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任务能否顺利达成,它是课堂上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合适的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也能够使学生高效学习,从而建立高效课堂,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初级汉语综合课程的教学中,日本留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偏差,学习效果不太好,在语言要素的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主要和日本学生本身的民族性格有关。他们在课堂上不爱表现,不爱说话,比较沉默,学习知识偏向于理论,语言的运用表达较少。而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表达交流,使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本文正是着眼于此,希望运用合适的教学法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有更多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避免在汉语与日语相似又有差异之处形成负迁移,并使学习内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不同于传统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以最近发展区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它强调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中心。它改变了教师单方面地进行讲解、传授的沉闷课堂,让学生做知识的主人。根据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教学内容定位在稍高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之上,有序地进行教学,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使学生由浅入深领悟语言知识,这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在语言要素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它强调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思考、表达交流并进行探索学习的机会,为师生与生生交流营造了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通过表达,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进一步促进思考与学习,自然而然地掌握汉语的表达方式,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学生的表达,教师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决定是否对学生提供帮助,何时使用支架,何时撤除支架,适时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与构建,由此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其优势顺利而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达成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笔者认为支架式教学法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综述
1.2.1 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支架”一词运用到教学之中最早始于 1976 年,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在《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提出。支架式教学法根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它是建构主义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模式。上世纪九十年代,
在西方广受关注,并且涌现出大批的研究成果,发展较为成熟。与此相比,我国对支架式教学法的研究起步较晚。
笔者在进行文献搜集时发现,最早注意到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起重要作用是王德春,其于 1993 发表了《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一文。他认为外语学习者要用语言体系对话语进行构建,同时也要从言语中提取新的语言材料,指出外语教学要正确处理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系,要有理想的教材,要采用直接和间接的方式进行教学。谢守宗于 1996 年发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化学教学》一文,认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通过训练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何克抗于 1997 年发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一文,
在文中其对建构主义下比较成熟的三大教学法各自的教学环节予以说明,并概括了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原则,提出了教学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和步骤。自 1997年起,对于建构主义运用到教学之中的研究逐渐开始多了起来。而真正将建构主义中的支架式教学法提出并进行研究的是袁宗金,他于 1999 年发表《论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一文,文中列出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四大环节,并举出两个运用背景支架,直观支架的例子。秦桂毅与王同于 2000 年发表了《浅谈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而应用》一文,说明了支架式教学的三大基本环节,举例说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构建认知、情感和能力迁移的框架。此后对支架式教学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如今以“支架式教学”检索知网,已有 1837 篇文章,成果颇丰。
.......................
第二章 支架式教学法
2.1 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
“支架”一词最早来源于建筑学的“脚手架”一词,建筑中的支架是指在房子建好之前搭建的临时骨架,以帮助工人顺利登高,建造楼房,在楼房建造完成后予以拆除。在未完成最后的目标之前,支架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如今,“支架”一词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比如医学的“心脏支架”,摄影中的“三角支架”。
在教学领域中,最开始伍德、布鲁纳等人借用“支架”概念应用到教学法中,自此出现了支架式教学法。教学中的支架,具有辅助性特点,可以随时进行调整,随着学习者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渐拆除支架。支架的使用意在搭建一个平台,教师向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掌握所学的知识。对于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性陈述有很多,佩瑞格依(1997)、伯尔(1997)、多那得(1994)、纳撒及(2000)和斯万(2000)等等,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也不断丰富起来。而普遍为人所知的是欧共体在“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 相关文件中的含义,即“支架式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1]根据众多学者对支架式教学法的概述,可以总结出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支架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基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建立稍高于其上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有一种适度的紧张感,在情景、协作、会话等外界环境要素帮助下,将复杂的内容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地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现有知识水平基础上自主学习,逐渐脱离辅助,建立自身知识架构的方法。
