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背景下中国玉米进口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43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研究是在中国玉米“三高”的特殊背景下,主要以中国玉米的贸易、生产和消费数据为基础,概述现阶段的中国玉米贸易、生产和消费现状,并以此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影响中国玉米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从玉米的生产、消费、贸易和政策等角度入手,梳理了理论上影响中国玉米进口贸易存在哪些影响因素,并定量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方向,并提出保护中国玉米进口安全以及消化国内玉米库存和保障国内玉米供求平衡的建议。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所谓的“三高”背景是指目前的中国玉米市场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玉米的产量连续增加,玉米的库存不断积累,玉米的进口不断激增。从理论上来看,在国内玉米产量高、库存高的前提下,中国仍然大量进口玉米是不符合玉米产业的供需平衡的。而从目前的中国的玉米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国的玉米产量连年增长,中国玉米库存总量已然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在玉米产量与库存大量剩余的前提下,仍然大量的进口玉米。近年来,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玉米贸易正面临挑战,在世界玉米价格明显低于国内玉米市场价格的背景下,大量进口的玉米破坏了国内玉米市场的供需平衡。形成了产量高、库存高、进口量高的现状。所以这种“三高”的现状成为中国玉米产业的特殊背景。

从粮食安全的视角出发,中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粮食贸易大国,在世界上有“天下粮仓”的美誉。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国家一直都很重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早在 2013年的中国粮食安全峰会上政府就提出了确保粮食自给自足和粮食适度进口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措施,

2015 年党中央下发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包括五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提到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2016 年的 G20 峰会又再次提到了粮食安全问题。在全国第十九次人民代表大会中,政府依旧持续关注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又一次强调中国的粮食一定要自给自足,并确立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思想,部署了谷物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由此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在国家逐步调整粮食安全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对于国内玉米的进口安全格外重视。

总之,在粮食安全和“三高”的大背景下,中国要充分利用国内玉米市场和世界玉米市场的资源,通过对中国玉米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优化玉米产业结构、改善玉米进口贸易结构,必须要全面推进中国玉米进口贸易的发展。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中国玉米的进口贸易是粮食进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中国一直大量进口玉米,与进口相比,中国却很少向外出口玉米。目前,中国玉米进口贸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中国玉米的进口依存度过高。二是中国玉米的进口贸易国结构单一,只是集中从几个玉米生产国进口玉米。三是中国进口玉米的质量普遍不高,大量的进口玉米多用于制作畜牧饲料。
目前,在玉米“三高”的特殊背景下,为了解决中国玉米进口贸易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了解影响中国玉米进口贸易的因素。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中国玉米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解决中国玉米进口依存度过高、玉米进口量大、进口贸易结构单一等问题,从而促进国内玉米产业的良性发展,改善中国玉米进口贸易现状。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贸易发展的初期,根据当时中国玉米市场的国情,大多数学者都提出了采用政策扶持等方法鼓励农民种植玉米来扩大玉米供给的对策。现如今,随着贸易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国家日渐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特别是中国玉米市场所面临的“三高”难题,

必须重视中国玉米贸易对中国玉米市场的影响,因此,要综合分析中国玉米市场的供需问题。目前,玉米的进口贸易已然给国内的玉米市场带来压力,深入细致的分析影响中国玉米进口的因素,适度控制玉米的进口,不仅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关乎中国玉米加工业及畜牧业的良性运作,即有利于中国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因此,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玉米贸易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当下中国玉米市场的国情,以中国的玉米进口贸易为研究对象,重点从国内的玉米生产、消费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导致中国大量进口玉米的原因,再根据中国玉米进口贸易格局,分析影响中国进口玉米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供政府和相关部门作参考。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玉米的概念
玉米,拉丁语称为 ZeamaysL,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苞米、包谷、珍珠米等。玉米原产于美洲中部,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玉米的起源、传播和进化过程到目前为止没有统一的说法,据估算玉米传入中国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玉米被广泛种植在热带和温带地区。全世界有三大玉米种植的黄金地带。玉米主产地在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玉米的主产国有中国、美国、南非、阿根廷、巴西和印度等国。中国的玉米播种面积大约为 3 亿亩左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品种,在中国有六大玉米产区,玉米种植面积遍布全中国的十几个省份。除此之外,玉米的营养价值较高,除了玉米的可利用能量较高以外,亚油酸的含量也很高。玉米中的粗纤维很少,易消化,并且含有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玉米作为食物可以煮汤,也可以粉碎后制成玉米粉等,将玉米膨化,人们食用后可消除饥饿感,是很好的减肥食物,另外,玉米胚芽中的维生素 E 可对动脉僵硬化及高血压等疾病起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的功效。玉米作为饲料的原料,玉米中含有的亚油酸含量是所有谷类饲料中含量最高的,可以满足禽类对亚油酸的需求。

玉米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即可以用于口粮消费,又能够满足饲料消费,同时还具备作为工业原料的价值,可加工成的工业产品多达三千多种,不仅如此,玉米还具有药用价值。目前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玉米的再生产价值不断被人类开发利用,例如,

