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现阶段要把主要着眼点放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在 2017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 1.1 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 14.8%,并且高于全国对外贸易总体规模增长速度的 3.4%。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众多国家当中已经累积建设了 75 个境外的经贸合作区域,并且累计直接投资规模已超过 600 亿美元。在这样一个有利的贸易环境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也进入到了跨越式的高速发展阶段。由于我国始终处于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地位,对外出口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始终占据着较大份额,因而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情况和形势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均具有重要影响。农产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点出口创汇的产品类别之一,而鲜蘑又在出口的众多农产品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思想意识也得到进步,人们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卫生、健康保健及营养价值等因素,故此鲜蘑也因其食用药用价值和健康保健作用日益成为深受大众关注和购买的农产品。中国在鲜蘑生产方面占据着先天的资源禀赋优势,鲜蘑的种植面积以及产量始终位居世界第一位。2016 年世界鲜蘑产量为 10790859 公吨,在这其中,单单中国鲜蘑产量就已达到 7797929 公吨,占世界鲜蘑总量的 72.26%,其在鲜蘑产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根据 FAO 数据库最新数据统计结果,2013 年世界鲜蘑出口量为 586549 公吨,其中中国鲜蘑出口量为 48212 公吨,虽然中国的鲜蘑出口量在世界鲜蘑出口量占比尚未具备绝对优势,但也始终作为世界鲜蘑的主要出口大国。此外,伴随越来越多的欧美国家和亚洲地区国家对鲜蘑及其制成品的需求量快速增长,使得世界鲜蘑的市场需求量在不断扩大,也为中国鲜蘑出口贸易更加深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我国鲜蘑产品出口到海外市场的众多国家当中,东盟市场上升的速度相当惊人,这主要是基于我国和东盟之间不断逐渐加深的贸易合作伙伴情谊所带来的互联互通,这种越发密切的伙伴关系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阶段渐进式深入发展:第一个阶段,从 2002-2010 年,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标志着我国与东盟之间展开了更为深入的贸易往来与合作。在 2010 年,我国与东盟各国家之间相当数量产品既已经实行普遍的零关税,同时也取消了非关税措施的限制,实现了双边贸易的自由化发展;第二个阶段,从 2010-2015 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这样一个巨大经济体,不仅是现阶段包含世界范围人口最多的区域性组织,同时也是在发展中国家间规模最大的自贸区,自此之后,双方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市场更为相互深入开放;第三个阶段,2016 年以后,这一阶段是自由贸易区的巩固及完善阶段,并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东盟各国也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上的主要国家,相较之前得到了更多更好的合作和发展机会,也为彼此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实施完全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浪潮,加强了中国同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双边经贸进一步深入发展,推动了亚洲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鲜蘑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的鲜蘑产量在世界范围内位列之首,且贸易优势条件明显。然而,尽管中国在鲜蘑的生产和出口方面均占据一定程度的优势,但其贸易竞争力却远不如其他发达国家,因而扭转中国作为鲜蘑贸易大国变为鲜蘑贸易强国身份十分必要。伴随区域贸易深入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推动使得中国和东盟之间双边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由于东盟的鲜蘑种植面积和产量很少,无法满足东盟地区的消费需求,所用于消费的鲜蘑主要依赖于对外进口,因此东盟具有良好的鲜蘑消费市场潜力,基于这一现实情况我国应着力提高对东盟鲜蘑出口的竞争力水平,从而为中国对东盟鲜蘑出口创汇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具体的研究目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计算得出我国鲜蘑出口到东盟国家的竞争力水平。本文选取了出口渗透率指数(EPR)、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衡量中国鲜蘑出口到东盟竞争力的情况。基于指标测算的结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支撑,也为进一步分析影响其竞争力的因素和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奠定基础。
第二,通过分析得出中国对东盟鲜蘑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利用引力模型引入八个变量,来对中国对东盟鲜蘑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判定,剔除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从而探究影响我国对东盟国家鲜蘑出口竞争力的原因,进而找到需要予以改进的方面,方可在对策研究方面更加具有针对性,使得所提出的一系列举措更加具有实用性与适用性。
第三,通过研究得出提高中国对东盟鲜蘑出口竞争力应采取的对策建议。针对于本研究的现状分析、竞争力指标测算、影响因素分析,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措施,通过实施这些举措,将有助于促进我国鲜蘑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为我国鲜蘑出口创汇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鲜蘑
蘑菇广泛分布于地球各处,在森林落叶地带最为丰富,食用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食用最多的蘑菇品类,其学名为双孢蘑菇,通称为蘑菇。在日常生活中,大众常见的大型真菌主要有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等种类,它们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同时又是食品保健与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本文研究的鲜蘑主要是特指鲜或冷藏的食用蘑菇,是根据海关商品编码所划分的商品类型,其所采用的商品编码为 HS07095100,即鲜或冷藏的伞菌蘑菇,其中伞菌蘑菇实际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蘑菇,并且多指食用蘑菇。本文用于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数据库,分别为:中国海关统计年鉴、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等。
2.1.2 东盟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的简称,成立时间为 1967年 8 月 8 日。其成员国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共十个国家。东盟是东南亚地区所形成的促进本地区经贸发展、合作共赢的一体化合作组织,为繁荣东南亚经济发展、维护东南亚和平与稳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研究的东盟主要是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这四个国家作为典型代表,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的,选取以上国家的主要原因是这四个国家对中国鲜蘑的进口规模达到整个东盟的 90%以上,因而极具代表性,也能够体现东盟的整体水平和变动规律。
