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习总书记在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基于当前我国乡村发展的现实,对今后“三农”工作的开展作出部署,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姜长云,2018)。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即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主要矛盾和“两个百年”目标的要求。在新时期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则说明:一是我国乡村建设、乡村发展问题已经触及我国整体发展的核心;二是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发展,已具备凝聚各部门、各行业力量反哺农村的条件。乡村是包括经济、社会等在内的复杂综合体,,具备生产、生活等多个功能,与城镇密切相连。可以说乡村的发展状态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发展状态。在当前,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主要问题在乡村表现最为突出(颜晓峰,2019),因此探究乡村发展相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统计,2019 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9244 元,与上年相比,增长约7.8%,同时期乡村为 16021 元,与上年相比,增长约 9.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45。由此可见,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偏低问题依然严峻(李晓龙、冉光和,2019)。除此之外,城乡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也均存在不平衡问题。乡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以及投资不足等经济发展问题依然突出(田祥宇、景香君,2019;郭晓鸣,2017)。因此,繁荣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推进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从世界城市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经济发展与城镇化高度相关。当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 80%,甚至高于 90%。截止到2019 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只有 60.6%,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很明显。城镇化与乡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探究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作用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在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将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构建面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试图更加全面、真实具体地分析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从而根据研究结论尽可能提出有利于城镇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目的如下:
(1)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探究城镇化作用于乡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效应,并分析城镇化作用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
(2)本文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剖析新疆地区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和具体路径,并根据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本研究可以丰富和深化城镇化和乡村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目前我国有关城镇化的理论过于宏观,且我国农村问题复杂而多样,单一的城镇化理论无法涵盖所有关于城乡互动发展的问题,必须将已有理论进行整合并结合实际进行验证分析,注重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本研究有助于厘清城镇化理论的核心和关键,能够帮助我们思考在新疆这样一个地区中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以实现城镇化的发展与乡村经济的繁荣。同时,本研究也为我们探索乡村发展等相关问题提供了方向和参考。
(2)现实意义。研究的现实意义是研究城镇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具体过程有助于我们从理论分析和实证量化的双重角度,客观分析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清楚地界定城镇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地位。有助于寻找到以城镇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途径和规律,合理科学地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归纳出新疆城镇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途径和区域差异。同时也为全疆在新时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
第二章 城镇化影响乡村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镇化
城镇化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变化的,城镇化的内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来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学者们也倾向于将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按照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划分(刘秉镰、朱俊丰,2019),这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城市起源观点,即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使得城市出现。2012年新型城镇化概念首次进入大众视野,由此,传统城镇化概念也应运而生。传统城镇化强调城镇的规模、经济、人口等物质层面的发展,而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绿色、可持续等概念。传统的城镇化一味强调发展速度和规模,缺乏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人文关怀,引发了诸如环境污染、公共资源紧张等问题。同时,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资源过度集中到城镇削弱了乡村发展的能力。相比之下,新型城镇化强调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是包括经济在内的生态、社会、人口全面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充分认识到乡村对城镇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倡城乡一体,基本符合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
本文对城镇化的定义是包括生态在内的人口、经济、社会四个子系统全面发展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也是基于这四个子系统综合评价的结果。
2.1.2 乡村经济发展
学术界很少对乡村和农村进行严格的区分,从已有观点来看,乡村是城镇以外,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包含非农经济的区域(王洁钢,2001;刘冠生,2005)。因此,从产业结构上来说,乡村经济包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系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经济的内部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如非农产业的占比逐渐增加、经济部门不断健全等。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发展不仅包含经济总量的增加,还有结构的转变,主要包括投入产出结构的变化、生活水平的变化等(张培刚、张建华,2010),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故本文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定义是在乡村区域内,包括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在内的整体发展。
.............................
