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发展的要求
21 世纪是一个科技驱动的时代,世界各国在这个时代漩涡中面临重要且激烈的竞争,涉及人才、经济、文化和资源等领域。针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都做出了相应的举措来满足国家的发展以及顺应时代的潮流。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引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以此来适应社会的进步。
2003 年,核心素养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紧接着世界各国、地区和相关组织都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随后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度的探索和研究[1]。这使得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趣大幅提升,同时也使得核心素养成为目前世界教育改革的着力点[2]。
1.1.2 学生发展的要求
当代高中生大多数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容易受到父母过分关怀,而导致独立性差、不愿意注重分担、社会责任意识相对淡薄;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给环境与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与负面问题,引发持续争议;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更迭速度非常快,各种伪科学甚至迷信思想铺天盖地;这就要求高中生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作为工具,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能够辨别真伪,帮助自己及他人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3]。
2014 年我国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报告中,指明了核心素养的学段化发展方向,同时也指明了核心素养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4]。
........................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980 年开始,STS 教育改革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并且有关社会责任的教育也开始大范围地进入中学理科课程[10]。90 年代初期,罗杰·克洛斯强调了社会责任在基础教育理科课程中的地位和容量,并特别研究了 STS 课程对学校学生社会责任的提升和促进情况。21 世纪美国的社会责任教育在高校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在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值得一提的是卡塔扬·查曼尼、斯科特·吉尔伯特等人在发育生物学等生物学领域方面的改革研究[11]。德国在 20 世纪末进行了中学教育课程改革,不但注重生物教材中的知识,而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去增强自己的责任担当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12]。随后韩国和日本也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将原有的课程知识纳入到社会责任体系之中,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行为和态度;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的提升[13-14]。根据国外几个代表国家在社会责任培育方面做的努力,可以发现现在各国对于社会责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但是将社会责任纳入生物学科体系进行生物学科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还是做得不够完善。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990 年开始,STS 教育理念逐渐进入中国,社会责任教育在中国生物课堂中是由点到面地展开,最初只是在少数的课堂上进行的,直到 2003 年才大范围地进入中学生物课堂。当时仅仅只是提到了社会责任,对其如何培育没有做仔细阐述[15]。自《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颁布后,生物学核心素养被正式提出,社会责任素养位列其中,这时专家和教师才开始真正重视起来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8]。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高中生物学科社会责任素养”为主题词进行搜索,搜索结果为 45篇文章,经过筛选后发现仅有 12 篇文章真正符合搜索要求,其中有 7 篇期刊和 5 个学位论文。通过分析发现大多数文章都是关于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策略研究,如谢芳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策略》中提出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生物学课外活动、统筹各方力量共同培育社会责任的策略[16];蔡芳芳在《高中生生物学社会责任的培养研究》中提出的情景教学培养意识、实验教学培养能力、实践教学培养行为的策略[17];方小同在《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的培养研究》中提出的问题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开展课外活动等策略[18]。不同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提出了不同的培养策略。在仔细分析了相关论文的研究情况后发现:目前国内对于高中生生物学科社会责任培育的研究比较缺乏且不系统,更重要的是没有重要且有效的研究成果。所以,要想真正地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要想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对于社会责任素养的再深入研究是有空间的,也是有价值的[19]。
............................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在 1997 年仅仅提出了素养是如何判定和确定的,此时并没有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直到 2003 年才正式提出“核心素养”一词[20-21]。从那之后,世界各国都开始了对核心素养内涵和概念的解读与分析[22]。这其中欧盟认为核心素养学生生物学知识、态度、行为和情感的综合,它是学生进行自我提升、社会参与、责任担当所必备的[23-24];在美国,核心素养又称“21 世纪素养”,它是美国人民为适应当下社会发展要求所必备的技能和能力[25]。我国的钟启泉教授则认为核心素养是中国公民素养的综合概述[26];褚宏启教授则认为核心素养是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又称“21 世纪关键素养”等等[27]。
由此可见:世界各个国家或学者对于“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是不一样的,但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必须充分考虑到时代背景因素、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到个体发展的需要等。在我国,核心素更多的被理解为是学生为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以及个人全面进步而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技能[28]。
2.1.2 学科核心素养
自核心素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流行后,世界各国开始了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目的是让核心素养能够学科化,进而使得每一个学科能够发展的更加有深度和广度。学科核心素养来自于核心素养,根植于每一个学科种类,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科学习者或从业人员的进步[29]。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每一个学科的体现,它引导着每个学科的发展方向[30]。总的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每一个学科发展方向、目标、要求上的具体化。
