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亲属容隐—伦理品格体现之一
第一节“亲属容隐”的立法考察
一、我国古代法律中的亲属容隐
中国古代上至秦下至明清均有“亲属容隐”的规定,下面我们逐一简单介绍,以便找出其中共性的东西,分析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一)先秦时期
我国法律制度中的“容隐制度”自始于何时,无可考证。据《国语·周语》记载:东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卫大夫元恒讼其君卫成公于当时的盟
主晋文公之庭,周襄王反对晋文公受理此案称:夫君臣无狱,今元恒虽直,不可听也,君臣皆狱,父子皆狱,是无上下也。②既承认元恒有道理又主张不受理此案,原因是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应当相隐其罪。这是史料中最早主张父子不得相互告发有罪的记载。《礼记·檀弓》记载:事事有隐无犯。这里的隐是指隐其罪恶,无犯有不告其罪,不触犯法律的意思。《论语·子路》载: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③孔子认为一个人的正直与否不仅以其是否诚实讲真话为标准,还要考虑其言行是否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儿子如实举报父亲的罪行不符合当时的伦理标准,因此不应鼓励而应当给予谴责。
自此“父子相隐”成了两千余年伦理和法律的一贯原则。我国法律典藉中最早将亲属相隐作为一项原则规定的是秦律。《云梦秦简·法律问答》中有记载: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而行告,告者罪。①意思是说儿子告父母,臣妾告主人,不属于可以告诉的案件,官府不予受理。如果儿子仍然反复控告父母,则控告者本人有罪。
先秦时期的相关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是:不允许晚辈控告或证明自己的父母有罪。只是从一个方面强调了“子为父隐”即子女对父母亲的隐匿义务。如果子女不承担该义务会受到法律和伦理道德的双重惩罚。此时的隐匿范围只是父母,尚未扩展到其他亲友之间,可以说是我国亲属容隐制度的一个开端,反映出此时亲属相隐在法律和伦理上的正当性已经被社会公开认可。
(二)两汉时期
亲属容隐制在两汉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汉武帝时,衡山王太子刘爽坐告父,不孝,弃市。汉宣帝时首次正式颁布了“亲亲得相首匿”的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②在当时盛行连坐之法的大的社会环境下,宣帝此诏书实属不易,充分反映了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思想在此时已经深入人心。该诏令也首次从人类亲情的本性出发解释了亲属容隐制度的立法理由,也首次赋予亲属之间相互隐匿以正当合法权利。............................
......................................
第二章亲属相犯同罪异罚一一伦理品格体现之二..............................24
第一节亲属相犯的立法考察.............................................................24
一、亲属间的人身侵害.....................................................................24
二、亲属之间的性侵犯....................................................................26
三、亲属间的财产侵犯.....................................................................27
四、亲属间的其他犯罪.....................................................................28
第二节亲属相犯的理性思考............................................................29
一、亲属间的人身侵害(包括性侵害)...............................................29
二、亲属之间的财产侵犯...............................................................31
三、其他亲属相犯.........................................................................33
第三章新中国刑法亲属相隐和相犯的规定........................................35
第一节刑法的规定...........................................................................35
一、虐待罪....................................................................................35
二、遗弃罪....................................................................................35
三、亲人送首的规定........................................................................36
第二节现行规定的评价......................................................................36
第四章新中国刑法无亲属容隐和相犯异罚制度的根源......................38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经济基础己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下,我国已经承认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所有制形式在中国经济整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基础的变化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刑法在注重保护国家、社会利益的同时应当注意对个人利理性是人不同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本质属性,理性使人能够认识自己的规律和行为准则,这种被认识的行为准则就是我们说的自然法则。国家的法律必须以这种自然法则为基础和衡量标准,并以此逐步修正和完善自己,这种努力应当是法律的价值追求。
亲属之间的亲伦情感决定了他们存在着不同寻常的权利义务,这些权利义务的存在使他们会做出不同于对待常人的行为,社会也会因此给予他们不同于常人的评价标准和要求。只要人类还有家庭、亲属关系存在,只要人类还把血缘、姻缘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因素加以考虑,“亲亲尊尊”就是一种无可摆脱的社会心理。
“亲属相隐”正是这种心理的典型表现,刑法应当对之采取相对宽容的态度;“亲属相犯”则严重违反了亲属间的亲伦义务,应当受到刑法更为否定的评价。这是刑法本应具备的伦理品性的要求,也是刑法尊重人性、尊重自然法则的表现。它们从根本上有利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符合刑法的价值追求。
最后我想用张晋藩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法合人情则兴,法逆人情则竭。情入于法,使法与伦理结合,易于为人所接受;法顺人情,冲淡了法的僵硬与冷酷的外貌,而更易于推行。①
参考书目
1.裴广川主编《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日]小野清一郎著《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国语·周语》
4.《论语·子路》
5.《汉书·衡山王传》
6.《中国刑法史纲》周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7.《魏书·刑罚志》
8.[清]沈之奇撰《大清律辑注》(上、下册)怀效锋、李俊点校,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9.周相著《罗马法原论》(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版
10.周棍著《民法大全选取译·司法管辖权审判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社会理论视角的我国刑法亲属相隐和相犯的规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亲属容隐,亲属相犯,刑法伦理品格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