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问题提出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i,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2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始。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其规模被认为是空前的。此次新课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使用;同时,探索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和评价、中考考试制度的改革。2004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开始实施,实验教材在4个省级实验区投入使用;同时,探索高中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和评价、高考考试制度的改革。我国中学课程改革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标准和物理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于2001年和2003年先后颁布。课程设计注重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将课程分成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在教学目的和目标、教学内容和结构、教学模式和方法、评价观念和方式上都有了很大变化。
截至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十年有余。十余年来,物理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已覆盖全国,高中物理课程改革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底,除广西外,全国所有省份(自治区、直辖市)都陆续进入了高中新课改。国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新课改区的教育领导、教师进行培训。从2007年开始,对新课改区的教师进行远程培训,使农村偏远地区的教师也能够接受新课改的培训,体会新课改的巨大意义,使新课改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当然新课改进行过程中也必然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和部分人的质疑。了解新课改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状况,认识不同岗位教育工作者在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关注点及变化情况,体会新课改对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新课改以来我们在理念与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于指导现阶段新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意义。
1.2概念界定
2. 1课程
目前,人们对于课程的重要性都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对于课程的涵义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在此,首先有必要对课程的涵义进行一定的探讨。
从词源学上分析,“课程”一词本身为我国所固有“。早在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时用到:“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一句,这是我国文献中最早关于课程的记载,后经不断发展,成为今日的“课程”4。从一记载分析,“课程”一词的含义,既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又包括这些科目的教学顺序和时间。在西方国家,“课程”一词对应的英文是“curriculum",该词来源于拉丁文词根“"currere ",意思是指“跑道”。根据这一词源,西方最为常见的课程定义指“学习的进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20世纪以来课程理论的不断发展,对“课程”涵义的认识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看法。美国学者蔡斯将各种课程概念归为以下几类,即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程内容;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在学校领导下“已经获得的”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的)活动计划。’香港学者李子建、黄显华归纳后认为课程的定义可以分为五大类,分别是:以课程为学科、学程及学科内容;以课程为计划;以课程为目标;以课程为经验;其他的课程定义。“我国课程论专家施良方把各种课程定义归纳为六大类: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7我国其他学者也都对课程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总体看来,不同之中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确定,目前大家所认可的课程涵义包括:课程作为学科或科目;课程作为计划或方案;课程作为目标或结果;课程作为经验。课程的定义体现了课程的计划、编制、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8.12.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7.
[4]陈侠.课程研究引论[[J].课程·教材·教法.1981.3
[5]瞿葆奎.课程与教材(上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50
[6]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7】施良方.课程定义评析[[J].教育评论 http://sblunwen.com/czwljxlw/.1994.3
[8]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9]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 10]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崔永课程与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1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3]朱铁成.物理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7
[14]孟昭辉.中学物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7
[15]李新乡,张德启等.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
[16]李子健,梁念明,尹弘彪.《基础教育学报》文章综合分析[[J].基础教育学报,2005,14(12)
[17]李子建,陆静尘,黄显涵.课程与教学研究二十年回溯:香港与内地的视角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4)
新课改以来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科研内容及其变化趋势研究
摘要 5-7
Abstract 7-9
第1章 绪论 10-24
1.1 问题提出 10-11
1.2 概念界定 11-14
1.2.1 课程 11-12
1.2.2 教学 12-13
1.2.3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3
1.2.4 中学物理教学 13-14
1.2.5 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14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科研历程研究综述 14-20
1.3.1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以前 15-16
1.3.2 文革时期 16-17
1.3.3 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以来时期 17-20
1.4 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20-21
1.5 研究总体设计 21-24
第2章 研究一:新课改以来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科研内容研究 24-44
2.1 研究目的 24
2.2 研究对象 24
2.3 研究方法 24-25
2.4 结果及分析 25-41
2.4.1 新课改以来高校教师的研究内容 25-26
2.4.2 新课改以来研究员的研究内容 26-27
2.4.3 新课改以来中学教师的研究内容 27-29
2.4.4 新课改以来研究生的研究内容 29-31
2.4.5 各研究主体的研究内容比较 31-41
2.5 信度分析 41-42
2.6 本章小结 42-44
第3章 研究二:新课改以来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科研内容变化趋势探析 44-66
3.1 研究目的 44
3.2 研究对象 44
3.3 研究方法 44
3.4 结果与分析 44-62
3.4.1 新课改以来高校教师研究内容变化趋势探析 44-48
3.4.2 新课改以来研究员研究内容变化趋势探析 48-50
3.2.3 新课改以来中学教师研究内容变化趋势探析 50-55
3.4.4 新课改以来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变化趋势探析 55-57
3.4.5 新课改以来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内容总体变化趋势探析 57-62
3.5 本章小结及讨论 62-66
3.5.1 本章小结 62-64
3.5.2 讨论 64-66
第4章 总结 66-70
................................................................