表 3-2 调查问卷中每道题的分值情况
2.2 理论基础
2.2.1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注重人的自然属性,该理论认为教育教学应该把人当作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要自然化地引导学生去吸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人本主义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应该去灌输知识内容、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让学生逐渐对学习丧失了兴趣。而是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然规律,正确地引导学生去获取任何他想了解或探索的知识[38]。由此可见人本主义注重学生个体的内心情感,重视有意义的、自然的学习过程,使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依据人本主义理论,教师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发参与社会热点事务讨论、宣传珍爱生命和生态环保的意义、解决生活情境中遇到的生物学问题等,这有利于学生生物学科社会责任素养的发展。
2.2.2 STSE 教育理论
STSE 教育理论是以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四大因素为基础,强调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指导我们进行学科教育的重要理论。通过 STSE 教育理念,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探究能力,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涉猎范围;不仅可以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课本上所学知识得以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9]。总的来说 STSE 教育理论是符合当下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 STSE 教育理念是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将 STSE 教育理念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激发学生对于前沿生物科技的思索与探讨,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鼓励学生将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等,这对于学生生物学科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表 3-1 社会责任素养题目数量和问卷所在题号
第 3 章 高中生生物学科社会责任素养的调查与分析...........................11
3.1 问卷设计与实施............................11
3.1.1 调查对象.................................11
3.1.2 问卷设计.......................11
第 4 章 高中生生物学科社会责任素养的差异分析.........................25
4.1 个人因素的差异分析...............................25
4.2 家庭因素的差异分析...........................28
第 5 章 高中生生物学科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41
5.1 对策与建议.................................41
5.2 培育原则.................................44
第 5 章 高中生生物学科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
5.1 对策与建议
5.1.1 个人层面
通过上述对个人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性别和学习兴趣的不同在学生社会责任素养表现中是呈差异化的。要想真正促进学生生物学科社会责任素养的发展,激发高中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教师可以通过改进教学策略方法、增加生物实验课频率、开展班级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生物学学习的乐趣,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主动去进行生物学知识原理的现实应用,去向公众阐释生物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学问题,从而增强了自己的社会担当能力。其次,教师要鼓励男生向女生多多学习,学习他们是如何讨学热点议题、怎么样进行环境保护、怎样向公共宣传传染病的预防等;教师同样要鼓励女生主动帮助男生去采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等;男女生互帮互助,共同促进生物学科社会责任素养的发展。
5.1.2 家庭层面
通过上述对于家庭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知道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在学生社会责任素养表现中是呈差异化的,这其中本科>高中>硕士>高中以下>博士。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水平,教育程度在高中和高中以下的父母首先要注重自身学历的提升;其次是搭建平台或创设条件,鼓励学生将所学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家庭生活之中,比如根据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学习,学生主动为家庭制定阶段性的营养食谱,从而养成营养均衡、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向家人和亲朋好友宣传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种类、检测和预防知识,增强珍爱生命的理念和关爱他人生命的行为。除此之外,家长还要重视与学校之间的“家校联合”,共同督促学生去关注生活学社会热点议题,去探讨前沿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去辨别生物学封建迷信并坚决抵制等。最后还要注重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家长要鼓励学生去参加社区的环保活动,增强生态环保的责任意识;通过付诸实际行动,增强自身的社会参与感和社会责任感。
.........................
结论与反思
1.结论
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对目前汉中地区高中生生物学科社会责任素养的现状做了实地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目前高中生生物学科社会责任素养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在热点议题维度、健康生活维度、生态环保维度、学科实践维度下,大部分学生的表现处于中等水平;在职业理想维度下,有超过 70%的学生表现处于中等水平;在家国情怀维度下,超过 50%的学生表现处于中等水平;在珍爱生命维度下,超过 90%的学生表现比较好,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的表现较差。因此,总体来看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处于中等水平。
(2)学生在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社会责任素养的表现呈差异化。个人因素层面下:社会责任素养表现在性别方面差异极显著(p<0.01);在学习兴趣上差异显著(0.01<p<0.05);在认知风格、性格特点和学业成就上差异不显著(p>0.05)。家庭因素条件下:社会责任素养表现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差异极显著(p<0.01),这其中本科>高中>硕士>高中以下>博士;在父母交往类型、教育理念、责任担当上差异不显著(p>0.05)。学校因素条件下:社会责任素养的表现在班级类型、文理科和所属年级上差异极显著(p<0.01),这其中重点班>普通班,理科>文科,高三>高一>高二;在课堂教学上差异显著(0.01<p<0.05),在学校地区、学校级别、课外资源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社会因素条件下:社会责任素养表现在社会宣传方面差异极显著(p<0.01),这其中社会宣传程度非常多>比较多>很少>不太多;在群体态度方面差异显著(0.01<p<0.05)。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