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研究围绕长武县的关键生态问题,基于“要素—过程—生态质量”分析框架,诊断关键生态过程构建耕地生态质量与分维度生态质量的评价要素指标体系,形成“总—分”结合的独立的耕地生态质量要素指标体系,从耕地综合生态质量和分维生态质量全方位地刻画区域耕地生态质量状况。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中难以替代的物质基础,陆上的农业生产活动都无法绕过耕地而单独进行(封志明,1993)。“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粮食的唯一来源,我国作为一个拥有超大规模人口的大国,需要有与人口规模相匹配的粮食供应。
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13657亿斤,比2020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近几年全国粮食产量总体上呈增长态势,粮食供应在逐步增加。然而,中国为实现粮食安全付出了极其严重的生态环境代价,过度的追求产量导致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平原黑土层有机质下降、长江中下游平原重金属污染、土壤酸化、农业面源污染等耕地利用过程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王红娟,2007;Guo et al,2010;姜娜和邵明安,2011;Chen et al,2011;Kong et al,2016),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我国历来重视耕地质量在耕地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在宏观政策上对耕地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对强化耕地资源保护,坚持耕地质量数量生态并重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明确提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水平全面提升的要求;《“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耕地质量等级、生产要素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率、新增退化农田治理面积等11项定量指标,在“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方面提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加强退化耕地治理等4项目标;2020年中央经济会议将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坚守粮食安全底线。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为支撑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理需求,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耕地生态质量内涵的认识,建立科学完整、包容系统的,既与国际评价标准接轨,又适应我国管理体制的耕地生态质量评价体系,掌握耕地生态质量的状况与变化趋势。
....................................
1.2研究目的
1.2.1构建黄土高原沟壑区耕地生态质量评价体系
梳理黄土高原沟壑区耕地利用中的生态过程,并从中诊断耕地利用中的关键生态过程,根据区域耕地生产力形成过程和关键生态过程,揭示耕地生态质量关键分维度,确定黄土高原沟壑区复杂地貌下的耕地评价单元和评价模型算法,建立基于“要素—过程—生态质量”的耕地生态质量表征指标体系,构建系统的耕地生态质量评价体系,丰富耕地资源评价理论。
1.2.2黄土高原沟壑区耕地生态质量评价体系应用
将已构建的耕地生态质量评价体系应用于长武县,对长武县的耕地生态质量进行量化定级,揭示其耕地生态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耕地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提出基于水土安全的耕地生态质量可持续调控路径。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
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耕地本底质量
本研究界定耕地本底质量为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耕地自然条件状况,包括立地条件、剖面性质、土壤基本性质、土壤养分等。耕地本底质量是耕地质量的基础,是耕地质量自然属性的体现,反映耕地质量较为原始的属性特征。
2.1.2耕地生态质量
耕地健康与耕地生态质量基于深度内涵分析是互通一致的,均强调耕地内部土壤元素的健康循环发展,强调耕地质量的生态方面,强调耕地系统与人为利用的协调统一,但是目前国内无论关于耕地健康还是耕地生态质量的研究,都缺乏统一规范的内涵特点,不具有相应地区的普适性和复制性。综合上文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和观点,本文认为耕地生态质量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基于“要素—过程—功能”理论认识,从自然地理要素和耕地投入要素出发,包含了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养分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等关键生态过程,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能力。
2.1.3耕地生态质量评价
耕地质量评价最早是源于税收对耕地进行等级的划分(高向军等,2002),耕地质量评价是从自然、经济、社会诸方面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估的一项技术性工作,是对耕地质量所处状态或满足耕地功能需求程度的度量(马瑞明等,2018)。基于耕地生态质量概念,对耕地生态质量评价的概念界定义为从自然地理要素和耕地投入要素方面出发,根据耕地利用中的关键生态过程,对耕地提供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养分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等生态服务功能的能力进行评估,是对耕地生态质量状况和生态服务功能供给能力的度量。
2.1.4土地整治分区
土地整治分区既是确定土地整治内容的前提,也是制定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整治分区对明确土地整治重点方向、开展差别化土地整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土地整治分区主要为基于耕地生态质量评价结果的带有耕地生态质量提升特定目的的土地整治区域划分。
..............................
