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从 1978 年的 3769 亿元快速增长到 2019 年的 99.08 万亿元①,经济规模扩大了将近 263 倍,年均增速也远远要高于同期各发达经济体。除了发挥经济体制等社会制度改革方面的有利推动作用外,充分的利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也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增长的重要组成原因。但是,在全球经济总量快速健康扩张的背后,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全球经济“质量”突出问题日益深刻显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动力已经渐显疲软。现阶段,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驱动理念逐步从“唯GDP 论”理念转换发展到“效益型高质量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由传统要素发展驱动模式转向自主创新模式驱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高质量快速增长既不仅是加快解决新矛盾的必然需要,也是全面形成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特色现代化文明国家的必然发展要求。
在新的时期,我国应该如何继续保持可持续、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大量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一重要问题。其中,很多专家学者的观点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中国我国应更加注重通过各种技术创新方式来推动引领我国经济保持高质量健康增长。当前,以现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主要代表的我国新一轮信息科技产业革命和新兴产业结构变革正在悄然兴起,与当代我国不断加快探索转变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管理方式步伐形成重大历史性趋势交汇。我国既同时面临赶超发达经济体的难得国际历史发展机遇,也同时面临拉大与发达经济体间差距的严峻挑战,中美双边贸易战的迅速爆发及以欧盟各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对我国企业采取的关键技术出口管制,使得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关键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而大力推进制造业技术部门的关键技术创新也正是为了抢占先进制造技术的国家科技发展制高点、缓解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巨大冲击、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稳定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
近年来,经济增长“质量”问题逐渐成为了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而国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较早。本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学者们主要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测度和影响因素等方面来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相关问题。
(1)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
在研究经济增长质量之前,首先要对它的内涵进行准确的界定,它决定了本篇文章的研究视角。通过对既有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大多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定义的。
从狭义角度定义的经济增长质量,通常是指生产要素效率的提升。例如,王积业(2000)提出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摆在发展的首位,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需要从经济增长的源泉出发进行理解,而资源利用的改进,或是说要素生产效率的增加是构成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源泉。何强(2014)将经济增长质量定义为在一定生产要素禀赋以及资源环境、经济结构、收入结构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效率。
相比于狭义的内涵单一,学者们对广义的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的理解就更为广泛,学者们都将其理解为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指标。Barro(2002)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一个与社会、宗教信仰、政治体制等方面紧密相关的因素,具体包括教育水平、收入高低、健康状况等等。钞小静(2009)认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应该从经济增长的内在性质出发,也就是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评判,
涉及到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生态环境代价。王薇和任保平(2014)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一个更广泛、更复杂的概念,不仅需要关注GDP 的变化程度,还应该注意到经济结构、生态环境、福利分配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是从经济增长的优劣程度进行的价值判断。
..........................
第 2 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2.1.1 制造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定义,:“制造”这项活动就是把生产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一个过程,包括从生产原材料的采购加工,经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制造成新产品,并投入市场当中进行销售的整个过程。而关于对这个的产品界定,制作方法上既包括手工制作,也包括机械制造;销售方式既包括小商铺零售也包市场批发。
制造业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制造业企业对可利用的生产原料(例如采掘工业和农业所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转化为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工业用品和生活消费品的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标准,制造业可分为 31 个大类,具体见表 2.1 所示①。
.............................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Solow)在 1956 年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他在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础上,改变了模型中关于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不能相互替代、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不变的的假定,索洛通过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的很大一部分不能由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两个要素来解释,它将这部分的变化称之为技术进步,并将技术进步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长期角度来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而关于这种技术进步的界定,新古典经济学家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根据技术进步带入生产函数位置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全要素生产率、资本节约型技术和劳动增强型技术。
2.2.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是由罗默①和卢卡斯②等经济学家建立的,他们将“人力资本”概念引入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使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解释了相同技术在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上的差异。罗默(1986)在阿罗(1962)“干中学”的理论基础上,将技术外部性内生化,在罗默的模型当中,知识的“溢出效应”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知识的“可排他性”使社会可以得到正向的收益,二者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卢卡斯(1988)延续了宇泽弘文(1965)的思想,将人力资本外部性作为核心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这种人力资本既存在内部效应,也存在外部效应,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生产率,还可以对其他所有生产要素产生正向效益,而这种外部效应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的差异就是造成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上的差异。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是对新古典模型进一步改进得到的,他们认为是教育、研发、培训等促进了技术进步,而资本累积和创新则对技术进步起决定性作用,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使得经济增长质量由外生的给定转向内生的不确定,而指代技术进步的人力资本、产品质量、研发投入等指标,这边指标的变化都可以体现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效率上,因此,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指标变化可以反映在经济增长质量上。
............................
第 3 章 制造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理..........................19
3.1 制造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直接机理........................................19
3.2 制造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间接机理........................20
第 4 章制造业技术创新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现状分析.....................................23
4.1 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23
4.1.1 制造业技术创新基础良好.............................23
4.1.2 制造业研发投入不足...........................26
第 5 章制造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41
5.1 指标选取与模型建立............................41
5.1.1 指标选取.....................................41
5.1.2 数据来源说明..................................43
第 5 章制造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指标选取与模型建立
5.1.1 指标选取
(1)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择的被解释变量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Quality)、经济增长效率指数(Efficiency)、经济结构优化指数(Structure)、绿色发展指数(Green)、人民幸福生活指数(Happiness)、经济增长稳定性指数(Stability)。以上这些指数是前文通过构建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的综合指数。
(2)主要解释变量
本文的核心变量是制造业技术创新,专利数据是学术界最常用的技术创新衡量指标。专利数据包括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由于专利授权量设计审批流程、审批者偏好等滞后性因素,故选取制造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作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替代变量。
对于控制变量的选择,本文在借鉴白俊红(2016)和何兴邦(2019)的类似做法的基础上做出调整。在实证模型中加入一些控制变量,包括:
1、城镇化率(UR)。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可以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可以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从而提高城市的人口基数。城镇化可以使各种自然资源跟社会人力资源得到更加高效合理的集中使用分配,这样可以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浪费,使各种资源集中起来,更加合理运用。通过城镇化发展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补充各种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新鲜血液,而且人口的集中管理更加规范,在统一集中的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更有效的提升改善,利用有效的的资源条件优先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高效率的分配工作方案。这样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高速高效率运行发展。本文以各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衡量城镇化率水平。
.........................
第 6 章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制造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通过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经济增长质量是一个复合概念,用狭义的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并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状况。本文界定经济增长质量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引起了经济增长内在性质的变动,而这种变动体现在经济增长的过程和结果当中。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可以提升投资者信心,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增长的结果中,经济增长质量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绿色环境的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水平的改善。从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出发构建含有 15 个基础指标的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通过分析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不难发现我国制造业整体具备了完整的生产门类,拥有强大的内需市场和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但是创新投入不足、创新人才不足、核心技术缺乏,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企业作为市场的竞争主体,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习惯于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再加上创新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而创新成果充满着不确定性,使得企业顾虑较多。
第三,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测算结果发现,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提升,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现实状况相吻合。通过构建面板模型探究制造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提高能显著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在区域层面上,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可以改善东部、中部、西部区域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但是影响程度不同。总的来说,制造业技术创新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正向效应呈现递减趋势,这是因为东部地区借助改革开放以来逐步集聚起来的创新基础设施、人才和技术优势,对中部、西部地区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在不同维度层面,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够对经济增长效率、经济结构优化、绿色发展水平、人民幸福生活分维度经济增长质量有显著提升效应,验证了第三章的影响机理和假设。最后,制造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制造业技术创新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显著因素。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