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吕氏春秋》与《墨子》政治思想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86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1章绪论


1.1选题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进入汉代以后,儒、道两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其它诸家影响渐微。这与统治者在政治上的推崇、儒道两家的强大有密切关系,除此以外还有诸子百家自身的原因。那么原因有哪些?先秦百家到哪里去了?是否真的消亡了?如果消亡了,是怎么消亡的?

虽然在历史上墨先}fu吕后,但二者可以进行纵向的历时性的比较,体现先秦诸子学说的历史发展性。《吕氏春秋》是先秦诸子思想发展中的一部分,它和墨家思想存在着关联。吕书中有明显的墨家思想的痕迹,书中记录了墨家学派的活动,有些内容是类似的。但是二者又是不同的,《吕氏春秋》的编撰恰好处十先秦百家的结尾,临近秦汉统一,吕书体现了先秦百家思想的融合趋势,在接受墨家思想的同时,也吸收了其它诸家思想。通过尝试将《吕氏春秋》和《墨子》对比,或许可以窥探到其它诸家是如何流变的。比较研究的基本功能是明同异,“有相同,才能比其异同;有相异,才能比其同异”。1所以本文在比较时,坚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原则和方法。

先秦百家思想,落脚点大都归十政治。《墨子》体现了下层小生产劳动者的社政治理想,《吕氏春秋》编撰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纪治乱存亡”。②政治思想的内容,从所表现的对象观察,可分为两类:一是纯理,二是应用。所谓纯理,是从理论上研究国家应当采用何种组织,施政应当采用何种方针等。所谓应用,是从实际上研究某种组织某种方针如何才能实现。这两者虽然有区别,但常常是连锁的关系。纯理必须借助应用才能达到圆满,应用必须以纯理为其基本依据。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国历来推崇“政在养民”,政论及政策尤其集中在人民生计方面。③基十对政治思想的这种理解,本文选择《吕氏春秋》和《墨子》中关十义政、天子与贤人政治、经济政策几个方面作为研究重点。

1.2研究综述

先秦思想史上,墨先}fu吕后,墨、吕关系的讨论首先体现在《吕氏春秋》的思想渊源的讨论之中。关十《吕氏春秋》的学派属性及主导思想,目前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

第一,认为吕书作为一部杂家著作,各家思想都有所汲取,自成一派,并非更倾向十其它哪一家。东汉高诱《吕氏春秋序》中说:“然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柯、孙卿、淮南、杨雄相表里也,是以著在《录》、《略》。”1《隋书·经籍志》云:“杂者,兼儒、墨之道,通众家之意,以见土者之化,无所不贯者也。”②清江中《述学补遗·吕氏春秋序》说诸子争鸣,“最后《吕氏春秋》出,则诸子之学兼}fu有之。……《艺文志》列之杂家,良有以也。”③吕书是以其指导宗旨和一定之规对先秦诸子取长弃短,为我所用,自铸宏辞,故能“大出诸子之右”。④

第二,认为吕书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吕书“大抵以儒为主,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与孔子、曾子言。”《吕氏春秋》兼收并蓄各家思想是有原则的,用儒家思想批评改造其它诸子思想,这是该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又一体现。③

第二,认为吕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熊铁基认为应该把《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看作“新道家”,即与先秦老、庄那样的“道家”有别的秦汉之际的道家。《吕氏春秋》不是所谓“杂家”之始,Ifu是“新道家”(黄老学派)的最早代表作。劝任继愈和牟宗鉴赞同此观点,认为吕书推崇老庄哲学,并以其为主干构造自己的理论原则。

第四,认为吕书以墨家思想为其主导思想,以贺铸和卢文b最为典型。明凌稚隆刻本《吕氏春秋》眉批载陆游(实为贺铸)说:“吕氏之学,主十老墨。”清卢文《抱经堂文集卷十·书吕氏春秋后》:“《吕氏春秋》一书,大约宗墨氏之学,缘饰以儒术,……要由成之者非一人,其墨者多也。”⑦

无论是取“杂家说”、“儒家主导说”还是“道家家主导说”,都会提及墨家思想对吕书的影响以及吕书对墨家思想的扬弃。那么它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吕氏春秋》与《墨子》“十论”的关系上。

参考文献
一经典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汉.刘安著,汉.高诱注.淮南子注.长沙:岳麓书社,1996
[4]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_5]汉.高诱注,清.毕沉补注.吕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6
[6]魏.土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7]宋.范哗.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8]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9]清.卢文弛.抱经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清.江中著,土清信、叶纯芳点校.《江中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筹备处,2000年
[11]清.孙冶让.墨子间沽.北京:中华书局,2001
[12]清.土先谦.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54
[13]清.土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54
[14]清.土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54
[15]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
[16]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国书店,1985
[171陈奇献.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二.研究专著
[1]梁启超.墨子学案.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
[2]高维昌.周秦诸子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3]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3]陈柱.墨学十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4]方授楚.墨学源流.上海:中华书局,1937
[5]顾领刚编著.古史辨(第六册).上海:开明书店,1938
[6]李相显.先秦诸子哲学.北京:世界科学社,1946
[7l来调甫.墨子研究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8]谭戒甫.墨辩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4
[9]中华书局编辑部.云梦秦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1


摘要 5-6
Abstract 6-7
目录 8-10
第1章 绪论 10-14
1.1 选题原因 10
1.2 研究综述 10-13
1.3 选题意义 13-14
第2章 墨、吕关系之历史考察 14-19
2.1 墨家学派的形成与分化 14-17
2.1.1 墨家学派的形成 14-15
2.1.2 墨家学派的分化 15-16
2.1.3 墨学在秦国 16-17
2.2 《吕氏春秋》的编撰及其与墨家的关系 17-19
第3章 义政思想比较 19-32
3.1 天人观念 19-22
3.2 兼爱与爱类 22-24
3.3 义利结合 24-25
3.4 节用节葬 25-28
3.5 非攻与义兵 28-32
第4章 选举制度比较 32-44
4.1 天子的产生与更替 32-34
4.1.1 天子的产生 32-33
4.1.2 天子的更替 33-34
4.2 天子的权力运作 34-36
4.2.1 国家政权组织建立 34-35
4.2.2 天子权力的制约因素 35-36
4.3 贤人政治 36-44
4.3.1 贤人的重要性 37-38
4.3.2 选贤的标准 38-40
4.3.3 求贤方法 40-41
4.3.4 用贤方法 41-44
结论 44-45
参考文献 45-49
致谢 49-5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