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一带一路”倡议最早是在 2013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提出来的。9 月 7 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随后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东盟成员国家时又提出了共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战略构想。这两个重要的战略构想简称为“一带一路”如今已被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目前已经上升为国家倡议。
“一带一路”被认为是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沿线最长、最具有贸易开发价值的经济走廊。在全球的政治形势、经济条件、贸易格局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将会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所谓“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以中国为起点,串联丝绸之路途经的国家以及沿路两侧附近的国家,经过我国的上合成员国,并拓展延伸到地中海东岸和中岸,进而将亚欧非三洲连接起来,打造一条全新的经济发展走廊。贯彻开通出这条经济走廊,将会带来无限商机,创造无限的收益,增加社会福利剩余。“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也得到了相关国家与地区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回应。哈萨克斯坦表示对习主席提出的倡议给予十分的支持,特别是对中哈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寄予厚望,主动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建议方案;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分别提出把农畜产品作为同中国经贸合作的主要方向,这两个国家的农蓄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比重。2010 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十周年,着眼于这一纪念性的历史起点,为了加深与东盟的友好合作,习主席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期待为双方人民带来更多福祉。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合作也在不断加深,农产品贸易合作也慢慢加深。然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现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出口市场集中,出口品类单一,贸易条件向不利的方向发展,还面临来自国际上很多国家非关税政策的阻碍,反倾销、环境标准、技术制约了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贸易增长空间受到限制,目前我国处在较大的贸易风险中。基于以上困境,中国应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主动开拓发展“一带一路”国家新兴市场,利用政策优势,改变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从而实现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稳定增长。
..........................
1.2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2.1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产品贸易潜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查阅分类;其次,整理出了研究农产品贸易潜力的方法。然后收集整理数据总结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 47 个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分层概况;接着利用引力模型计算出了中国对 47 个相关国家农产品的贸易潜力,结合实际经济、人口、地理情况对潜力大小进行解释;此外,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环境因素;最终提出四条相关的对策建议。
1.2.2 论文框架
全文由 6 个章节组成,具体章节内容如下:
第 1 章, 绪论。第一部分解释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简单的介绍了本文主要采用的三种研究方法,并列举了本文的创新点以及研究难点。
第 2 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文献综述。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解释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理论基础,以及近年来与“一带一路”有关的农产品贸易研究成果,确定了关于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的分析方法。
第 3 章, 中国农产品贸易整体环境分析。本文的第三部分从大环境因素分析了贸易保护严重、贸易政策不稳、国内贸易条件变化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将会作为贸易非效率项变量在论文的第五部分进行讨论。
第 4 章,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 47 国的农产品贸易现状。本文的第四部分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和“一带一路”47 个相关国家的农产品总体贸易现状,从进口和出口、整体层面和细分层面、不同地域维度等多角度分析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并总结出贸易特征。
第 5 章,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分析。该部分通过构建引力模型测算了中国对 47 个相关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潜力大小,进而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决定因素。
第 6 章,结论与建议。本文的最后一部分通过对全文分析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了对应的对策建议。
.........................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双边贸易的理论基础综述
长久以来针对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起因这个本质性问题,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一直在不断的研究完善,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从成产成本的角度来解释双边贸易产生的原因。大卫·李嘉图从生产效率的角度解释了贸易的起因,解决了绝对优势不能解释的部分难题。赫克歇尔和俄林则从要素禀赋的角度来阐释贸易发生的原因,克服了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强调了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
2.1.1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斯密认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比如地理环境,土壤养分,气候变化,而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因素,构成了各个国家各具特色的生产能力,从而使不同的国家在生产不同的产品时有自己的优势,这就构成了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使一些国家可以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会耗费更少的劳动力或者更少的原料。总的来说,如果一国在某类产品的生产上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更高的效率,比如,劳动生产率更高,生产成本更低,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国家具有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绝对劣势。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可以体现绝对优势理论。例如,大多数国家会出口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从而进口自己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的贸易方式可以使国际间更好的分工,不同国家可以有更多的贸易所得。斯密的绝对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很有力的揭示了一些贸易产生的原因,但是,绝对优势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释所有的贸易方式,一些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外一些国家,在所有的产品都具有绝对劣势,但是,这些国家仍然存在着贸易,对于这种现象,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释。