玉米的深加工可提炼生物酒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玉米的乙醇酒精能够解决能源危机问题;借助高科技的生物工程技术可以对玉米进行深加工,得到玉米淀粉糖,再对其深加工还能得到高能寡糖。
玉米具有加工空间大、品种多样、产业链较长的特点,同时兼具粮食、饲料、能源三种属性。以玉米为原材料的食品也特别广泛,包括淀粉糖、酒精、调味剂等八大领域,玉米的加工品或副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开发潜力巨大。
............................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受《国富论》一书的影响,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之上,继续深入的研究,得出两个国家之所以会发生贸易,不仅是两个国家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成本不同,而是比较成本的不一样导致了贸易的发生。所谓的比较成本就是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产品所需要花费的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即使一个国家生产的每种产品都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也就是说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的每种产品都处于低生产率,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这两种产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即投入的劳动生产率不相同,那么,其中一个国家就应该集中生产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品,而在这两种产品上都具有劣势的国家集中生产本国具有较小劣势的产品,这样两个国家都能从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取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对西方贸易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的贸易思想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比较优势理论拓展了绝对优势理论,积极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并继续主张推行自由贸易,更加坚定了实行自由贸易的立场。但是,比较优势理论成立的约束条件过多,不符合实际的经济现状且不具有普适性,只适用于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而不能够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比较优势理论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揭示国际分工的形成及发展的原因,只是认为各国生产产品成本的不同导致了国际分工,从而产生国际贸易。
2.2.2 要素禀赋理论

经济学家俄林在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在 1933 年出版的书中正式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他们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即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之上,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工具,得出国际贸易之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各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两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是因为这两个国家能够生产这种产品的要素禀赋不同。在这两个国家劳动和资本都一定的条件下,劳动力充足的国家自然就应该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资本相对富足的国家就应该生产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该理论从各国生产要素供给情况不同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以及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

3 中国玉米进口贸易现状 ................................ 13
3.1 中国玉米进口规模 ............................... 13
3.2 中国玉米进口结构 .................................. 14
4 中国玉米的供给与需求现状 ....................... 18
4.1 中国玉米的生产现状 ..................................... 18
4.1.1 中国玉米的生产总量 ........................... 18
4.1.2 中国玉米的种植面积 ............................... 18
4 中国玉米的供给与需求现状 .......................... 1
4.1 中国玉米的生产现状 .................................... 18
4.1.1 中国玉米的生产总量 ............................... 18
4.1.2 中国玉米的种植面积 ............................... 18

7 改善中国玉米进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7.1 降低玉米生产成本
为了减少中国的玉米进口量,降低中国玉米市场对进口玉米的依存度,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也为了减轻国内的玉米库存负担,通过对影响中国玉米进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从玉米的生产方面的角度出发,从土地流转、生产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和改良玉米品种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7.1.1 完善玉米土地流转的相关配套政策
中国种植玉米的模式依旧采用传统的以家庭为单元的分散式种植和生产模式,较分散的土地难以实施机械的种植与收割,严重阻碍了玉米产量的提高[49]。面对土地政策遗留的历史问题,政府应切实落实好农村的土地流转政策,各个玉米种植户把各自的土地通过各种方式将土地的经营权转给玉米种植专业大户或是信用社,以此来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率,节省劳动力成本,并逐渐合并土地,构建大规模的玉米生产基地。降低玉米生产的土地成本,会间接的降低国内玉米的生产价格,使国内玉米生产价格低于进口玉米胡价格,进而摆脱对玉米的进口依赖[55]。
为了减少种植玉米的土地成本,在深化农业的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从大局出发,必须要加快小农经济向规模化的转换,就必须要在兼顾玉米种植户的收益状况的同时也要贯彻落实农村土地的流转。土地流转已是农村土地改革的大势所趋,这不仅需要以村里干部为代表的基层工作人员及时了解玉米种植户的想法,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向需要向他们普及和推广《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规定,还需要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土地流转的价格工作,玉米种植成本的大部分来源于土地的租金,玉米的价格直接影响了土地的流转价格,以黑龙江省为例,2016 年的玉米价格走低,导致 2017 年东北地区的土地流转价格也跟着走低,甚至有些农民放弃了种植玉米,严重打击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所以,实施土地流转是一项艰巨且长远的任务,需要农户与政府相互配合逐渐完成小农经济向规模经济的转变。
...............................

8 结论
随着关于玉米酒糟的双反措施的严格执行,玉米临时储备政策的取消,以及粮改饲政策的积极落实,都体现了政府要确保中国玉米进口贸易安全和让玉米价格回归市场以及稳定国内玉米供需平衡的决心。在这个大背景下,本研究以参考大量的文献和统计数据为基础,主要运用定性分析、比较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全面的分析了中国玉米进口的影响因素。
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玉米进口贸易主要受玉米生产、消费、贸易和政策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