2.2理论基础
2.2.1资源稀缺理论
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资源是有限的,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资源供给与人类需求的平衡难以保持,由此产生出了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稀缺理论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利用率(张小丹,2020)。耕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其稀缺性主要表现在面积有限性、不可再生性、质量差异性等,决定了耕地资源无法实现无限供给,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耕地资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耕地有限供给与耕地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使耕地资源具有稀缺性。
同时,由于人类对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影响耕地生态状况,加剧了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正确认识资源稀缺理论,合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改善耕地生态状况,是保障耕地生态安全的基础。
2.2.2土壤肥力理论
土壤肥力理论是耕地生态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依据。将土壤能够提供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能量的能力成为土壤肥力(张凤荣,2002)。土壤肥力可以细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自然肥力是在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是土地的客观属性(徐丹,2009),人工肥力则是通过人的生产活动给予土地的肥力(吴群,2002),二者都存在于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自然肥力是由自然界稳定的光、温、水、土条件长期作用的结果,与人工肥力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自然肥力应作为耕地生态质量的本底质量等级划分的重要依据。
...........................
第三章黄土高原沟壑区耕地生态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以长武县为例....................20
3.1耕地生态质量评价总体思路............................20
3.2耕地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0
第四章长武县耕地生态质量评价实证.............31
4.1研究区概况...............................31
4.2数据来源及处理........................31
第五章基于生态质量评价的长武县耕地整治分区..................................55
5.1耕地整治分区划分标准.......................55
5.1.1划分思路......................................55
5.1.2优先级划分标准.................................55
第六章基于整治分区的长武县耕地生态质量提升对策
6.1长武县耕地生态质量提升的共性管理对策
6.1.1加强耕地生态质量监测
建立区域耕地生态质量状况监测网络,在各个乡镇的耕地利用典型区设置动态监测点,定期对耕地生态质量关键指标进行记录,重点关注耕地本底质量指标中的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耕地生态维度指标中的土壤侵蚀模数、化肥施用强度和农药施用强度。在当前耕地生态质量状况较差的区域应较为集中的设置动态监测点,根据区域耕地生态质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提高对主要限制因素的监测频率。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定期对区域耕地生态质量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将定期监测数据及调查评价结果整理汇总,建立区域耕地生态质量数据库,从时间和空间上监测区域耕地生态质量状况变化。汇总定期评价结果后,要根据耕地综合生态质量和分维生态质量的动态变化,对耕地整治分区进行调整,分析耕地生态质量状况变化的原因作为开展后续工作的经验教训。
.....................................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7.1结论
耕地生态质量评价是在已有耕地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参考耕地地力评价、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健康评价,融合水土流失、景观生态等多维度研究方法,为耕地生态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展的一项研究。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提出了“总—分”结合的耕地生态质量评价理论框架
本研究提出了“总—分”结合的耕地生态质量评价思路,建立了“要素—过程—分维生态质量—综合生态质量”系统的长武县耕地生态质量评价理论框架。
总结归纳前人关于耕地质量、耕地健康等概念的研究成果,定义耕地生态质量为在一定区域内,基于“要素—过程—功能”理论认识,从自然地理要素和耕地投入要素出发,包含了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养分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等关键生态过程,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能力。
从耕地生态质量内涵出发,识别黄土高原沟壑区耕地利用中的关键生态过程,确定耕地生态质量分维度和评价指标集,结合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耕地本底质量叠加分维生态质量,从单一维度扩展到多维度反映耕地生态质量状况。
(2)以长武县为例,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区耕地生态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长武县耕地生产力形成过程和关键生态过程,确定了以水土流失、土壤健康和景观生态作为区域耕地生态质量的关键分维度;参考多种国家标准和相关研究成果,确定了耕地本底质量指标和分维度参数;采用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耕地本底质量指标和分维参数赋分规则,通过加权求和法计算出耕地本底质量指数和分维生态质量系数,由耕地本底质量指数乘上分维生态质量系数得到耕地分维生态质量指数,耕地本底质量指数连乘多个分维生态质量系数得到耕地综合生态质量指数;采用等距法划分了耕地生态质量等级。
(3)长武县耕地生态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将构建的耕地生态质量评价体系应用于长武县,计算耕地本底质量、分维生态质量和综合生态质量并进行等级划分,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全面刻画长武县耕地生态质量状况,揭示长武县耕地生态质量在数量、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