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水发展报告》,过去 100 年中,全球用水量增长了近 6 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仍以每年约 1%的速度稳定增长。农业用水占全球淡水资源使用量的 69%,许多地区农业生产用水效率较低,成为导致地下水超采、河川径流减少等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随着全世界水资源短缺和部门间用水竞争加剧,农业用水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水资源问题复杂,面临水资源短缺、布局不匹配及分配不均等诸多问题(刘佳骏等,2011;杨鑫等,2019;丁超等,2021)。中国农业生产对灌溉的依赖性极强,长期以来,农业用水受到来自供给与需求的双重压力(Jinxia Wang et al.,2017)。供给方面,中国是世界上 13 个贫水国之一,人均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为 2.06 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左右(刘维哲等,2019),同时,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平衡,从时间分布看,全年降水量绝大部分集中在 3-4 个月当中,从空间分布看,南方水多地少,北方水少地多(屈晓娟等,2018),“水-土-人-粮”空间失衡进一步加剧了农业水资源的紧缺程度。需求方面,农业是第一用水大户,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 60%以上,其中灌溉用水又占农业用水的 90%以上(徐涛,2018;董小菁等,2020),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呈现非农化趋势,农业用水受到挤压(刘莹等;2015;李玲等,2021),而农业用水方式粗放,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低,根据《2020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 0.565,浪费与短缺并存,农业成为节水潜力所在。
随着水资源短缺现象的日益严重,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难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水资源管理纷纷由以开发为中心的供给管理转为以配置为中心的需求管理,通常采用的措施是运用政策工具提高水资源分配效率,主要包括水价政策和水权交易,发挥价格杠杆的节水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有偿分配方式(刘莹等,2015)。自 1985 年起,中国推行农业水价改革,力图通过使水价达到合理水平,发挥价格杠杆作用,达到节约用水和回收部分成本的目标。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农业用水数量大、效率低、浪费严重(胡继连等,2004;王博等,2020),农业水价长期偏低是其中诱因之一(段永红等,2003;王晓君等,2013)。围绕农业水价与节水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发挥农业水价政策的节水和成本回收效应,理论界进行了长期广泛的探讨。本文主要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农业水价改革对农户用水行为的影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等方面,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学者农业水价相关研究成果。
1.2.1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的研究
建立在“资源无价”基础上的传统水资源观,认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价格在资源分配中的杠杆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导致水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姜文来,1998)。世界范围内,为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水资源短缺,各国长期采用修建水库、大坝等工程手段增加水资源供给,随着资源稀缺加剧和供水成本上升,开源供水无法抵消水资源低效利用带来的浪费,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形成价格信号、规制用水行为以实现用水效率的提高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农业水价政策被寄予厚望(DinarA,2003;郭善民等,2004;牛坤玉等,2010)。实务界和理论界普遍认为,农业水资源价格水平偏低是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制约因素,较低的价格无法产生节水的有效激励,导致水资源浪费、节水技术推广乏力(李晶等,2003;山仑等,2011;周玉玺等,2014;薛彩霞等,2018),提高农业水价可以促进农户节水、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Margriet F C et al.,1985)。然而亦有研究表明,农业用水需求价格弹性很小,农户对水价不敏感,只有当水价提高到明显减少农业收入时,农户才会选择减少用水量(Yang H et.al,2003;郭善民等,2004;Bazzani G M et.al,2005;于法稳 2005;马超,2018),农业水价的提高降低了农户的福利水平(Ruijsa et al.,2012)。廖永松(2009)基于石津、泾惠渠和武都三个灌区农户调查数据研究了农业水价改革对用水量、粮食生产和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水价提高会引起农户减少灌溉水量,进而影响粮食产量,而且在缺少计量设施的情况下,农业水价提高仅会导致农户收入的净减少,而对节约用水意义不大,提价空间有限。为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和农户权益,提高水价的步伐在农业部门难以迈的过大,水价政策长期面临着不提价难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价会增加农户负担甚至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两难”处境,如何确定农业水价调整的尺度,设置相关支持政策缓解负面影响,对于农业水价改革节水效应的实现尤为关键(刘莹等,2015)。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农业水价改革是指国家为了有效发挥市场作用,利用价格在调节水资源配置和利用中的杠杆作用,几十年来推行的围绕水价为核心的灌溉制度改革。中国农业用水先后经历了无偿和低价供水阶段、农业水价改革起步阶段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专指农业水价改革的综合推进阶段,除包括同以往改革相一致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改革以外,还包括水权机制、奖补机制、工程管护机制、用水管理机制等一系列农业用水相关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新一轮农业水价改革,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
《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 号)为新一轮农业水价改革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按照文件精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为“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设定包括供水成本回收和节水。
相应地,本文对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研究,也包括成本回收效应和节水效应。不过,尽管实现成本回收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重要政策目标,但一般认为改革的首要目标仍然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尤其是在国家加大“三农”财政支持力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处于“花钱买机制”阶段的当下,农业水费收取更多是手段而非目的,激励农户节约用水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主要目标,因而本文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节水技术采用、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效应进行了重点考察。
............................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配置理论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其属性和效用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拓展的过程。资源经济学创始人阿兰·兰德尔(1989)定义资源为“人们发现的具有用途和价值的物力”。总体而言,资源的内涵是具有稀缺性、有用性的物质,外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社会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和有用性,要求人们在一定的时空维度下,综合运用国家、市场、社会等机制,依据法律、政策、技术条件调节资源的供给和分配,在满足整个社会协同发展的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兼顾效率与公平。
