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之金融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44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盈余管理的实证方面研究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Katherine 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通过有选择性得披露财务报表信息,以便获得私人收益。William Scott(1997)指出:盈余管理是企业选择不同会计政策所产出的经济后果。Heal&Walh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的管理层为了误导利益相关人的决策,运用自身经验和虚构企业交易来改变财务报表信息的行为。孙铮,王跃堂(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财务报表的数据的合法行为。
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茁壮成长,我国的上市企业也意识到盈余信息的重要性,因此,盈余管理活动越来越普遍。比如2014年1月IPO宣布重启,首批新股上市后的业绩却直线下滑。其中以贵人鸟公司最明显,该公司在1月24日上市,上市当天的收盘价为15.26元,但四天以后,贵人鸟公司的股价连续下跌,跌幅最高达到22.8%。当时业界人士普遍对这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严重质疑。因为,当时2012、2013年的体育行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但贵人鸟却出现了骄人的业绩,而且该企业在4月份还发行了8亿的公司债券。此外,还有许多学者证实,企业不仅在IPO的时候,进行盈余管理,还会在股权再融资前会过高估计报告的盈利(李增福,郑友环等(2011)、蔡春,李明等(2013)、方军雄(2016)、张岩,吴芳(2016))。

除了股票市场存在盈余管理活动以外,债务市场的盈余管理行为也非常普遍。目前已有很多学者证明,企业在进行债务融资的时候,为了向企业传达盈利的信息,也会进行加大盈余管理活动(Hsieh&Wu(2012)、Sweeney(1994)、Moreira(2006)、李增福,曾庆意等(2011))。此外,在发行债券的当年,盈余管理程度明显加大(Chin&Lin(2005)、Urcan&Kieschnick(2007)、Cid&Jory et.al(2017))。
..............................

1.2 概念界定
1.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含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明:从国家层面来说,它是指:1、国家所采取政策的不确定性(Feng(2001)) ; 2、国家在执行所采取的政策的不确定性或者是政府变更政策立场的不确定性(Le&Zak(2006))。从企业层面角度来说,它是指,经济主体无法预知政府在何时,何地以及如何改变当前所实行的经济政策(Gulen&Ion(2012))。图 1.1 展示了 2007 年 1 月开始到 2018 年 5 月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历年趋势。所用的指标是芝加哥大学教授 Davis、斯坦福大学教授 Baker 和 Bloom 运用文本挖掘法在 2013 年所构建的“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Baker et.al(2016))。从图 1.1 可知,在 2007 年 01 月到 2018年 05 月的期间,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由于几次事件的发生达到好几次最高点,比如 08 年的金融危机,11 年的欧洲债务危机,以及 16 年的股灾事件。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2.1.1 利用会计方法
1.提前确认收入,提高盈余
提前确认收入,是企业进行正向盈余管理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根据现行的会计惯例,确认收入的必备条件有两个:其一是货物交割,服务提供。其二是跟该货物相关的权力和义务发生转移。但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在收入的确认条件没有完全满足的时候,就确认收入。例如:(1)在与货物相关的权力或者义务还没有完全转移给货物的购买方的时候,或者在货物已经交割、但企业还未提供服务的时候,提前确认收入。(2)在商品发生交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还无法确定是否能够流入企业的时候,提前确认收入。(3)在商品的收入和成本还不能可靠计量的时候,提前确认收入。
2.延迟确认收入,降低盈余
推迟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性的收入,是将本期确认的收入推迟到未来的某个会计期间进行确认,从而实施反向盈余管理。推迟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它将使得企业的收入呈现平滑化的趋势,即公司的每年盈余呈现一种稳定而又有规则的上升态势。
3.制造虚假收入,提高盈余

制造虚假收入指的是,企业的管理层通过认为虚增经济业务,提高企业收入,从而达到增加盈余的目的,也就是正向盈余管理。例如:(1)企业在当年年底的时候,为了达成扭亏为盈的目的,虚增一笔销售业务,然后再到第二年退货。(2)一些带有很多子公司的企业,让子公司 A 把商品销售给第三方,然后,让子公司 B 从这个第三方买入给商品,这样就可以避免内部交易抵销的情况,从而实现增加盈余的目的。

4.提前确认费用,降低盈余
提前确认费用指的是,企业人为地将一些还无法确认的费用提前确认,进行反向盈余管理。通常指两种情况:(1)若企业的当期利润水平较高,则通过提前确认一些费用,将企业的一部分利润移到将来的会计年份,以实现企业利润平滑化的目的。(2)即让企业的财务报表呈现“一次亏个够”的状态。以便减轻企业在未来会计年度的费用负担,从而提高未来的盈余。例如:(1)若上市企业连续三年都呈现亏损的状态,则证交所将暂停企业的交易,如果企业在下一年还是亏损,则将被摘牌。因此,上市企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会选择在第二年,把第三年、第四年的费用提前确认,使得第二年的利润呈现巨大亏损的状态,从而提高未来年份的利润。(2)当企业的管理层发生变更时,新一届的管理层会一次性费用化处理前任留下来的不良项目和资产,以便减少未来期间内企业的费用支出。比如增加资产的历年折旧费用、减少资产折旧年限等。

...................................

