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逐渐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指标的下降趋势给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对外贸易来促进经济发展,越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2013 年 9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构想,自此中国积极推动此倡议的实施。加强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下简称为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是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内容,更是新常态下中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根据国研网数据,与 2001 年相比,2018 年中国对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约增长 15 倍,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约上升 10.9%。
汇率变动(包括汇率水平和汇率波动,下同)是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是否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对中国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事关重要。2014 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从单边升值状态转变为双向波动状态,特别是 2015 年 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出现大幅贬值;2016 年,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2017 年初至 2018 年 4 月,人民币兑美元出现较大幅度升值;2018 年至今,人民币整体又呈现贬值状态。可以预期未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特征将更加明显。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邻国效应(包括邻国贸易效应和邻国汇率效应,下同)问题也日益凸显。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经济联系越发紧密,各国的贸易行为可能受到第三国的影响,而沿线国家数量众多且普遍存在互为邻国的地理特征,因此沿线国家的诸多邻国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越来越无法忽视。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主线是:基于邻国效应的空间视角,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包括汇率水平和汇率波动)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影响。具体来说:本文首先梳理了汇率与贸易关系的理论,并讨论了邻国效应对贸易的影响机理,随后系统地回顾了汇率变动以及邻国效应两个方面影响贸易的相关文献,接着统计分析了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发展现状。在文献研究和理论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将邻国效应纳入汇率与贸易的传统模型中,建立空间视角下汇率影响进、出口贸易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模型,并引入邻接矩阵作为实证的空间权重矩阵。之后本文通过莫兰指数检验,豪斯曼检验等,确定出口模型选择空间时间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SDM),进口模型选择空间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估计与分析,为确保实证结果的准确,通过更换空间权重矩阵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图 1.1 为本文的技术路线图,本文总共分为五章,各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研究背景,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后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说明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理论机理与文献综述。第一节回顾汇率与贸易关系的相关理论,包括:弹性分析理论(包括马歇尔-勒纳条件和 J 曲线效应)和吸收分析理论。第二节介绍邻国效应的概念界定和作用机理,分别阐述邻国贸易效应和邻国汇率效应对贸易的作用机理。第三节梳理并总结汇率变动(汇率水平和汇率波动)、邻国效应对贸易影响的相关文献。
第三章,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发展现状。通过整理国研网的进出口数据,从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规模、区域贸易结构两方面,对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现状展开统计分析。
第四章,实证分析。首先建立了进出口贸易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模型,随后将邻接矩阵作为空间权重矩阵引入模型中。再对 2001 年至 2018 年中国向沿线 31 个国家的进出口数据进行莫兰指数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进出口样本数据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可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基于此,进行豪斯曼检验,最终出口模型选择空间时间双固定的 SDM模型,进口模型选择空间固定的 SDM 模型进行估计与分析。为检验实证结果的稳健性,使用反距离矩阵作为空间权重矩阵对进出口模型进行重新估计。
第五章,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在总结第四章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实证结果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政策建议。
图 1.1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第 2 章 理论机理和文献综述
2.1 汇率与贸易关系相关理论
汇率与贸易关系的相关理论由来已久,其理论根源是由重商主义学派提出的汇率贬值对国际贸易差额的影响。其中,托马斯·孟认为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会形成贸易顺差,且贸易顺差额还会不断扩大。但大卫·休谟却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一国的贸易顺差会导致该国物价上涨,从而货币贬值给出口商品带来的优势会被物价上涨削弱,出口额也因此减少,一直到两国贸易差额逐渐平衡,该国物价才会逐渐平稳下来。随着时间推移,国际汇率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很多国家开始采取浮动汇率制度,而在浮动汇率制度环境下,一国的进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众多学者们开始研究不同条件下,浮动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为如何防范汇率风险寻找答案。在汇率与贸易关系理论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有弹性分析理论和吸收分析理论,其中弹性分析理论较为经典的理论是马歇尔-勒纳条件和 J 曲线效应。
2.1.1 弹性分析理论
弹性分析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后经勒纳以及罗宾逊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完善。作为著名的国际收支理论之一,其主要内容是马歇尔-勒纳条件和 J 曲线效应。弹性分析理论的假设前提有四点,一是假设只考虑汇率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二是保持收入稳定;三是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是完全的;四是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只包括贸易收支。
