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政治动员的机制探讨——以内蒙古H村张某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30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本文在通过长期对内蒙古H村乡村振兴带头人张某的跟踪访谈和实地观察后,对农村政治动员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对农民个人的政治动员的机制,探究了政治动员机制有效的深层原因。
1导论
1.1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问题缘起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最关键的则是“乡村人才”,然而乡村人才在农村却十分紧缺,究其原因,是欠发达地区留不住人才、欠发达农村留不住农民所导致的。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交通逐渐便利、城市建设出现的“用工荒”等情况,农村农民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城市,以至于乡村呈现出空心化、老龄化、弱势化趋向。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和人才不断向外输出,大部分农民也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农民从传统种植经济转变为半工半农的经济模式,客观上促使农民出现多种类型,农民群体开始“分层”。然而在农村仍存在着一部分正值壮年的农民,他们承受着上下两代的经济压力,但由于他们对农村具有深厚感情,不愿离土离乡,只能努力地在土地上求生存,通过形成规模效益和进行产业创新获得不低于外出务工的经济收入。这一部分对农村和农业有深入了解的农民被称为“中坚农民”。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不仅包括城市的技术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乡村本土的“中坚农民”。他们拥有农村经验、在农村搞产业,相比于从城市引进的人才更具有稳定性,是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部分,也是乡村振兴最具潜力的部分。把农村的“中坚农民”动员起来加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乡村人才队伍就有了扎根农村的深厚基础,有了吸收外来人才的包容性。没有这个基础,人才队伍的建设难以稳固。
..................................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文献综述
1.2.1.1乡村振兴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面临着人才困境。首先在农业现代化方面青年一代人才较少,杨璐璐指出农村留守人员呈现年龄大、数量少等特点,现代农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1]。其次在农村党组织建设方面核心骨干短缺,霍军亮和吴春梅认为部分基层党组织人员的教育水平较低、工作能力较弱且后备队伍不优,优秀基层干部人员的短缺严重制约着乡村组织力的提升[2]。新时代的农村需要更多各领域的专业人才,而这些人才短缺制约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卞文忠指出产业兴旺的实现需要大量农村管理人才、农业科技支撑人才、电商人才,生态宜居的实现需要环境治理人才,乡风文明的实现需要文化传播人才,乡村治理高效的实现需要乡村治理能手,农民生活富裕的实现需要一批优秀的医疗、教育人才[3]。因此,乡村振兴各环节都存在人才短缺问题,各方面都需要引进更多优秀人才[4]。培育乡村振兴内生人才的重要任务一方面主要落在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和学校的肩上,培育出一批有专业素质、有农村建设意愿的学生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需要攻克的重要难题;另一方面则是对乡村内生人才的培养,包括提高教育水平、发掘特色人才等。在职业教育领域,杨磊等在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耦合中提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出现了结构失衡、人才外流、管理失策和培训失真等问题,因此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两个系统要做好培养民族性和乡土性人才的工作,培养出一批有技术、有文化、有民族情怀、有乡土情感的实干型人才[5]。林克松等提出职业教育要助力乡村振兴,需要构建“N+1”融合行动模式:1.要回归服务“三农”办学面向,通过增强“三农”人才的供给力度、丰富“三农”人才的以及按需分类供给本土人才;2.要建设“农业+”专业群,培养人才复合素质;3.要创新联动式培养方式,构筑协同育人平台;4.要构筑立体化帮扶网络,组建人才队伍[6]。而在农村内生人才培养方面,安治民等则指出培养乡村各个领域的人才和吸引外出打工或经商的人回乡兴业创业两条人才培养路径。具体实施方法有三点:1.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整体教育水平;2.发掘农村特色人才,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3.把外出创业就业的人“送出去,请回来”[7]。
......................................
2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核心概念
2.1.1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是获取资源为政治权威服务的过程,通常是政治动员主体通过宣传教育、利益刺激以及组织强制等方式向社会成员发动政治参与活动,以此获得社会成员支持来实现其政治目标,该定义突出强调了政治动员的主体、动员客体、动员方式以及动员目的[1]。国内外学者在政治动员的研究过程中,普遍认为政治动员的发起者为上层政治集团,是政治需要自上而下传递和实现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目的导向[2]。
乡村振兴是中国一项长期的战略规划,旨在全面振兴农村,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条必由之路。乡村振兴真正实现需要农民自主意识的广泛觉醒,从而自觉建设家乡。但在当前,小农意识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农民群体之间,国家资源的投入相较于数十万的农村数量仍显有限。因此乡村振兴的推进需要高效的动员模式,这就要求由党和政府进行动员并分配资源,通过有效的动员机制和动员策略先吸引一部分农民加入乡村振兴建设,以此为支点撬动农民群体意识觉醒、建设家乡。
从这个角度而言,动员农民加入乡村振兴的建设符合政治动员的标准,即在实践过程中表现为以党和政府作为政治动员主体,农民为政治动员客体,乡村振兴建设为政治目标,通过多种动员机制和手段实现政策与资源自上而下的传递与实现。
.........................
2.2分析框架
林德布洛姆指出,当前绝大部分国家都是依靠市场来分配消费品,也就是说市场已经深入地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在这种政治——经济制度背景下,想要实现对他人的控制,主要依靠社会控制的要素机制。该机制表明在社会中想要控制他人,需要运用三个要素,分别是交换、权威和说服要素。交换是市场制度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处不在;权威是政府得以支撑的柱石,表现为人对政权的服从;说服则是社会制度的中心和基本要素,在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5]。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控制的要素机制也存在于国家对农民个人政治动员机制当中。与交换、权威和说服要素相对应,政治动员中分别存在着利益共享机制、社会认同机制和观念塑造机制。其一,国家向农民共享乡村建设的利益,使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了参与的动力;其二,一方面来自党和国家的权威使农民自愿服从,另一方面对权威的服从促使农民渴望来自权威的认可;其三,对农民的再教育和对广大农村教育水平的革新,从思想上对农民进行劝说,促使农民建设农村。
国家对农民个人政治动员的成功依靠国家政权在农村的推进,这使得国家能够相比以往更加精准地识别农民类型和农民个体的需求。在抓住农民个体的需求之后,国家利用输入进农村的资源,运用利益共享、社会认同和观念塑造等动员机制,满足农民发展需要、形成国家观念,实现了对农民个体的有针对性的高效动员。本文分析框架如图2-1所示。


