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笔者认为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明辨出正确和错误的惯性思维,形成冲破惯性思维意识,认清不同时期惯性思维的危害,及时发现惯性思维,要有冲破惯性思维的胆量,勇于冲破错误的惯性思维,努力创新思维,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勇于自我革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形成的原因及表现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形成的原因
政治论文怎么写
中国共产党“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形成,首先是受到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影响,其次是受到了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影响,国外和国内的革命在夺取国家政权时,都是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先夺取城市,后占领乡村,除此之外还包括共产国际因为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以往的经验来指导中国革命,没有深入调查了解中国基本情况,不知道中国革命特殊性,由此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形成。
一、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影响
欧洲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运动大多是依托攻打中心城市取得的胜利,如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尤其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火苗,也是全世界无产者取得反压迫胜利的希望,更是鼓舞和激励了中国的很多文人志士,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革命党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帮助腐朽的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受此影响,中国共产党人也逐渐形成了“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
(一)三大工人运动和巴黎公社革命的影响
十九世纪欧洲发生的三大工人运功和巴黎公社革命,都是在城市进行武装起义,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城市中心论”的思维方式逐渐传播开。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普鲁士王国的工人们受不了工厂主等人的剥削和压迫,在城市中心进行武装起义,足以表明工人们的愤怒,但是起义以失败告终。巴黎公社革命也是率先在巴黎市区展开的革命运动,通过武装起义的手段攻占全城,占领巴黎政府,革命胜利的果实最终被反动者窃取,工人阶级统治下的巴黎也只存在了72天。虽然无产阶级新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革命的火苗在全世界无产者心中升腾,为以后的实践探索提供经验。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在著作或文章中提到过巴黎公社,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同的意见,但是都不能否认巴黎公社的成绩,也不能忘记巴黎公社的精神。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表现
中国共产党“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形成后,表现为夸大当时的革命形势,认为革命高潮即将到来,急于取得革命的胜利而盲目地制定了很多不切合实际的政策,下达了很多不切合实际的命令,在城市进行武装暴动,妄想先夺取城市的胜利。
一、夸大革命形势
中国共产党“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表现为夸大当时的革命形势,认为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于是“左”倾思想开始泛滥,开始积极地进行各种准备,准备短时间内拿下全国政权。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革命形势也是低潮的,每走一步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是中国共产党仍然进行了多次起义,希望革命形势能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但是中国共产党仍然没有改变“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左”倾冒险情绪很快发展起来,瞿秋白夸大了革命形势,认为革命是高涨的,还认为革命是无间断的,要求进行广州起义,失败了但是这种不顾实际情况的起义最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国外爆发经济危机,国内正进行军阀混战,这样的形势其实是有利于革命发展的。因此,党内“左”倾思想又开始发展起来,李立三认为当前主要的危险是右倾错误,中国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1930年7月仍然认为中国革命新的革命高潮日益逼近,并准备攻打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但是都失败了。而王明上台后,更是坚持“城市中心论”,在他的《两条路线》的小册子中认为,“从全国的革命形势来看,新的革命运动是日益高涨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一省或数个省份是可能胜利的”①,“左”的思想比李立三时期更加明显,同样也是夸大了革命形势,主张以城市为中心进行起义,使各个革命根据地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中国共产党急于转变国内形势,想要尽快取得革命的胜利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只看到革命形势短暂的好转,就认为全国的高潮即将到来,盲目地制定各项政策,给党和军队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是“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表现。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特点及危害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依赖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迷惑了较多的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不能看清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也阻碍思想的进步,滞后理论的发展,导致“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十分顽固,存在的时间较长,且短时期内不能冲破,因此,对党、军队和根据地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危害。
一、“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依赖性
“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具有依赖性,且一经形成是十分顽固的,它依赖于共产国际的指导,依赖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形势的估计。
(一)依赖共产国际的指导
中国共产党形成的“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依赖于共产国际的指导,但共产国际自身出现了“左”的错误,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是很了解,导致了对中国共产党革命路线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使得“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逐渐形成并固化。
中共六大的召开,回答了党内争论的一些基本问题,有进步意义,但是对党的工作重心的探讨还存在问题,攻打大城市的思维方式仍然在党内占主导地位,这也是源于共产国际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共产国际错误地把农村斗争视为城市斗争的配合力量,把开展农村游击战争视为城市武装起义的辅助手段”①,导致中国共产党对“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依赖性极大。当革命形势逐渐走出低潮时,党内一些“左”倾思想和情绪又开始上涨,逐渐形成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主张攻打大城市,这是“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依赖性在作怪,同时,李立三“左”倾错误的形成背后更是有一些共产国际代表的支持。这一思维一经形成很难改变,并且已经产生了依赖性,中国共产党没有反思自己走的革命道路,仍然在走以城市为中心的老路,最终在错误思想的指引下,使得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起义接连失败,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仍然没有看清中国的形势,在王明的领导下,党内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和深刻,共产国际依旧没有放弃攻打大城市,共产国际支持红军和根据地的建设只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城市武装起义,王明没有探讨共产国际的指导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是否相匹配,而是机械的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在“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下,继续攻打大城市,最终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危害
