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化观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85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导言文化已然成为全球热点问题,如今的世界文化已经走向全球化、多元化,全球化文化要求我们必须将自己更好的融于这个世界,融于这个世界多彩的文化。文化哲学的发展与繁荣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从文化的层面去解读文本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发展路线。

纵观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发展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绝对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文献,《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起源地,马克思在《手稿》中开始解答人类社会发展中理论和历史的谜团。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批判当时现实的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重要的异化劳动理论,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学价值,但是在我看来,《手稿》是马克思文化哲学的纲领性著作,因为马克思对经济、社会、制度等的考量全部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础上进行的,马克思通过对人的自我意识的批判、人的本质的批判和人类历史进步轨迹的批判,这三个层面上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文化观。

我们对《手稿》进行文化观的解读,目的是探究马克思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文化哲学的思想,并进一步理解和分析马克思原生态的文化观,进而达到理论的自觉。更重要的是通过解读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来对现实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文化哲学的反思。哲学的目的不仅是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本文从论述《手稿》之前文化观的发展开始,重点研究《手稿》中文化观的基本问题及对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和文化观的历史地位,沿着这一思路来探讨《手稿》中文化观的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经典文献中,并没有专门的文化著作,甚至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关于文化的定义。但马克思学说作为一个涵盖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理论体系,如果缺乏从文化视角的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析,势必不可能真正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而言,国内学界目前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研究十分薄弱,几乎见不到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系统而全面的梳理与概括;而更多的是学者从自身学科出发,立足于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特定内容进行阐释和发展。

回顾研究文献,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研究主要是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建构、意识概念的重述和文化学的解析。

首先,学者们力图从文化哲学的意义上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黄力之教授在其多篇文献著作中反复强调,马克思极少使用文化概念,多数是从广义的文明形态和社会生产生活样式中体现出文化思想。黄力之教授认为:“巴黎手稿对文化的本质做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阐释”①也就是说《手稿》揭示了文化的人化本质,《手稿》中马克思所使用的“文化”一词,主要是与教养相对应的文明和社会生活形态。黄力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文化哲学解读,反映了一种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努力。

王仲士教授认为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中涉及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这三个层面上的文化;广义是相对于狭义来说的,狭义的文化指的是,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无论如何,学者们的研究都是文化哲学层面的展开,反映了学界一种试图构筑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努力。沿这一思路进行分析的学者还包括邹广文、何萍、孙美堂、杜中臣、赵士发等。

邹广文教授在《当代文化哲学》及相关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马克思文化观的基石与起点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文化观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注,是一种典型的主体文化,这种主体文化思想与马克思理论的其它部份是完全一致的。此外,邹广文还从现代性、历史意识等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何萍教授的研究以文化与实践的相互关联为基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她认为,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文化观,同时也只有在文化中分析实践,才能把握实践对于人来说的深刻意义和丰富内涵。同时,何萍教授还探讨了文化的表现和特征,以及文化与人类发展关系等的问题。

其次,学术界与文化哲学层面研究同时进行的尝试,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意识概念的研究。这种研究的背后是对“重回马克思”话语的呼吁。通过对马克思一系列经典文本的重新研读,力图正确理解马克思对基本概念的阐述,从而获得某种启发意义和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一)经典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3, 42, 45, 47卷),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20. 42, 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33卷、42),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二)学术著作

1、何萍:((文化哲学:认识与评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丙区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衣俊卿:《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陈胜云:《文化哲学的当发表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陈文殿:《全球化与文化个性》,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邓永芳:《哲学视闭中的文化现代性》,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黄力之:《先进文化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2、摩尔根:《古代社会》序言,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3、王锐生,景天魁:《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摘要 4-6
ABSTRACT 6-7
引言 9-12
第一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文化观的发展概况 12-16
1.1 《博士论文》:"自我意识"的主体文化观 12-13
1.2 《莱茵报》时期:转变中的文化观 13-14
1.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政治批判的文化观 14-16
第二章 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化观的重要性 16-22
2.1 《手稿》的主要内容及总体评价 16-17
2.2 《手稿》文化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7-18
2.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化观的历史地位 18-22
2.3.1 《手稿》探讨了人类文化的起源问题 18-19
2.3.2 《手稿》阐发了新的文化价值理念 19-22
第三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化观解读 22-36
3.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化观的基本问题 22-30
3.1.1 人的本质与文化的本质 22-25
3.1.2 文化的根源是劳动 25-27
3.1.3 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人性的解放 27-30
3.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化观的哲学视角 30-36
3.2.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文化观的逻辑起点 30-32
3.2.2 实践理论是马克思文化观的核心 32-34
3.2.3 马克思文化观的历史主义原则 34-36
第四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化观的现实意义 36-45
4.1 对异化劳动的现实超越 36-40
4.2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40-41
4.3 对更好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 41-45
结语 45-47
参考文献 47-50
致谢 50-5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