水是生命之源,但早期人们对其开发利用方式粗放且无需支付水费。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出现,水资源价值凸显,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长期以来,中国按照计划经济模式配置水资源,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水问题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分配,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水资源价值理论是水资源价值核算和配置的基础,主要包括劳动价值理论、均衡价值理论、效用价值理论。水资源作为一种商品,其价值由其自身的稀缺性、有用性、不可替代性等自然属性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劳动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按照均衡价值理论,水资源价格由供水方和用水方共同决定,因而水价制定必须考虑用水户承受力。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用水和生活生态用水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农业用水受到挤压,水资源流向经济效益更高的部门,呈现非农化趋势。
经济论文怎么写
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与利益相关者分析.......................................26
3.1 农业水价改革的历史演进................................................26
3.1.1 无偿和低价供水阶段(1949-1984 年)...................................26
3.1.2 农业水价改革起步阶段(1985-2005 年)...................................26
4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分析................................ 43
4.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分析...................................................43
4.1.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43
4.1.2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44
5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分析..................................71
5.1 理论分析........................................71
5.2 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驱动因素...................................72
6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仿真模拟
6.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型构建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是一门研究系统反馈结构与行为的学科,1956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瑞斯特教授创立,该学科有机结合了系统科学理论与计算机仿真,通过运用历史数据建立仿真模型来研究未来变化趋势,从系统角度分析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精准识别对系统整体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促进和抑制因素,系统动力学已成为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魏立乾等,2019),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等社会经济领域的非线性、多变量、多重反馈的大系统问题(陈慧等,2017;王慧敏等,2019;孙才志等,2021;曹祺文等,2021)。水资源系统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其输入、输出以及系统内部结构三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又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张倩等,2020),其治理、配置既有自然资源的共有属性,又受到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影响(Dinar A,200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可以关注变量间因果关系及系统变化趋势,解决数据缺失条件下的效应模拟。
系统动力仿真的核心环节在于构建系统仿真模型,一般基于以下步骤:首先,根据研究内容和问题构建概念模型,确定系统边界及组成要素;其次,构建逻辑模型,分析系统行为,建构和绘制系统因果关系图;第三,构建物理模型,借助建模软件绘制系统流图,确立方程及函数关系;第四,对模型进行检验,确保模型的稳定性、敏感性、有效性(钟永光等,2020)。本文利用 Vensim 软件作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工具,具体步骤如图 6-1 所示。
经济论文参考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进程是在水资源所有者和供水方、用水方等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推进的,各主体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完善的制度安排是农业水价改革成功的前提,只有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得到相应保障,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如果任一方利益受损或存在受损的可能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就无法实现。当前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践,较好地保障了供水方和水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但是,用水方的利益只在改革试点的局部地域和短时期内有一定保障,其收益来源的外生性和不确定性衍生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利益不相容缺陷,构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广泛推行和长久实施的潜在阻力。
第二,山东省各地市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在资金投入、政策实施、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和地方财政支持能力的差异。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量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经费缺口大,改革任务普遍较重,但农业县区一般经济能力有限,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的地方支持能力不足,改革面积和经费投入失衡。
第三,尽管目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执行者和承受者对改革措施的评价总体较高,但是对于核心环节“水价形成机制”和“水权制度”的认可度并不高,农户和政府相关人员均普遍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依然主要依赖于工程设施建设和国家加大农田水利财政投入,市场机制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国家为破解水资源短缺危机而推行的水资源管理市场化改革为主要趋势的强制性变迁,表现为政府在着力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水价水权市场改革。尽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试点的局部地域和短时期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实践来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理性制度设计并未实现自我实施性及目标兼容。在小农户分散经营长期存在的国情下,以水价为杠杆实现节水目标的作用还尚且不够,节水还要依靠国家投资水利工程设施带来的节水灌溉面积的增长。
第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户节水行为具有正向影响。提高水价能够激励农户采用减少灌溉次数、采用节水技术、改种抗旱品种等节水行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提一补”、“水权交易”、“节水奖励”的制度设计既能够达到提高农户节水技术采用意愿的效果,还有利于降低农户弃灌风险。文化程度、节水技术培训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具有正向影响。相较于水价调整和奖补激励,增加农户收入、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对于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预期效果有更为显著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