2.2 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下面将从债务融资方式和债务融资结构两个方面阐述债务融资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关于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有 6 种观点。
2.2.1 债务融资方式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观点 1:随着债务融资的增加,抑制了应计盈余 管理的程度。比如Zhong&Gribbin(2007)通过探讨外部大股东是否可以识别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实证得出债务融资规模的增加,使得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下降。 Chung,Firth & Kim(2005)使用 1984-1996 年间的 22576 家企业的数据,实证得出,债务融资对应计盈余管理产生影响为负。Lee,Lev & Yeo(2007)通过研究企业的公司治理情况,得出了类似结论。陈骏(2010)认为企业的盈余管理与银行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与银行签订的债务契约可以降低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雷强(2010)通过探讨商业银行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得出企业的贷款规模、银行声誉对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企业为了避免违反之前建立的债务契约,会加大应计盈余管理程度。Bharath et.al(2008)研究了会计信息质量在债务契约的作用。通过探讨会计信息质量在私人债务市场和公共债务市场方面的影响,实证结果得出,会计信息质量在债务契约的建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越高,那么债务人越会选择公共债务市场。反之,则选择私人债务市场,即银行贷款。由于建立债务契约的弹性较高,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较低的人来说,债务契约当中的价格、期限、担保物更加严格。

观点 2:随着债务融资的增加,对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有正向影响。比如 Moreira(2006)运用葡萄牙民营企业的数据,探讨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为了向商业银行传递盈利信息,企业的融资需求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李增福,曾庆意和魏下海(2011)研究的是债务契约和产权性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发现,债务融资规模对盈余管理程度产生了正向影响。与此同时,国企的债务融资规模对应计盈余管理没有影响,但它对真实盈余管理产生了正向影响; 民营企业的负债水平对两个种类的盈余管理都产生了正向影响。Chin&Lin(2005)研究的是企业发行债券对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企业在发行债券的当年,会增加应计盈余管理。Urcan&Kieschnick(2007)则认为企业不仅在发行债券的当年,也会在发行债券的前期也会实行应计管理行为。Mellado-Cid&Jory et.al(2017)探讨的是企业在发债券的时候的盈余管理行为。结果发现在企业即将发债的最后五个季度内,盈余管理活动明显增加。王云,李延喜等(2016)研究了2001-2012年间的企业的生命周期对债务融资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发现,处于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企业的债务融资规模较高,且它对该类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产生了正向作用。
...................................
第 3 章 债务融资影响盈余管理的理论机制............................... 17

3.1 盈余管理的动机理论 .............................. 17
3.1.1 资本市场中的盈余管理 ..................................... 17
3.1.2 盈余管理的红利计划假说 ............................... 17
第 4 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盈余管理的机制.................................... 27
4.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盈余管理的外部机制 .............................. 28
4.1.1 信贷资源配置 ............................ 28
4.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盈余管理的内部机制 ............................... 28
第 5 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30
5.1 假设提出 ............................. 30
5.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盈余管理 .................................. 30
5.1.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产权性质与盈余管理 .......................... 31

第 7 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7.1 假设提出
7.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债务融资、盈余管理
通过总结前人文献,本文认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调节债务融资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的主要机制是:
从企业角度来讲,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的时候,企业难以正确预期经济的未来走向,因此,企业会通过降低资本支出,减少投资(Wang&Chen et.al(2014)、李凤羽,杨墨竹(2015)、饶品贵,岳衡(2017))。此外,企业还会增加所持有的现金,放弃当前投资机会(Demir&Ersan(2017)、李凤羽,史永东(2016)、王红建,李青原(2014))。此时,企业的债务融资的需求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企业盈余管理的活动减少(Ghosh & Moon(2010))。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讲,随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商业银行为了防止自身风险的增加,会更加审慎地对待企业所提出的贷款需求,实行紧缩的信贷政策(Valencia(2017)、 Chi&Li(2017))。此时,企业获得借款的难度将加大。因而也降低了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的倾向(饶艳超,胡弈明(2005))。
因此提出假设 7.1:随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会对债务融资和盈余管理的之间的关系有负向调节的作用
............................

第 8 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本文在金融市场广泛存在盈余管理现象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债务融资和盈余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回顾了有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债务融资、盈余管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然后,对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理论机制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理论机制进行了完整的梳理和总结。然后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部分。第一部分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第二部分是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第三部分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实证部分的具体结论如下:
第五章的结论是:(1)不管是滞后一期,还是当期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企业的应计、真实盈余管理活动都会得到遏制。而且滞后一期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要大于当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2)在分样本讨论中,当滞后一期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提高的时候,国企和民企都会减少当期的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但是国企减少的程度,不论是从应计盈余管理来看,还是从真实盈余管理来看,都要比民企的大。(3)在考虑到业绩亏损的影响的时候,实证发现,当企业只有处于不亏损状态的时候,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才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产生抑制的作用。(4)在分析盈余质量的提高,是否可以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时,结果发现,当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减少的时候,可以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活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5)当滞后一期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提高的时候,发行债券的企业和没有发行债券的企业都会减少当期的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但是发行债券的企业的减少程度,相比与未发行债券的企业来说,在应计盈余管理更大,在真实盈余管理更小。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