..........................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是建构主义的创始人,建构主义理论于 20世纪 60 年代被提出,维果斯基、布鲁纳等学者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这一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建构主义开始兴起,进一步发展起来,20 世纪 90 年代被广泛运用,从理论知识领域拓展到实践应用领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知是主体与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主体与客体的碰撞中才能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换句话说,
人类认知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这一理论肯定了外在环境的作用。并认为旧有的经验在接触到外界环境时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同化,即指个体不改变自身认知,将新旧经验联系到一起,最后进行整合的过程;另一种是顺应,指调整、改变自身的认知结构去适应环境,从而获得新的经验。
该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不同,它认为教师应该起指导和协助的作用,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个体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而非被动地接收知识,要在自主学习中发展独立思考和探索进取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认知。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在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它是在建构主义之上发展起来的,直接指导着支架式教学法。维果斯基致力于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他提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有两种,一种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另一种为学生可以达到的水平。前者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可达到的水平,后者是在他者帮助下可达到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与此相类似的是输入假说理论,即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观点,俗称“i+1”理论,其中“i”是指当前的知识水准,“1”是指稍高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准且可以被理解的部分,形象地来说是“伸手便可以触碰到的区域”,学习内容不至于太难也不至于太简单。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输入假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最近发展区强调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不能通过自己完成,需要外在的助力,或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和同伴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
第三章 支架式教学法在日本留学生初级综合课中的适用性调查研究 ... 12
3.1 问卷调查 ..................................................................................... 12
3.1.1 调查对象、方法及目的 ...................................................... 12
3.1.2 问卷设计 .............................................................................. 12
第四章 针对日本留学生存在的问题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 24
4.1 支架式教学策略 .......................... 24
4.2 支架式教学法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 27
第四章 针对日本留学生存在的问题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4.1 支架式教学策略
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对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分类,尚不统一,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多数称之为“支架类型”。本文认为这是一种策略,即在遇到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因而本文使用的是“支架式教学策略”。“策略”一词一方面指学生自己使用的策略,另一方面指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方法。本文着重探讨的是教师在支架式教学法的环节指导下,针对日本留学生学习汉字、词汇、语音和语法出现的问题所使用的支架式教学策略,学生自己使用的策略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以下是一些学者的支架分类方法,笔者根据日本留学生在语言要素学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从中选取了适合具体教学内容的支架,用以指导实际教学。
赵南、徐立新(2005)在文中将支架类型归纳为两类,一为间接影响儿童认知过程的支架,其中包括激发儿童参与的兴趣和动机,帮助儿童建立自信,提醒儿童注意当前的学习任务;二为直接的支架类型,其中包括向儿童解释当前学习任务,激活儿童已有经验,向儿童提供解决策略。
........................
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支架式教学法对于日本留学生在初级汉语综合课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首先,针对日本留学生普遍不爱主动开口交流,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的特点,支架式教学法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支架,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创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习、表达与交流的机会,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针对日本留学生在语言四要素的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支架式教学法强调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由简入繁,从建立支架到支架撤除,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本文按照支架式教学法的五大环节具体给出了汉字、词汇、语音、语法教学中的针对性支架式教学策略:
在进行汉字教学时,本文对五种汉字类型分别进行了设计。针对中日相同的汉字,建议使用问题支架;针对中日简繁不同的汉字及中日简化不同的汉字,侧重使用背景支架、对比支架;针对日语中不存在的汉字,多使用背景支架及工具支架;针对中日字形有细微差别的汉字,可使用图表支架及工具支架进行设计。
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本文对四种词汇类型分别进行了设计。针对同形同义的词汇,建议使用范例支架及提问支架;针对同形但义完全不同的词汇,侧重使用工具支架、范例支架、语境支架及对比支架;针对同义不同形的词汇,可使用范例支架、语境支架及背景支架;针对同形及义有细微不同的词汇,侧重使用示范支架及图表支架进行设计。
在进行语音教学时,本文对四种语音类型分别进行了设计。与日语有相似部分的单元音,建议使用问题支架及类比支架;针对复合元音的教学,可使用示范支架;对于日语中没有的送气音,可使用工具支架及感官支架;对于舌尖后音的教学,则侧重使用示范支架、类比支架及提示支架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