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监管与税收筹划之关系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47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部分绪论


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起源于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发展经历,社会对二者的认识也存在差别,但是二者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选题的意义
税收筹划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的有着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盈余管理的研究则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二者的发展历程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在国际上和国内,学者们往往也都是把盈余管理和税收筹划各自作为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并且在各自领域也都有很多研究成果,对各自的操作方法、动机都有了比较完备的论述,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但是盈余管理和税收筹划这一“少”一“老”看似有着深刻“代沟”的两个问题,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二者存在着很高的理论同源性,都是从博弈论、契约理论、代理理论等理论发展而来。而且都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之一。其次,二者在实务操作上有存在着共性。都可以通过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使用、关联交易的实施等方法来实现。最后,二者在实务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之处。在实施盈余管理的过程中,尤其是面临被ST处理、需要融资、微利的企业来说,其存在着很强的动机去增加会计利润使收益信息更“美观”以达到各自的目的,然而此时,就面临着所得税税负的增加。二者在实务中的对立统一,则需要企业管理者去衡量。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前人将盈余管理与税收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多旨在通过企业所得税的费用的列报和变化来甄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前人的研究引发了笔者的思考,笔者认为既然盈余管理行为能够引起所得税费用的变化,而所得税税收筹划(后文中简称为税收筹划)本身也是围绕着所得税做文章,那么二者一定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而且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都是企业经常用到的财务管理的手段,于是便有了把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作为硕士论文写作方向的想法。本文在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介绍实务操作方法,以理论指导实践。以案例验证理论,以使企业管理者对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的应用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使其能够从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实施和操作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对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的研究很广泛,并且有相当卓著的成果。下面从国内国外两个方向来介绍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的研究现状。


(一)盈余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盈余管理这一问题在国际上已经被研究了多年。主要是从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动机、与契约订定相关的动机、应对政府监管的动机等盈余管理的动机来研究的。美国会计学会前会长Katherines chipper(1959)曾发表过著名的《盈余管理的评论》,Se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她把盈余管理的范围定义为整个对外财务报告领域,是基于信息观来对盈余管理进行论述的。她认为盈余管理可以存在于企业财务信息对外披露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并且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Visvanathan(1998),MillerandSkinner(1998)和Ayers(1998)研究了递延税款作为盈余管理手段的问题。KevinHolland与RiehardH.GJackson(2004)在《盈余管理与公司税》一文中研究分析了公司递延所得税储备的情况,认为在考察期的公司可能有很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片面地或延迟披露所得税储备,并发现不足或过度操控递延所得税储备的规模在经济上的显著性。


第二部分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理论依据和涵义


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在理论上有很密切的联系,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二者具有很高的理论同源性。


一、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理论依据的同源性
很多会计和税务上的概念或理论都源于经济学的理论,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也不例外,二者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同源性,例如:博弈论、契约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


(一)博弈论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它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例如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这种均衡就被称为纳什均衡。在博弈论里,个人效用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即个人的最优选择是他人选择的函数。如今经济学越来越重视个体研究、信息研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研究,博弈论己逐渐成为经济学中应用最广泛的理论。博弈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基准也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博弈主要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它们的区别在于相互发生作用的当事人之间有没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如果没有,就是非合作博弈。目前经济学家们现在所谈的博弈论一般是指非合作博弈,由于合作博弈论比非合作博弈论复杂,在理论上的成熟度远远不如非合作博弈论。
按照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博弈是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有准确的信息。如果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的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从行为的时间序列性,博弈论进一步分为两类: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在博弈论中,最经典的模型是塔克的“囚徒困境”(Prisoner Sdilemma)博弈模型。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盗窃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两个犯罪嫌疑人都坦白了罪行,从宽处置各被判刑8年;如果只有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另一个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从严处置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按私入民宅的罪两人各判入狱1年。


第三部分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的实务应用..........23
一、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在实务中共同的操作方法.........23
(一)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的方式...........23
(二)利用关联方交易.............25
(三)利用会计估计变更.........27
二、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在实务.........28
第四部分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34
一、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二者本身...........34
(一)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的经济结果有时会冲突.....34
(二)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偏好不同.......35
二、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应用中存在的风险或问题.........36
第五部分结论以及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实施的建议.............40
一、结论....40
二、企业实施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的建议.....41
(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41
(二)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发展.........42
三、对国家相关部门监管提出的建议.............44


结论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的合法性。税收筹划曾经被人们与偷漏税混为一谈,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今已是广为学者以及实务界接受的一个概念,而且企业越来越重视税收筹划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并且形成了“需求—提供服务”式的产业链条,无论对税收筹划理论的演进、实务发展,还是税收立法都是大有裨益的。盈余管理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概念,是伴随着会计发展产生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它与税收筹划有着相同的命运,是因为法规存在漏洞,有人利用这些漏洞获取不当之利,因而遭到垢病。从经济学理论上来看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所以笔者认为,与其封杀盈余管理不如提高管理者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监管以强有力的法制令其望而却步,随着会计理论以及实务的发展,终究会被广大学者和会计工作者所接受。
其次,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在实务中产生矛盾的现象也是我们必须直接面对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所以企业在实务中运用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时,必须遵循这一总体目标,然后进行权衡。前文中给出的案例已经诊释了我国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实务中如何权衡盈余管翼与税收筹划,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的目标。
最后,盈余管理与税收筹划是一对相互关联、范围交叉的领域。由于会计学与税务本身就是不可完全分隔的两个学术领域,所以有些问题如盈余管理和税收筹划本身就是跨学科的,并且存在着天然的联系。通过本文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的论述,不难发现企业可以通过税收筹划实现的节税收益进行盈余管理,也可以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实现减少当期应纳税款,所以二者互为手段,为彼此服务。


参考文献
[1]白芸.税收筹划的博弃分析[M].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蔡昌.企业税收筹划实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3]蔡昌.如何进行税收筹划[M].东方出版社,2009年5月第二版
[4]陈枉私.纳税筹划与盈余管理: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M].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5]冯向前.企业纳税筹划[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6]高金平.税收筹划操作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2月
[7]高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年第6期
[8]葛家封.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2年第10期
[9]顾兆峰.论盈余管理[J].财经研究,2000年3月
[10]郭臻.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M].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4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