2.1.3 出口竞争力
出口竞争力是对一个国家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生产率等方面综合国力的体现,现阶段在国际上,对于出口竞争力仍尚未界定一个准确普遍使用的概念,但许多专家学者较为认同的定义有以下两个,分别为:其一,马卡森认为处在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当中,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方式从而使得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其他贸易伙伴,则说明该国或该地区具有出口竞争力;其二,阿基米将出口竞争力定义为该国或地区出口占整个世界范围出口的份额及其增长。还有一些学者立足于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从而将出口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地区在可贸易的产品或与之相关的产业上,所具有的在对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的“市场开拓与占有能力”和“获利能力”[31]。因此本文将鲜蘑出口竞争力定义为鲜蘑在国际市场上所具备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本文是主要针对中国对东盟鲜蘑出口竞争力的研究,在立足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竞争力评价指标来反映主要研究问题。对于出口竞争力的研究不仅需要从产品的本质来分析,如:品质、产量、产区、产品结构,还会被其他的外因所影响,如:贸易双方的经济总量、人口数量、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双边的汇率、以及宏观的政策等,二者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使得出口竞争力的水平发生变化。因而在研究出口竞争力问题时,上述条件均应考虑在内。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竞争力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 年)在其 1817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所提及的主要理论。该理论是对亚当·斯密(Smith Adam,1723-1790 年)所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的完善和补充。主要是针对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均不具备绝对优势时,应该怎样参与国际贸易问题做出了进一步解答。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在任何产品均占据绝对优势时,不需要浪费过多精力去大量生产每一种产品,而是应该集中力量去选择优势最大的产品去生产,优中选优,将绝对优势发挥到最大;然而,对于那些任何产品均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来说,更不能停止对于所有产品的生产,而是应该从众多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当中去选取那些相对来说绝对劣势较小的产品生产,从而将产品的绝对劣势发挥到最小,这样一来,在国际贸易进出口交换过程当中,拥有优势和劣势的国家都可以实现贸易利润,最终实现双赢[32]。经过国际贸易的完美分工,使得所有进行贸易的国家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利润,从世界角度来看,这种贸易方式更能增加世界贸易总额,从而实现世界范围内贸易不断繁荣增长,社会总财富的不断增加[33]。因而,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世界范围内开展自由贸易的基础,并为进一步发展完善现代贸易理论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参考,迄今为止其理论成果依然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尽管比较优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使其贸易理论更加普遍适用于各个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活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不可避免。其一,尚未对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作出合理化解释,在比较优势前提假设当中认定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仅仅是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这并不能良好的解释现实贸易中存在的复杂国际分工形式;其二,在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当中均包含着一个不切实际的假定,就是认定国际分工仅仅是生产分工以及简单的商品之间的贸易,尚未将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现实情况考虑在内,而在现实发生的贸易活动中,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在任何形式的贸易合作中都应是不容忽视的。故此,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可以更好的补充和完善绝对优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存在的一些缺陷,使得贸易理论越发完整、科学、普适。
................................
3 中国对东盟鲜蘑的贸易基础及现状分析 .................................. 153.1 中国对东盟鲜蘑贸易基础 ........................... 15
3.1.1 鲜蘑产量 .......................... 15
3.1.2 鲜蘑产区 ..................... 15
4 中国对东盟鲜蘑出口竞争力测度 ......................... 33
4.1 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阐明 ............................... 33
4.1.1 出口渗透率指数(EPR) ............................ 33
4.1.2 国际市场占有率(MS) ........................... 33
5 中国对东盟鲜蘑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40
5.1 模型来源 ............................ 40
5.2 模型构建 ................................. 40
6 提高中国对东盟鲜蘑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 着力提升品质以发挥产量优势
6.1.1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主要鲜蘑生产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延续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精加工程度和集约型规模生产程度较低,虽然此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鲜蘑出口到东盟市场上的生产成本,但跟国际上统一规定的质量标准相比较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随着近年来,生态建设和有机农业逐渐成为国际上的重点关注领域,有机绿色食品的概念也应运而生,鲜蘑作为营养价值高的菌类蔬菜,其产品质量成为消费者选择该类产品时的重点考虑因素。此外,现阶段绿色壁垒也是国际上所设置的新型“非关税壁垒”形式,东盟在与我国实现贸易零关税的同时,也提升了对于农产品进口的检验检疫标准。因此,着力提升我国鲜蘑产品质量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十分必要[51]。
当前,我国鲜蘑质量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且仍存在不小差距,若想提高我国鲜蘑产品的生产质量,需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对于出口到东盟国家的鲜蘑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如此更有利于提升我国对东盟鲜蘑的出口规模和竞争优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贸易壁垒和反倾销等贸易事件的发生,在国际上得到质量认可,为我国鲜蘑对东盟的出口创汇创造有利条件
............................
7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