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研究的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个大问题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的小问题:一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本身。这需要我们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文本的深度犁耕”,同时需要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情境中去,进而深入到他们所秉承的西方思想传统中去。二是如何理解中国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方式。一个在100多年前还是完全依循传统生活模式的古老国家,如何在 100多年后几乎毫无征兆地迅速投入了诞生十资本主义世界的先进思想的怀抱?这首先需要我们回到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回到横百着“古今中西”这个大十字的近代中国。对笔者个人来说,第二个问题更具有吸引力一一任何真正有力量的思想,都不仅仅是书斋中的产品,而是现实的历史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一场发韧十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努力中的现实历史运动,无论它是否曾经充满了误解、幼稚和急躁,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所真正具有的力量,都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
探讨上述的第二个问题,无法回避的是: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传统断裂现象?因为传统的断裂和马克思主义的进入,并不是历史际会的简单偶合,而正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也许用“断裂”并不合适(尽管形式上似乎是这样),因为传统从来就没有断裂,它只是以断裂的方式在进行延续,我们的任务是在传统的断裂处找到它的延续,也就是说,全面地石‘硬币的两面而不仅仅是一面。
本文尝试用“德性”与“历史”这两个概念,处理全面石‘待这枚硬币的两面的问题:重“德性”是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本质性特征,而历史进步观念(具有生物进化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两种形态)对中国传统思维来说是十分陌生的新东西。在笔者看来,德性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理解历史观念的观念基础:同时,在吸收了历史观念后,德性的思维方式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德性”与“历史”这两者的互动,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
而选择陈独秀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中兼具了两个关键因素,第一,他曾经以青年领袖的身份发起过“伦理革命”,在笔者石‘来,“伦理革命”正是德性思路的体现:第二,他早年信奉生物进化论,又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在他那里,历史观念也可以得到非常明显的体现。因此他是这种思想互动过程的一个典型例子。
当然,由十学识有限,笔者自认为并没有能力完满地完成这一任务,面对理想与能力之间的差距,只能说一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0.2陈独秀早期思想的研究现状述评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之后,学术界关十陈独秀的研究逐步恢复了正常,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随之不断涌现。对陈独秀的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尤为必要,因为“1927年八七会议决议、1929年中央政治局开除陈独秀党籍的决议、1945年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十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对维护当时党的团结、推动革命的发展,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这些决议以及胡乔木1951年根据这些决议所写的《中国共产党二十年》、党的一切文件和领导人的文章、讲话,给陈独秀扣了九顶帽子: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托陈取消派、反共产国际、反党、反革命、汉奸、叛徒”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十一届二中全会解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陈独秀的正常研究是难以想象的。
0.2.1陈独秀思想的发展阶段
基十陈独秀的人生经历,学术界一般将陈独秀的思想发展分为二个日」期,除了个别细节的区别,大体上已形成了共识,本文对此并无异议。
参考文献
1任建树卞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任建树卞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任建树卞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任建树卞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5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任建树卞编.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析学著作选集.第1卷.北京:生活·读}弘新知二联书店,1959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朱熹注.四}弓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周建超.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思想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5刘长林.中国人生析学的重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7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上海:上海二联}弓店,2000
18朱文华.陈独秀传.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19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上海:上海二联书店,2003
20赵敦华.西方析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1玛契.中国占代析学的逻辑发展.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22玛契.中国近代析学的革命进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3高瑞泉.天命的没落一一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4[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务印}弓馆,1996
25[美]施特劳斯著.彭磊等译.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摘要 5-6
Abstract 6-7
导论 10-18
0.1 研究的意义 10-11
0.2 陈独秀早期思想的研究现状述评 11-15
0.2.1 陈独秀思想的发展阶段 11-12
0.2.2 陈独秀思想的来源 12-14
0.2.3 陈独秀思想的“科学”概念 14-15
0.3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15-18
第1章 陈独秀的德性思路 18-33
1.1 引子:《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的解释》 18-20
1.2 人心与规范 20-24
1.3 救亡与德性 24-27
1.4 “孔子之道” 27-32
1.5 本章小结 32-33
第2章 进化论与德性 33-44
2.1 陈独秀的科学概念 33-35
2.1.1 科学的定义 33
2.1.2 科学具有广泛的普遍适用性 33-34
2.1.3 科学是现代化的标志掌握科学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4-35
2.2 陈独秀的进化论思想 35-40
2.2.1 陈独秀思想中的进化论因素 35-36
2.2.2 陈氏进化论与章氏进化论 36-40
2.3 启蒙与德性 40-43
2.4 本章小结 43-44
第3章 走向马克思主义 44-56
3.1 转向马克思主义 44-48
3.2 德性思路在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的延续 48-51
3.3 群众与精英 51-54
3.4 本章小结 54-56
结论 56-58
附论:唯意志论与德性思路 58-62
参考文献 62-6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65-66
致谢 66-67
作者简介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