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产品转换影响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模型及实证之国际贸易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46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主要从生产率、要素密集度、贸易条件和贸易结构效应等方面阐述进出口产品转换影响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机制,并采用 Tobit 模型估计方法,实证研究进出口产品转换对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传统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单一产品的假定,忽略了国际贸易企业多产品这一普遍事实,更没有考虑到企业在进出口中产品转换的影响效应。事实上,大多数贸易企业为了降低投入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及探索新的产品领域等,都会生产和进出口多种产品,并伴随着频繁的产品转换行为。那么这种产品转换行为给企业带来了福利吗?现有研究发现产品转换确实能够改善行业和企业内的贸易条件,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贸易的增长,同时作为一种企业内的扩展边际,已成为企业贸易利得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从企业的福利效应来说,特别是出口贸易型企业,传统贸易条件的改善或总出口贸易的增长真实地反映了它们的贸易利得吗?

中国在过去的 30 年中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现已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但是就能说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吃到了最大块的蛋糕吗?实则不然,因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全球贸易分工模式开始由产品间分工转向产品内分工,各个国家(地区)开始专注于产品价值链的某个环节,当这种产品内的分工普遍存在时,仅从贸易总量角度来理解企业、产业乃至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所得的贸易利益,会有极大的误导性。许多学者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增加值贸易理论测算出中国的出口国内增加值,认为事实上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甚少,特别作为一个二元贸易结构特征明显且以加工贸易顺差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尚处于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端,在低附加值环节获取极为有限的利润。

与此同时,制造业作为一国经济实力发展的重要体现和标志,也是一国工业化进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然中国的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但同时可以看到,当前的中国制造业实质是大而不强,截止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仍然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要形式,生产效率并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也并未得到相应程度的提升,在面临这样一系列挑战的情况下,研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当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2015 年 5 月份,中国根据“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 2025》,计划将中国传统制造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进行发展转型。

...........................

1.2 文献综述
1.2.1 产品转换研究综述

1.产品转换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的产品转换概念范围较广,一方面是企业间的产品转换,包括企业的进入与退出以及行业内企业的兼并与重组等,另一方面是企业内的产品转换,包括持续型企业、新进入企业与退出企业进行的产品转换,持续型企业的产品转换包括新增种类、被剔除种类和保留种类的转换,保留种类的产出效应又细分为产量增长效应与产量减少效应。再者,按照产品转换方向的不同可分两类,一是单向产品转换,即主要关注企业增加产品种类的行为,二是双向产品转换,即关注企业新增产品种类的同时也关注企业剔除部分现有产品种类的行为;按照贸易方向的不同也可分两类,一是进口转换——考察企业的进口产品转换行为,二是出口转换——考察企业出口产品转换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只要产品在市场上发生了进入退出、销售范围等方面的变化或者企业有目的地将产品属性进行改变,就可认为是一种产品转换行为。本文根据所研究问题,考虑到采用的是企业层面数据,界定产品转换为持续型企业内的进、出口产品转换,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产品转换过程,反映了企业新增或剔除产品的变化;二是产品转换结果,即以产品种类刻画的产品范围,反映了企业产品转换后的最终状态。

2.产品转换的动因

产品层面上,产品转换的原因可以从产品需求方面(如消费者产品偏好等)和供给方面(如边际产出等)的变动展开。Bernard 等(2011)[1]认为消费者对产品偏好的转变导致了企业的产品转换,企业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变化增加更受偏好的产品种类,放弃生产不受消费者偏好的种类。Mayer 等(2014)[2]则考虑市场规模与贸易距离因素对企业产品出口需求的影响,认为企业面临市场规模扩大与贸易障碍的减少以及竞争导致的出口需求变动会带来产品转换。从供给方面而言,技术冲击或生产率进步会促使企业用更具生产效率的产品替换生产效率较低的产品。Navarro(2008)对智利企业研究结果表明,外生的技术进步改变企业产品的边际产出和边际收益,企业通过产品转换生产边际收益更高的产品种类 。Halpern 等(2011)[3]在考察匈牙利进口企业后发现,本国中间品种类与进口中间品种类间存在质量效应与互补效应会促使进口企业进行产品转换,进口企业会进口生产率更高的中间投入品来替代本国中间品种类。

.............................

第 2 章 企业产品转换与出口增加值的典型事实

2.1 企业进出口事实分析

2000 年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导下,并随着我国加入 WTO 等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进出口贸易有了飞速地增长,进口贸易总额从 2000 年的 2000 多亿美元增长至 2006 年的近 8000 亿美元(图 2.1,数据来自海关部门统计),而出口贸易总额更是达到了近 10000 亿美元,增长幅度达近 5 倍。近年来,更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跃升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2017 年我国出口贸易额达到了 2.26 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的位置。


从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来看,2000 年至 2006 年间共计261012 家匹配成功企业,贸易范围达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最多的国家是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等,贸易运输方式占比最多的是江海运输,达近 70%,其次是汽车运输和航空运输,占比均达 14%左右。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占比较高,仅进料加工贸易企业达近 37%,而一般贸易企业也仅 50%的占比,而且以贸易金额统计,平均的加工贸易额是一般贸易额的两倍多。

.............................


