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理论概述
第一节 劳动教育概念界定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阐述了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劳动教育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方面内容以及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目标,这些都可以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内容更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教学方式方法更贴近生活,能够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加快推进劳动教育的发展。同时劳动教育对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详细划分和实施建议有利于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生活能力、职业规划和社会服务意识的关照,理论与实践并重,提高实效性。
........................
第二节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生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就是物质生产,即劳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里的“物质生活”,就是人类劳动,这种劳动既构成了社会生活基础,也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里提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分别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科学反映出劳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在劳动教育方面,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他认为劳动可以教育人,同时提出改造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就是劳动与教育结合。他认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手段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 1848 年《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马克思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指出:“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既能提高社会生产,也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他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恩格斯在 1876 年《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强调人类祖先能够进化为人类靠的就是长期的劳动实践。另外,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取得维持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有劳动才有人类社会。他认为只有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
......................
第二章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基本情况
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首先需要了解学情。
图 1
第二节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原因
(一)教师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到位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与该初中五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访谈发现全校除笔者本人外的五名思政教师中只有两名教师对劳动教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有融入劳动教育的习惯,对劳动教育的内容、价值、意义、目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有独到的看法、实用的建议和有效的方法。说明该初中的“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中,有超过半数的教师不清楚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和国家的相关新政策。如果任课教师自身都不了解、不重视劳动教育这个部分,不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只一味地钻研课本教材,劳动教育很难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灵活融入、有效推进。
(二)教师对具体的学情了解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都在两个及两个班级及以上两个以上班级或是不同年级任课,部分教师在任课前没有很好地对学情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品质状况没有很好的把握,不同的班级采用相同的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特别是任教时间较长的老师教学模式化问题更为明显。他们没有认真去分析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学生的基础、特点、兴趣点、行为模式和学习习惯,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喜好或根据以往经验来开展教学。
(三)教师的授课形式较为单一
通过调查发现,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授课主要还是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常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教师较少,实践和活动教学开展不足,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法、练习法和课堂谈论法。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对课堂重难点以及劳动教育相关知识点和内容进行精准灌输,但是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图 20
第三章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原则和路径........................30
第一节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原则.................................30
一、把握育人导向................................30
二、遵循教育规律................................30
第四章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案例设计........................36
第一节 劳动教育融入“少年有梦”教学案例............................. 36
一、教学背景分析................................36
(一)课标要求.................................36
(二)教材简析..................................36
第三章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原则和路径
第一节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原则
一、把握育人导向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方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找准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能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立志建设国家,服务社会。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 2 课时“做更好的自己”课程教学中,可以“我们如何做更好的自己”为论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谈论结果进行汇总和升华,并将教学重点放在激发潜能和为他人、社会带来福祉这两点上。这两点可以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前一点教育学生主动挖掘兴趣爱好为未来职业生涯铺路、提高分工合作能力、重视社会实践,后一点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遵循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实践活动时以体力劳动为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能够手脑并用、安全适度的完成学习任务,助力提升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经历劳动的全过程,进而提升课程的质量。
.........................
第四章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案例设计
第一节 总结与反思
第一,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推进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和阻碍。就笔者调研学校而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依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些问题随着新时代对教育要求的提高逐渐凸显出来。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齐心协力。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以扩大劳动教育的实践区域,同时应制定明确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相关评价标准并通过督查和听评课等形式进行考察;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把握时代脉搏,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注重教学评价和落地实践;学生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与教师构建良好的互动氛围。
第二,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一个合格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不只是分数,应该增加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而不只是拘泥于理论灌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把握好青少年的拔苗孕穗期,致力于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既具有理论知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又能够更好地生活和开展劳动实践。
第三,不断改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通过调研发现该初中很多教师喜欢照搬照抄网络上或者参考用书上的教学案例设计来开展教学,没有自己的设计。而网络上和参考用书上的很多教学案例往往较为陈旧,不符合时代的新需求和自己所教班级的学情。一个好的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的教学设计,需要在把握好学情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设计内容要紧扣课程标准和政策导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切入点,运用学生喜闻乐见教学形式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设计整个教学流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