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之研究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49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人口的迁移流动会影响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吉林省人口迁移流动也日趋活跃,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变动和发展态势。通过对吉林省人口迁移流动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相关政策的研究,深刻分析吉林省人口迁移流动的机制,揭示影响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流动对吉林省社会经济的影响,最终给出人口迁移流动现状和趋势的政策评估。合理的流动人口政策不仅可以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人口的迁移流动,而且可以将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程度,它对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的改善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早期的人口研究中,人口迁移流动的研究比较少。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调查了有常住户口已外出一年以上的人数。自此以后我国也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人口迁移资料。2000 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对于人口迁移流动的数据统计得更加详尽,增加了省、市、县之间的流动统计数据。由于人口迁移的数据调查越来越系统,资料越来越全面,许多学者都开始对人口迁移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从而推进了人口迁移的定量研究。因此,对人口迁移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许多学者通过数量分析,和空间模型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以吉林省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结合吉林省 “五普”数据,通过细致的分析研究吉林省迁移流动人口的规模、流向、结构和变动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省内人口迁移和省外迁入对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后,分析总结吉林省人口迁移流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口迁移流动的合理化对策。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1.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于 1954 年发表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文章首次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二元经济理论将乡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看作一种平衡机制,劳动力由劳动力剩余的部门流向劳动力短缺的部门,从而使工资水平达到平衡。刘易斯强调指出,只要工业部门创造出就业机会,就会不断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来,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农村的劳动力减少而使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各个部门的经济水平接近。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中无限劳动力供给是一个重要的假设,即城市工业部门能够以一个固定水平的工资从农业中获取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同时假设在人口数量过大的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存在着严重的失业隐患。因此,在现行的城市工资水平下,从农业中雇佣所需的劳动力,以扩大生产模式。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利用,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社会各个部门得以平稳发展。


2.拉尼斯-费景汉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籍华人费景汉和拉古斯塔夫•拉尼斯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进行改良的结果。他们从动态角度研究了工业和农业均衡增长的理论结构,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的农业剩余产品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入的先决条件,并把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了拉尼斯-费模型。该理论把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流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概相同于刘易斯模型;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吸收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于农业部门平均产量的劳动力。第三个阶段是经济完成了对二元经济的改造,农业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工资都由劳动边际生产力决定,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之间劳动力流向完全取决于边际劳动力的变动。拉尼斯-费模型理论更准确的反应了二元经济的自然演变过程和内在联系。


第二章 研究综述


(一)国外对于人口迁移流动的研究
国外对人口流动的研究由来已久,已经形成了很多成熟的理论体系。本文主要是从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文中主要介绍和评述由基于经济因素的人口流动因素,以及由于人口流动所引起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研究。


1.人口流动的动因
历史上,许多学者在探讨人口流动时,都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列文斯坦(E.G.Ravenstein)在 1885 年发表的《人口迁移规律》中认为,受歧视、受压迫、沉重的负担、气候不佳、生活条件不合适都是促使人口流动的原因,而其中的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E•G 列文斯坦的观点被认为是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的渊源。唐纳德•博格(1959)在列文斯坦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推——拉”理论,他从运动学的观点解释了人口流动的动因,认为导致人口流动的动因有两种力量:一种是促使人口流动的力量,即利于人口流动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则是阻碍人口流动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流动的负面消极因素。E•S 李(Everett.S.Lee,1966)在其《人口迁移理论》中,对人口流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他认为引起和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有四种:①原居住地或迁出地的因素;②迁入地因素;③介入障碍因素;④个人因素。美国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代表、西奥多•W •舒尔茨(T.W.Schols1990)的成本——效益迁移理论认为,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是以社会、经济因素为基本动力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宏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无不反映到人口迁移和流动之中,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客观上充当了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示波器”。


第三章 吉林省人口迁移流动的现状.....12
(一) 省内人口流动现状...........12
(二) 省外流入人口现状...........14
第四章 影响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因素..........17
(一) 影响吉林省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17
(二) 吉林省人口迁移的迁入地选择.........20
(三) 国家及省内相关政策对人口流动的影响...........21
第五章 人口迁移流动对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3
(一) 对就业结构的影响...........23
(二) 对产业结构的影响...........24
(三) 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25
(四)人口流动对性别比和抚养比..........26


结论


人口流动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流入地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因为流动人口以年轻人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这就降低了流入地老龄化程度,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提高地区抚养比;另一方面,流动人口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对人力资本的资源配置,人口流动的同时,减轻迁出地的就业压力,增加劳务收入,同时缓解了迁入地用工难问题,因此,无论是迁入地还是迁出地都在不同程度受益。
2000 年—2010 年期间,流动人口为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吉林省人口流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吉林省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过高,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5.5 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例较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低于全国 6.2 个百分点。流动人口流入地过于集中,不利于吉林省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可以增加7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 调整产业结构,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而人口的流动还会促进经济的良性互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应从战略高度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挖掘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新迁入吉林省的劳动力在很多方面均有不能适应当地经济需要的情况,因此劳动者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适应过程,所以加强对迁入劳动力的技术和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本改变上述问题,并能够缩短对新工作的适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势必更新换代,对高素质的劳动力进行产业特色技术技能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蒋正华,李南:《中国近期区域人口迁移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人口与经济》,1994,(6)。
[2] 杨云彦:八十年代中国人口迁移的转变。《人口与经济》,1992(5):12-16。
[3] 王桂新:《我国省际人口迁移与距离关系之探讨》,《人口与经济》,1993,(2)。
[4] 杨有壮,李树茁:《我国区域人口迁移空间模式分析》,《人口学刊》,1995,(1)。
[5] 范力达,《省际人口迁移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学刊》,1995,(3)。
[6] 宋小冬,廖雄赳:《基于 GIS 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在城镇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城市规划汇刊》,2003,(3)。
[7] 于潇:《建国以来东北地区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人口学刊》,2006,(3):31,32。
[8] 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1)。
[9] 蔡新会,巩刚军:九十年代中后期西部地区迁移人口特征分析,《社科纵横》,2004,(2):15。
[10]王放:《论我国近期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