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研究过程中,笔者界定了适用于本文研究的语用能力概念,即依据Thomas(1983)对于语用能力的构成界定,将语用能力划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两个部分。
第一章 语用能力及言语行为理论
一、语用能力理论
(一)语用能力概念
在语言学界,语用能力诞生于相关学者对交际能力的深入解读,Hyme(s1972)率先批判了Chomsky关于“能力”的定义,认为对能力的解读仅涉及到语法规则层面是具有片面性的。基于语言现象的本质特点,前者提出“交际能力”概念(Linguistic Competence),将自然语境中个体运用语言形式的能力列入考量范围。①其后的几十年里,语言学专家对“交际能力”理论进行了扩展。Canale和Swain(1980)强调,将“交际能力”视为语用学中的非动态定义是脱离现实的做法,真实的对话往往会受到环境及更多人为因素的影响。②在此基础上,Canale(1983)还认为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在交流中长期碰撞中产生的,在后来的研究中,他从四个维度阐释了交际能力对于说话人的要求:以使用词句为代表的语言能力及语义传达能力、在交流中起到话语修饰作用的策略能力、社会层面的社会语言能力以及在文段或语段中展现的语篇能力。虽未明确表现,但语用能力已逐渐贴近社会语言能力范围。直到Bachman(1990)将策略、语言、身心机制列入语用能力模式,强调了语用与交际并不存在结构上的区分,语用能力才被首次视为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自“语用能力”概念随语用学引入中国后,国内学者也进行了许多实质性研究,何自然(1997)将语用能力视作交际双方的得体表达与适当理解的能力。事实证明,想要掌握一门语言,仅从语音、词汇等语言符号进行解读是不够的,语言模式只可作为传达意义的载体,对例如词语本身含义及语境中附带的特殊意义进行层次性接受才是语用能力综合性的体现。④何春燕(2011)也认为语用能力是语境中对话目的是否实现的关键要素,以指向性表达承接理解是语言交流区别于无意识言语行为的重要特点。
..............................
二、言语行为理论
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拥有语言能力的人习惯以言语表达推动意图的实现,另一方面,语言交流也常常作为行事的先导。从中可知,说话本就是一个表达思想及为行动作铺垫的过程。在以面谈或文字符号传递信息时,人们会提炼对事物或现象的看法,会在面临质疑的情况下做出承诺,也会在现实环境下展示个人的需要。同时,说话的目的有时并不只是将单向信息的成功传递作为达成的标志,而是说话者想借此驱使自己或另一方做出特定的举动。在上述情景中组织的语言内容便是“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与其它常见的语言形式不同,前者强调语言具有的多重功能,如陈述功能、说明功能、促进行为发生的功能等等。早期,学者们普遍认为语言是单一的描述性载体,后续研究表明这样的看法过于片面,语言也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导向作用。
言语行为理论诞生于英国,学界将《如何用言语行事》的发表视为言语行为理论的起源。Austin(1962)指出,以言行事是每个人话语使用的共同点。①基于对语言本质的认知,Austin试论了言语行为的三种子形式,依据语义信息由浅入深的理解顺序分为言内、言外与言后行为。其中,言内行为指代传递语言表层信息的行为,听话人需理解语言单位按规则组织而形成的字面含义。言外行为是话语发起者借助语言实现目的的行为,用以说明自身的需求。言后行为则专指信息接收者在理解深层语义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反馈。
美国语言学家Searle总体上赞同Austin对于言语行为的论述,在参考“三分说”的理论依据后,将言内行为重新解构为“命题行为”与“发声行为”两个部分,并借此纳入适从方向等全新的考量因素,提出宣告、指令、阐释、承诺和表达这五类言语施为的概念,现已成为语用学界普遍认可的分类观点。②
.......................
第二章 指令类言语行为测试量表设计
一、测试设计
(一)测试内容
指令类言语行为因对话双方话语权的强弱产生差别,包括突出指令发起者话语权的请求行为、突出指令接收者自身话语权的命令行为以及淡化彼此话语权的建议行为。本研究即以命令、请求、建议三种子类言语行为作为量表的组成内容。
(二)测试对象
本研究的测试对象为江苏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进阶汉语班留学生,具有HSK4级及以上的汉语水平。在被试的代表性方面,参加测试且被视为有效的汉语学习者共41人,分别来自刚果(金)、几内亚、坦桑尼亚等8个国家,就读于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国际贸易等来华留学生广泛集中的专业,因此具备二语学习者常见的学习动机和言行习惯。测试对象的其它相关信息呈现如下:
教学论文怎么写
..............................