(2)J 曲线效应
货币贬值具有时滞:一国的货币管理当局通过政策使本国货币贬值后,该国贸易部门的出口贸易额不会立刻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达到预期的出口额上升的效果。其原因在于,生产和消费活动都具有“粘性”,在进出口厂商的实际贸易合作中,一般是先签订合同,过一段时间再进行交易,因此当一国汇率贬值后,厂商交割以前已签订的合约时,该国的进口厂商要多支付一部分货款,出口厂商会少收到部分货款,该国贸易收支恶化。过一段时间,进出口厂商与国外厂商签订新的合同时,进出口商品的数量会得到调整,货币贬值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该国贸易收支也将得到改善。如图 2.1 所示,若将此过程用函数图像呈现,会形成一个 J 字型,因此该理论被称为“J 曲线效应”。该理论同时表明,若弹性理论成立,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进出口贸易情况还要受到供给弹性对物价的影响。而且,汇率贬值后,贸易收支会经历从恶化到改善的过程,此过程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期间厂商和消费者的反应存在滞后,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时滞效应”。
图 2.1 J 曲线效应
2.2 邻国效应概念界定与作用机理
2.2.1 邻国效应概念界定
邻国效应是在“第三国效应”基础上提出的概念,邻国效应是第三国效应的一种。第三国效应的概念最早在 1986 年由 Cushman[2]提出,指的是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不仅受两国国内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第三国因素的影响。邻国效应由国内曹伟等学者在 2016 年[1]提出,他们在第三国效应的基础上,对邻国效应进行定义:本国与某一特定国家的双边贸易受到本国与该特定国家邻国双边贸易的影响,其中,邻国指的是在地理上具有相邻位置关系的国家。本文对邻国效应的概念界定,主要借鉴曹伟和林守武(2017)[3]学者的研究,将邻国效应细分为“邻国贸易效应”和“邻国汇率效应”,前者和曹伟在 2016 年提出的“邻国效应”概念基本一致,后者指的是本国与某一特定国家的双边贸易受到本国与该国邻国双边汇率的影响。更进一步,类似于将汇率变动的影响分为汇率水平变动的影响和汇率波动率变动的影响,本文将邻国汇率效应细分为邻国汇率水平效应与邻国汇率波动效应。
举例说明上述的邻国贸易效应和邻国汇率效应。假设在全球范围内,我们要研究的核心国家是 A 国,两个非核心国家 B 国和 C 国,B、C 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同时 A 国与B、C 两国均有贸易往来。A 国与 B 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不仅受 A、B 两国国内因素(比如 AB 两国双边汇率、两国 GDP 等)的影响,而且受来自 AC 两国双边贸易和双边汇率变动(汇率水平和波动)的影响。其中,“邻国贸易效应”是指 AB 两国双边贸易受 AC 两国双边贸易影响,“邻国汇率效应”是指 AB 两国双边贸易受 AC 两国双边汇率变动影响。
...............................
第 3 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发展现状...................... 20
3.1 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规模 ...................... 20
3.2 中国与沿线国家区域贸易结构 ......... 23
第 4 章 空间视角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28
4.1 模型构建 ................................ 28
4.1.1 空间计量模型................. 28
4.1.2 空间权重设定............................. 30
第 5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43
5.1 研究结论 .......................... 43
5.2 政策建议 ...................... 43
第 4 章 空间视角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构建
自上个世纪 70 年代起,因地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空间因素被引入到经济学模型中,引发了众多学者对空间关联性的思考与探究。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Tobler,1970):所有事物都或多或少与其他事物存在关联性,比起距离远的事物,距离近的事物相关性更高。即在空间数据中,距离相近的两个事物,很可能存在空间关联性。
延伸到进出口贸易领域,空间因素也可能影响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比如在现实中,有相邻地理位置的国家,多存在贸易结构相类似的现象,因而邻国的进出口贸易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本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存在较多互为邻国的情况。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向沿线国家进出口影响的基础上,增加了邻国汇率变动对中国向沿线国家进出口的影响,以及中国向邻国进出口对中国向沿线国家进出口的影响。即本文在传统汇率与贸易模型的基础上,加入邻国对贸易双方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邻国汇率效应和邻国汇贸易应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的影响。与传统模型相比,本文加入邻国因素所构建的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更加贴近现实。
....................
第 5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将沿线国家与其邻国的地理位置作为空间因素,引入到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影响的研究框架,主要选取 2001 年至 2018 年中国与沿线 31 个国家的进、出口数据,通过数据检验和分析,分别采用空间时间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SDM)对出口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空间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SDM)对进口贸易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从出口模型来看,(1)人民币汇率贬值会促进中国向沿线国家出口,符合一般的贸易原理;(2)人民币汇率波动增加会促进中国向沿线国家出口,但影响较小;(3)出口模型存在邻国汇率效应,且邻国汇率贬值会导致中国向沿线国的出口减少,原因是受到预期效应的影响,此外邻国汇率波动效应几乎不存在,因此出口模型的邻国汇率效应主要是邻国汇率水平效应;(4)出口模型存在正向的邻国贸易效应,即中国向沿线国邻国的出口增加,会促进中国从沿线国的出口,说明邻国贸易效应体现为“互利共赢”,而非“竞争抑制”;(5)进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向沿线国家的出口存在正向影响。
从进口模型来看,(1)人民币汇率贬值会促进中国从沿线国家的进口;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对中国从沿线国家进口的影响较小且不显著,即中国从沿线国家的进口几乎不受双边汇率波动的影响;(2)进口模型存在邻国汇率效应,且邻国汇率贬值会导致中国向沿线国的进口减少,原因是受到替代效应的影响,此外邻国汇率波动效应几乎不存在,因此进口模型的邻国汇率效应主要是邻国汇率水平效应;(3)进口模型存在正向的邻国贸易效应,即中国向沿线国邻国的进口增加,会促进中国从沿线国的进口,再次印证了出口模型的结论,说明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是“互利共赢”的关系;(4)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从沿线国家的进口存在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