由于“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特点,使得“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短时间内不能根除,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必然会束缚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使得思想不能解放,进而理论也不能跟上革命发展的形势,导致在指导革命工作中出现错误,使得红军力量大大的损失了,革命根据地也遭到破坏,严重的丢失了一些革命根据地,给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也阻碍了革命的发展。
一、“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束缚了党的思维方式
中国共产党“城市中心论”的惯性思维导致中国共产党认为革命道路只能是以城市为工作重心,禁锢了中国共产党的思维方式,为此中国共产党热衷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一味的夺取大城市,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十月革命的胜利,走出一条“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进行革命,就要攻打大城市,而俄国也认为中国可以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理所应当的指挥中国,攻打大城市,但是多次在城市武装起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仍然在走“城市中心论”的道路,形成了“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陷入了夺取中心城市的怪圈。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瞿秋白犯过这样的错误,在各种中央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过要攻打大城市,夺取大城市的政权。在1930年6月至9月,李立三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也犯了这样的错误,“会师武汉,饮马长江”这样不切实际的话语就是在那个时期提出的。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王明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还是犯了这样的错误,不注重农村工作,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马恩列宁的本本里去寻找,没有认识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没有真正认识到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仍然要用红军力量去攻打大城市。
“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一旦形成,确实很难冲破,思维方式是很难改变的,但是瞿秋白、李立三和王明所犯的错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出发,不去真正认清中国的国情,在走别人走过的路,没有根据国情找到适合中国革命的出路,把自己的思想局限在框框里,无法出来,进而禁锢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对“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冲破 ....... 19
第一节 形成“工农武装格割据”思想 .................. 19
一、以农村为中心 ................................ 19
二、注重武装斗争 ................................ 20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冲破“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启示 ..... 26
第一节 根据国情变化,及时冲破惯性思维 .............. 26
一、注重调查研究的方法 .......................... 26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 26
结语 ........................... 32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冲破“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启示
第一节 根据国情变化,及时冲破惯性思维
中国共产党冲破“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靠的是根据中国国情的变化,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在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的起义最后均已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就转向敌人控制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注重了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冲破了“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束缚。
政治论文参考
一、注重调查研究的方法
中国产党冲破“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过程中,十分注意调查研究的方法,运用多种调查方法,科学地制定各项方针政策。首先,注重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对一件事情,进行了解观察,多方面、全方位的掌握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对这件事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再进行深入的思考,得出解决这件事情的办法。其次,注重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所继承的红色基因。在冲破“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过程中,毛泽东就十分注重调查研究的方法,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讲到了一件事情,要想认识清楚,需要全面的去实地调查,需要时间研究,要有科学的调查方法,还要深入群众,实地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会议调查法都是十分常用的调查法。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情况已经与之前不一样了,中国共产党更要注重各种调查研究方法的结果,研究问题和制定政策要先进行调查研究,不能关起门来想办法,要密切与群众联系,深入基层,想群众之所想,做群众之所做,制定出真正为民的政策。
由此可见,冲破“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需要注重调查研究的方法和调查结果的分析,正是不注重调查研究,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城市中心论”思维才会成为惯性思维,严重阻碍了革命发展,甚至差点使革命成果毁于一旦。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然要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个红色基因,掌握好调查研究的方法,着眼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才会使各项工作稳步健康的开展。
...........................
结语
中国共产党冲破“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种惯性思维的存在给党、红军和根据地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阻碍了革命的进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冲破“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冲破了“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党的各方面逐渐走向成熟,但“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清除的不是很彻底。1938年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肯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1945年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总结了党取得的伟大成绩和宝贵经验,肯定了毛泽东所做的贡献,增强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全党的思想得到了统一,彻底冲破了“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从中国共产党冲破“城市中心论”惯性思维的表现来看,冲破这种惯性思维对今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一种思维方式经常使用,就会形成惯性思维,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区分,符合时代发展的惯性思维是正确的惯性思维,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就要果断舍弃。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明辨出正确和错误的惯性思维,形成冲破惯性思维意识,认清不同时期惯性思维的危害,及时发现惯性思维,要有冲破惯性思维的胆量,勇于冲破错误的惯性思维,努力创新思维,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勇于自我革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