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我国2001开始实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国家未来发展、国民素质提高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一次改革。这次课程改革包涵了课程理念的演进、课程内涵的丰富和课程制度的变迁。其中,课程理念的演进是我国这次课程改革的深层次原因。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建设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的教材改革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教材是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组织学生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它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观国内外的教育改革,无不把教材改革放到突出位置。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病,还是对教育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都是从教材改革入手。
在教材改革过程中,教材难度问题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教材难度在难度过高和过低两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①横向上,对学生差异的考虑不足,包容度过小,仅照顾到了一部分学生,而对其它学生来说,要么难度过高“吃不了”,要么难度过低“吃不饱’;②纵向上,梯度分布存在问题,有的内容梯度过大,超越了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而有的则梯度过小,落后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从而迟滞学生的发展。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课程教材难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一直采用主观经验性方法‘。因此,研究如何才能使课程教材难度适应学生的需求,必须借助于在普遍意义上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型化方法。
目前,对物理教科书的评价,从文献来看,大多是在定性方面进行研究,而定量的评价也只是停留在数据统计的层面上,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我国黄甫全、鲍建生、史宁中等学者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课程教材难度模型,这为教材难度的定量分析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目前,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材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这些版本的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内容是否一致?哪个版本的教科书总体编写的理论知识较难?难在什么地方?都是以《课程标准》作为基准,为什么出现了难度的差异?这都是目前函需解决的问题。
1.2研究的总体设计和研究的方法
2.1研究的总体设计
本研究将利用史宁中教授的课程难度模型分别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教材,简称“人教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教材,简称“沪科教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物理教材,简称“司南版”,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教材,简称“粤教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物理教材,简称“教科版”的共同必修模块部分为研究对象,分析这部分模块理论知识的难度,并相互之间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共同必修模块知识的难度部分:通过对国内关于教材难度文献的归纳整理,发现史宁中教授提出的课程难度模型是定量研究教材难度的一种较适用的方法。在使用该模型之前,笔者先对物理教材和物理课程标准进行研读,对物理教材的共同必修模块知识点进行提取,制定出知识点难度定量赋值的标准,然后对每个知识点的深度情况进行赋值,在得出每个主题的深度、广度情况后,最后根据课程难度的定量模型进行计算,得出五个版本教材共同必修模块的难度情况。 共同必修模块难度的比较部分:通过第一部分的研究得出五个版本教材共同必修模块难度情况,然后将五个版本教材之间的共同必修部分各个主题的深度、广度和共同必修模块的难度进行比较,比较之后,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定性分析,找出各个版本教材难点所在和难点之所以难的原因。
2.2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主要指通过搜集各种文献资料,从中摘取与调查课题有关的情报的方法a。它适用于对某一问题研究现状的研究。笔者查阅了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物理教材研究的论文,了解教材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找出研究高中教材难度的切入点和内容。
在确定以高中物理教材的难度为研究内容之后,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史宁中教授的难度系数模型N= a s/T+(1 - a )G/T可以很好的刻画我国高中新课程物理教材难度,于是确定使用该模型对我国新课程物理教材的难度进行分析。
(2)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对文献内容作出系统的、数量化的、客观的统计分析,从而验证假设或者证明某种论断的方法,是现代教育研究的一种新方法3。本研究在给出判断标准之后,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各个版本教材共同必修模块的知识点的层次要求水平进行分析。在得出初步的结果后,再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分析得出该结果的原因。
(3)比较研究法
比较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对比他们的异同,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探索其发展规律的方法4。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将五个版本教材各个主题的深度、广度进行横向的比较,得出各个主题下教材深度、广度的一个排序,接着对五个版本教材共同必修模块难度进行横向的比较,得出各个模块教材共同必修模块难易程度的一个排序。
参考文献
[1]韦克难,杨博文,李学林.社会学概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582
[2]赵清福,赵玉函走进课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56
[3]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9
[4」张传隧.加强课程教材评价,推动课程教材建设[,].课程·教材·教法,1997, < 07 )
[5]王守江.建构中学物理教材评价体系「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3
[6]李佳.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 17
[7] Franzen, Textbook selection, http://sblunwen.com/gzjxl/gzjxlw/ Warwick &York,inc.1922
[8] Yong,J.&Reigeluth, C.M (1988).Improving the textbook selection process.Bloomington,IN: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9]张传隧.加强课程教材评价,推动课程教材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1997, C 07 )
[10]要重视对课程教材评价的研究—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评价研究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6 C 3 ): 10-12 )
[11]阎金铎等著.物理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59
[12」顾树森.中国一占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13]顾树森.学记今i}[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 14]赞可夫编.桂坤殿等泽.教学与发展〔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9: 363
[15]曹才翰,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43-46
[16]黄甫全,王品.课程难度当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4)
[17]鲍建生.中英初中数学课程综合难度的比较研究「M].} }.西教育出版社。2009: 61
[ 18]史‘j‘中,孔凡哲,李淑文.课程难度模型:我国义务教育儿何课程难度的对比[[J].东北师 大,学报,2005 ( 6 }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材共同必修模块难度的比较分析
摘要 5-7
Abstract 7-10
1 绪论 11-15
1.1 问题的提出 11-12
1.2 研究的总体设计和研究的方法 12-13
1.2.1 研究的总体设计 12
1.2.2 研究的方法 12-13
1.3 研究的意义 13-15
2 文献综述 15-21
2.1 概念界定 15-16
(1) 课程 15
(2) 教材 15-16
2.2 国内外教材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16-18
2.3 教材难度文献综述 18-21
3 课程难度模型 21-23
4 新课程教材共同必修模块的难度 23-41
4.1 评分者信度分析 23-24
4.2 新课程物理教材难度模型的定量赋值 24-41
4.2.1 运动的描述 24-28
4.2.2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28-32
4.2.3 机械能与能源 32-35
4.2.4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35-38
4.2.5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38-41
5. 新课程教材共同必修模块的难度比较分析 4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