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选题意义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和平与动乱,又有停滞与发展,都是在坎坎坷坷中走向繁荣与文明,团结是推动整个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的团结方式和团结目标。因此,对团结问题的研究是永恒的时代命题。虽然马克思主义团结观不是系统的理论,但却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国情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但关十马克思主义的团结观很少有人作专题研究,关十马克思主义团结观中国化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希一望借此弥补对马克思主义团结观中国化研究的不足。
对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中国化研究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第一,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有力的推动社会的发展。团结的观念会使个体之间以及群体之间趋十较为一致的社会行为和追求目标,促使思想与行动的联结,形成稳定的社会局势,最终实现发展的目的。
第二,团结是现代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公民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则、道德的基本要求和一系列的道德规范。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其中将“团结”正式提升为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团结”按照同样的发展脉络不断的传承下来,团结蕴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十不同社会群体,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第二,团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这四个基本内容到核心价值体系还需要经过一个价值认同的提炼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目前研究来看,很多学者在论述核心价值体系时都提出了若干核心价值概念,例如民主、富强、自由、文明、公平、正义、友爱、互助、安定、和谐等等。综合上述看法,虽然学者们未将“团结”明确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概念,但其中的内容实已将团结包含在内,团结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一方面,团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它能够涵盖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价值诉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要求,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团结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既有层次性又有可操作性,关键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性,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
第四,团结对社会矛屑的缓和作用。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大四次会议相继十2011年3月3口、5口召开,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矛屑也随之暴露出来,这次两会关注的社会矛屑主要有贫富差距的问题,教育与就业间的问题,城市与流动人口的问题,房价问题以及医患关系的问题等等,尤其是近年来口益突出的民族矛屑。这些矛屑最终都是由人民口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屑所引起的。解决的方法就是发展,走科学发展之路,同时,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谋发展,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第五,团结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在《关十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指出:“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破坏党的团结就是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帮助敌人来危害党的生命。”
参考文献
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邓小平.邓小平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邓小平.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1987年2月一7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
[14」刘明华.大同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15」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16」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摘要 5-6
ABSTRACT 6-7
一、绪论 9-13
1.1 选题意义 9-11
1.2 研究框架、思路和方法 11-12
1.3 研究现状简述 12-13
二、马克思主义团结观 13-18
2.1 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界定 13-14
2.2 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基本内涵 14-16
2.3 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特点 16-18
三、马克思主义团结观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18-34
3.1 马克思主义团结观中国化的背景考察 18-20
3.2 毛泽东的团结观 20-22
3.3 邓小平的团结观 22-26
3.4 江泽民的团结观 26-28
3.5 新时期的团结观 28-34
四、开创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新境界 34-45
4.1 团结与和谐 34-39
4.2 “和谐”语境下的团结观 39-45
结语 45-46
参考文献 46-49
致谢 49-5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