二、测试实施过程
被试的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皆使用纸质版量表并当场完成测试,不设置时间限制。为确保反馈结果的效度与信度,笔者在测试实施前强调:话轮的补充需符合自己在真实生活中的言行表现,不要刻意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也不能借助手机、工具书等辅助手段。留学生若出现字词遗忘现象可使用拼音代替或向老师求助。
本次测试共对46名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发放量表且全部回收。其中,1份量表未标注被试的HSK水平等级,4份量表只完成了半数以下的题目,所以视作无效测试予以排除,最终进入数据分析阶段的留学生有效量表共计41份,而作为参考量的30份中国籍被试者量表全部回收并视为有效。
............................
第三章 留学生指令类言语行为实施结果分析 .......................... 29
一、指令施为的语用语言能力分析 ................................. 29
(一)句法结构完整性调查统计................................ 29
(二)句法成分使用偏误调查统计.............................. 31
第四章 针对汉语课堂语用教学的建议 ................................ 38
一、语用教学合理化的必要性 ..................................... 38
二、对课堂语用教学的建议 ....................................... 40
(一)对教师的建议.......................................... 40
(二)对教学活动的建议...................................... 40
结论 ............................... 48
一、研究发现与启示 ............................. 48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49
第四章 针对汉语课堂语用教学的建议
一、语用教学合理化的必要性
首先从量表测试的结果可知,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语用能力并未随着学习阶段的深入而得到全方位提升。这就表明教师在国际汉语课堂中未能建立足够有效的语用能力培养模式。赵金铭(2004)曾归纳了语用教学的三个中心准则,即以二语学习者为中心的准则、以培养交际能力为中心的准则和以组建结构、文化、功能三位一体的框架为中心的准则。课堂教学应将交际表达能力的培养置于核心地位,让学生理解并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
教学论文参考
但测试数据显示,当前学习者以言行事的能力并不能满足他们在目的语环境中的生活需要,说明课堂教学未能实现语用能力与HSK等级相匹配的预期目标。一方面,二语学习者在句法结构完整性和句法成分准确性方面的表现虽显示出与汉语水平的相关性,但与中国学生依旧存在差距。另一方面,通过与参照量的对比可以看出,HSK4级和HSK5级留学生对于社会权势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前者更忽略了社会关系在对话中对言语施为的影响。例如在向陌生人求助时会说:“我的手机没电了,你把手机借给我。”这种指令形式违背了Leech的礼貌原则。即使听话人并没有受到言语带来的冲击,但此处由于主体间的社会关系较远,因此实施间接指令更为妥当。又如“爸爸,你给我买双鞋。”该情境中存在下对上的社会权势关系,同样应尽量避免直接表达。此外,在所得量表中也能发现部分留学生的回答会对指令执行者产生面子威胁,例如在上课时对老师说:“老师你讲得太快了,讲慢一些。”这样的做法不仅会破坏课堂氛围,更没有表现出对教师的尊重。若听话人认为指令威胁到了职业权威与个人的面子,最终很可能以交际失败而收尾。
.............................
结论
一、研究发现与启示
本文以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为考察对象,借助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选取了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贴近学生日常生活需要的指令类言语行为,以量表测试的形式对被试的语用能力进行探析。
研究过程中,笔者界定了适用于本文研究的语用能力概念,即依据Thomas(1983)对于语用能力的构成界定,将语用能力划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两个部分。①在控制无关变量的基础上,运用话语完型法设计并发放以指令类言语行为为中心的测试量表。回收HSK4级留学生有效量表29份,HSK5级留学生有效量表12份,作为对比参考量的中国学生有效量表30份,在将测试数据结果代入SPSS25.0构建样本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
语用语言能力方面,HSK5级留学生的整体表现优于HSK4级留学生。但两组被试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句法结构不完整,句法成分使用偏误等现象,在量表已针对相关教材进行设计的前提下,各项测试数据都表明现阶段留学生语用语言能力的不足。其中,从运用的句法手段可以看出留学生缺乏对陈述句与祈使句的区分意识,而呈现的偏误则证实部分学生受到母语语法规则的影响,在汉语表达时会时常出现照搬套用的现象。
社交语用能力方面,在衡量社会距离、社会权势、面子威胁度对留学语用策略影响程度的过程中,被试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在社会权势影响下的语用策略出现了差异,可见前者并不熟悉二语环境中的社会权势观念。此外,HSK4级留学生还存在对社会距离敏感度较低的问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