2.2 企业进出口产品转换行为测度与事实分析
为了更加准确考察企业的产品转换行为,根据前文分析和已有研究,本文从两个方面来构建企业产品转换指标。一是考虑产品转换过程,采用产品转换强度以及产品的进入、退出来反映;二是考虑产品转换结果,采用产品种类范围来衡量。首先从产品转换过程而言,构建产品转换强度指标以及产品的进入指标、退出指标。

从进口产品转换的过程来看,分年份的统计结果均超过了 50%,走势上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图 2.4),可以看出企业更多的是进行旧进口产品淘汰,但同时新进口产品进入也有较大比例,特别在 2005 年之前进入与退出保持较为对等的状态。


.............................

第 3 章 进出口产品转换影响出口国内增加值的理论机制及计量模型 ................ 23
3.1 进口产品转换对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机理 .................. 23

3.2 出口产品转换对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机理 ................. 25

第 4 章 产品转换与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实证分析 ................... 29

4.1 进口产品转换与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实证分析 ............... 29

4.1.1 基本回归结果分析 ......................... 29
4.1.2 不同异质企业的分组回归结果................... 32

第 5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46
5.1 主要结论 ................... 46

5.2 政策建议 .................. 47

第 4 章 产品转换与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实证分析

4.1 进口产品转换与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实证分析

4.1.1 基本回归结果分析

考虑到被解释变量的衡量具有明显的范围限制,取值位于(0,1)区间。因此,本文采用针对删失数据的常用的 Tobit 估计方法,考虑到数据存在上下门限,设定模型的左删失值为 0,右删失值为 1。从表中可以看到,进口产品转换强度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即进口产品转换强度越高,出口国内增加值率越高;进一步将进口产品转换分解为产品进入和退出后,结果表明两者都对出口国内增加值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效应,产品进入、退出效应推动了企业贸易利得的攀升。另一方面,进口产品种类范围的扩大则显著降低了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总而言之,企业进口产品转换对于出口国内增加值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进口产品转换的强度越大就越能提高企业的贸易利得,因为理性的企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选择最佳的中间投入组合,提高企业的贸易利得。由于 Tobit 模型的估计系数不能直接反映边际效应,为了验证本文的核心结论,进一步采用 margins 命令估计核心解释变量的边际效应(见表 4.1 的第二部分),该边际效应等于潜变量的回归系数乘以被解释变量落在门限范围内的条件概率,以模型(6)为例,进口产品转换强度提高单位标准差,将导致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提高 8.75%,进口产品种类范围提高单位标准差,将导致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下降 2.79%,且均通过了 1%显著性水平检验,由此可见进口产品转换是影响出口国内增加值的重要因素。

.........................

第 5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 2000-2006 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贸易数据库匹配数据,测算了我国企业层面的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并从企业进口产品转换和出口产品转换角度探讨对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进出口产品转换对于企业出口贸易利得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影响企业出口增加值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生产率、要素密集度、贸易条件和贸易结构效应等方面阐述了进出口产品转换影响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机制。本文采用 Tobit 模型估计方法,并采用相关变量的滞后阶作为工具变量进行 IV-To bit 回归检验,实证结果证实了进出口产品转换对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

一方面,企业进口产品转换强度对出口国内增加值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分进口产品的进入和退出来看,回归结果仍然显著成立,从而证明了进口产品进入、退出等产生的转换行为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提高。进口产品种类范围扩大对出口国内增加值提升具有抑制效应,换言之随着进口产品种类的扩增反而对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提升具有反面效应,这与一般意义上的扩展边际效应不同,启示我们不应单纯地进口更多的产品,而要有选择性地吸收国外产品,那些对国内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技术创新有益的产品更值得引入。继续分企业类型考察,我们对不同贸易类型、不同所有制、不同要素密集度企业进行分组检验,实证结果比较稳健,但不同企业存在差异,如进口产品转换强度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效应要大于对一般贸易型企业,外资企业在进口产品转换方面的影响效应要强于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进口产品种类范围的显著性水平不高。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企业进口产品转换通过生产率、要素密集度、贸易条件和贸易结构等路径显著影响了出口国内增加值。

另一方面,企业出口产品转换强度对出口国内增加值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样分出口产品的进入和退出来看,回归结果显著成立,由此可见出口产品进入、退出等转换行为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提高。出口产品范围扩大对出口国内增加值提升具有抑制效应,即随着出口产品种类的扩大反而对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提升具有负向效应,这说明仅仅提高出口产品种类,而非提高出口更具国内增加值的产品,是不能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贸易利得的,因此要想国内企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需要培育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出口更多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大的贸易利润。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