiry, 1995, 32(1) :23-32 .
[15]Patrick Krause. Non-Profit Insurance Schemes for the Unorganized Sector in India .Social Policy,Working Pa-pers No 22. .
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
1 引言 8-21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8-10
1.1.1 问题的提出 8-9
1.1.2 选题意义 9-10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0-13
1.2.1 医疗保险 10
1.2.2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0-12
1.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2-13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3-19
1.3.1 国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3-14
1.3.2 国内研究进展及现状 14-19
1.3.3 文献研究评述 19
1.4 研究方案 19-20
1.4.1 研究目标 19
1.4.2 研究内容 19-20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0
1.5 本文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可行性研究 20-21
1.5.1 研究方法 20
1.5.2 技术路线图 20
1.5.3 可行性研究 20-21
1.6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21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理论分析 21-29
2.1 卫生经济学视角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1-24
2.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医疗需求与供给变化 21-23
2.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道德风险 23
2.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逆向选择 23-24
2.2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4-29
2.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 24-27
2.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变迁 27-29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效果指标体系的构建 29-33
3.1 指标构建的理论框架 29
3.2 设定指标体系的原则 29-30
3.3 评价指标的分类及选取 30-33
3.3.1 管理水平指标 30-31
3.3.2 筹资水平指标 31-32
3.3.3 受益水平指标 32
3.3.4 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32-33
3.3.5 小结 33
4 实证分析 33-52
4.1 数据来源 33
4.2 新农合运行的描述性分析 33-36
4.2.1 管理情况 34-35
4.2.2 筹资情况 35
4.2.3 农户受益情况 35-36
4.2.4 经济发展情况 36
4.3 不同补偿模式采用分析 36-41
4.3.1 四种补偿模式介绍 36-38
4.3.2 补偿模式分布情况 38-39
4.3.3 四川省补偿模式情况 39-41
4.4 新农合运行效果的因子分析 41-52
4.4.1 因子分析法 41-43
4.4.2 因子提取 43-45
4.4.3 因子旋转及命名 45-47
4.4.4 因子得分 47-50
......
参考文献 55-61
附录 61-65
致谢 65-6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6
您可能有外科医学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外科医学论文频道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