2.2 基础理论
2.2.1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概念是针对投入与产出而言的,当增加的边际投入小于边际产出时则称作规模经济,也就是规模报酬递增。规模经营能够最大效度地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为追求更高的报酬,人口、资源等要素逐渐集中到城镇,当这些要素的流入小于某个临界值的时候,要素集聚可以通过共用资源、共享信息等形成集聚优势。当要素的流入超过这一临界值的时候,鉴于城镇自身承载力的限制,过剩的要素得不到有效利用,不但导致资源浪费,甚至会打乱原有的正常秩序。尽管规模经济理论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将复杂的经济系统进行简化、忽略技术的影响等。但是规模经济理论为城镇化和乡村经济发展指出了方向,即城镇化和乡村经济发展要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引导要素流动,任何失衡的要素分配都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2.2.2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1954 年刘易斯(Lewis)提出二元结构模型,他认为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工业部门过小不足以扩大再生产,从而导致城乡出现对立的情况,要解决这一对立局面需要增强工业部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直至两部门的生产效率相等,城乡对立才会消失。之后拉尼斯(Rains)和费景汉(Fei)将刘易斯(Lewis)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进行细分,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剩余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为 0,大于 0 小于工业部门和大于工业部门三种情况,当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到第三阶段时,用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出现不足。由此可见,刘易斯(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分析可城乡关系的变化情况。
............................
第三章 新疆城镇化及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分析................................17
3.1 测度方法与数据来源......................................17
3.1.1 测度方法.................................17
3.1.2 数据来源................................18
第四章 新疆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40
4.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40
4.1.1 变量选取.................................40
4.1.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42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54
5.1 研究结论.........................................54
5.2 政策建议..............................55
5.3 研究展望.............................58
第四章 新疆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变量选取
4.1.1.1 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乡村经济发展(Rue)。本文对乡村经济发展的界定及水平的评价指标选取与测算详见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包括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生产条件、生活水平 4 个二级指标和包括乡村人均农业产值在内的 8 个三级指标,在此不再赘述。
4.1.1.2 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是城镇化水平(Urb)。自 2013 年新型城镇化概念被提出后,学者们对新型城镇化的含义、评价指标、动力机制、发展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张荣天、焦华富,2016),其中的一点共识就是新型城镇化不再一味追逐城镇化率,更加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基于这一共识,对城镇化的内涵进行界定,并结合新疆的发展实际和已有研究构建了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 4 个二级指标和包括城镇化率在内的 15 个三级指标的多指标评价体系对新疆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具体的测度方法和分析过程参见本文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相关内容,
不再赘述。
4.1.1.3 控制变量
除了城镇化外,影响乡村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也应纳入模型,以使实证结果更可信。本文参考已有文献(钞小静、沈坤荣,2014;王全景、郝增慧,2018;胡振宇等,2002),选择地区产业结构(Ins)、地区经济水平(Ecl)、对外开放程度(Dop)、地区基础设施水平(Inf)、地区城乡收入差距(Urg)作为控制变量。
.............................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乡村经济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环节。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战略都要求城乡融合发展,这要求城乡优势互补、要素自由流动。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厘清当前城乡发展关系,对科学全面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增长,以振兴乡村具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对城镇化、乡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城镇化和乡村经济发展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作为本文理论分析的基础。
其次,在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预判城镇化影响乡村经济发展的总效应和地区差异,归纳出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进步、资本投资和农地集约化四条路径,并根据归纳分析提出研究假设。
再次,本文通过已有对城镇化及乡村经济发展研究的借鉴,构建了城镇化及乡村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全局熵值法测算指标权重,对城镇化及乡村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进行衡量,为分析新疆城镇化、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实证检验打下基础。选取新疆 2005-2017 年 15 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构建面板回归模型检验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影响的总效应,采用广义矩估计法再次检验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影响的总效应以避免内生性等问题,通过将 15 个地、州、市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分组回归检验城镇化影响乡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异质性。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城镇化影响乡村经济发展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进步、资本投资和农地集约化四个内在机理进行检验。
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城镇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繁荣新疆乡村经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