政治论文怎么写

.............................
3国家对农民个人的政治动员过程.............................14
3.1从原子化的小农到组织化的农民..............................14
3.2农民国家观念的形成........................................19
4国家对农民个人开展政治动员的机制..............................23
4.1国家对农民个人政治动员的过程分析............................23
4.1.1国家与农民分享经济利益.................23
4.1.2农村党组织对农民党员的认可与鼓励......................24
5国家对农民个人政治动员成功的原因探析............................39
5.1国家对农民的持续关注与类型识别...............................39
5.2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41
5国家对农民个人政治动员成功的原因探析
5.1国家对农民的持续关注与类型识别
我国对农民群体的关注传统由来已久,无论在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都不曾忘记农民始终是国家稳固的基础,农业是国家工业化的资源后盾,农村是城市文明诞生发展的源泉。可以说,不关注农民群体的发展就是忽视了国家前进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就是忽视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诞生地,就是忽视了国家“三农”战略推进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因为这样,国家对农民群体的关注不仅从未松懈,而且在十六大以来实施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政策以来还呈现着愈加重视的发展态势。


政治论文参考

在案例张某的经历中可以看到,在H村发展时,村委和村党组织全程关注与引导张某,在张某被动员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当张某进入城市拓宽合作社发展渠道的时候,地方政府领导也逐渐开始关注张某的动态、了解他个人与他所代表的合作社情况。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张某的形象逐步被勾勒出来:他个人具有年富力强、富有进取和创造精神的特点;他的家境较为良好,能够担负起产业发展的启动资金;他所在的合作社发展方向符合当地经济,具有形成互动的良好基础等等。对张某的了解与对张某的动员同步进行,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党组织和政府积极于农业发展,而且还体现了国家对农民的关注、对农民类型的识别。这种关注与识别,随着时间的推进与国家政权触角在农村的深入变得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丰富地收集到农民的个人、家庭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准确了解不同类型农民的需求。
...............................
6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政治动员作为我国实现凝聚全国力量办大事的桥梁,具有十分悠久的传统,它的发展也经历了多个不同的阶段,展示出对不同时期的适应能力和吐故纳新的能力,在众多重要时刻发挥着其关键作用,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深厚根基。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民的政治动员更注重经济利益的吸引,也就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辅以多种动员机制和策略,采取吸引而非强制的动员模式实现社会力量的整合和国家力量的凝聚。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对农民的动员也面临着不同以往的新的情况,具体体现为需要启发农民、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引导农民逐步投入乡村振兴建设之中。本文在通过长期对内蒙古H村乡村振兴带头人张某的跟踪访谈和实地观察后,对农村政治动员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对农民个人的政治动员的机制,探究了政治动员机制有效的深层原因,本文在研究中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是对政治动员机制的分析。当前政治动员机制主要是由(1)利益共享机制;(2)社会认同机制;(3)观念塑造机制这三部分组成。二是对政治动员机制有效的原因分析结论。本文得出以下四个原因:(1)国家对农民的持续关注与类型识别;(2)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3)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提高;(4)国家政权建设的推进。正是由于党和国家数十年来始终关注三农问题、重视农民群体的发展,通过持续性的“三农”政策和资源倾斜,以国家政权建设在农村的推进探索来促进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最终构建起了农民对国家的认同,在拥有众多可利用的动员资源情况下形成了国家对农民的强有力的动员机制。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