2.1.2 比较优势理论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一带一路”倡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自 2013年这两个战略构想被提出来后,很快便被写入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现在已经上升为国家倡议。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一带一路”更是被列为2015 年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首。袁新涛(2014 年)阐明了这一伟大倡议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他就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第一,“一带一路”建设是续写古丝绸之路辉煌的必经之路,“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内涵;第二,是构建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倡议将会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机遇;第三,“一带一路”是促进亚欧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经济合作带,将中国与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对接起来彼此受益,共建美好蓝图。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合作基础比较坚实,中亚、南亚、欧盟等很多国家表示响应并支持。总而言之,“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独角戏,中国内部各省份积极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沿途各个国家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建设,合作共赢,共享发展成果,获得实实在在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2.2.2 基于传统引力模型的贸易潜力研究
潜力,就是潜在的能力或力量。所谓贸易潜力就是指一个国家能够从另外一个国家获得的最大的贸易额。在双边贸易中,一个国家如果达到贸易潜力值,就意味着该国已经获得了贸易伙伴国最大程度的贸易成交水平。在研究贸易潜力的问题上,大部分的国内外学者倾向于借助引力模型对双边贸易潜力进行实证分析。引力模型的灵感来自于万有引力定律,将经济因素、人口规模、地理距离以及其他非变量因素考虑到引力方程中测算贸易潜力。有很多经济学家借助传统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潜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提出 5 年以来,关于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研究文献仍处于一个空白期,仅有的一些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分析层面,缺乏可靠的数据和实证研究。
........................
3 中国农产品贸易整体环境分析 ........................ 83.1 贸易保护严重 ............................... 8
3.2 贸易政策不稳 ............................. 9
3.3 贸易条件的不断变化 ................. 10
4 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 47 国的农产品贸易现状 ..................... 11
4.1 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农产品贸易品类分析 ............... 11
4.1.1 大类层面双边农产品贸易品类分析 ........................ 11
4.1.2 细分层面双边农产品贸易品类分析 ........................ 12
4.2 双边农产品贸易特征概述 ................... 13
5 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分析 .................... 19
5.1 模型介绍 ........................... 19
5.1.1 引力模型的介绍 ....................... 19
5.1.2 模型的具体设定 ..................... 20
5 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分析
5.1 模型介绍
5.1.1 引力模型的介绍
..........................
6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本文先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对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 47 个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了整理、分类、分析。然后又运用计量经济软件从定量的角度对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 47 国的贸易潜力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本文的第三部分从国际市场大环境因素对我国现阶段面临的贸易环境进行了总结,分别从贸易保护、贸易政策、贸易条件三个方面揭示了我国的贸易困境。本文的第四部分,根据中国十多年以来与相关四十七个国家的贸易往来数据,总结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双边农产品贸易特征,发现这些年以来虽然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的农产品贸易关系日益密切、贸易额不断增加,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区域性差异比较显著;第二,出口品类也比较集中,有些单一;第三,相对于进口而言,农产品的出口增长比较缓慢,贸易逆差呈现扩大化趋势。本文的第五部分通过利用时变引力模型计算出了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 47 个国家的贸易潜力,然后结合国家之间的实际情况,从经济规模、人口规模、贸易成本三个维度对测算结果做出合理解释。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可归纳如下:
1.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往来不断加强,贸易关系日益密切,贸易额迅速增长,贸易逆差也在逐年扩大化。相对于其他贸易产品来说,农产品贸易规模整体偏小,交易量和交易数额只占国家进出口总额的一小部分。在此基础上,中国与不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存在区域性差异,出口市场比较集中,与欧盟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更为频繁,贸易规模也大于中亚、西亚、北非等国家。在选取的 47 个相关国家中,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是意大利、德国、俄罗斯、荷兰;而农产品主要进口国家则包括俄罗斯、德国、印度、芬兰、法国。这些国家大部分集中在欧洲发达区,亚洲的南亚、中亚、西亚只有少数国家被被包括在内,这意味着我国的贸易合作伙伴比较固定,一旦合作国家出现政局交替经济不稳的现象,将对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带来灾难。与此同时,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品类单一集中,主要倾向于果蔬、水产品、纺织品等,不利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农产品贸易自身处在较大的风险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